《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

《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

《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作者冉雲飛,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於2009年11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他是個不合時宜的人,是個真正的孤獨者,孤獨到讓人悲憫的地步。他孤獨不是因為他高深,而是因為他與人群總處在游離狀態之中。他與時代並不合拍,與父親不共戴天,和家人冷漠客套,與朋友幾乎無真交心者,日記里記下了許多朋友陰暗的生活。進入他日記里的名人,幾乎都有不堪的記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11月1日)
叢書名:二十世紀學人系列
平裝:37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209048699
條形碼:9787209048699
商品尺寸:22.8x14.8x2.2cm
商品重量:499g
ASIN:B002WYJUNA

內容簡介

《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內容簡介:他是個不合時宜的人,是個真正的孤獨者,孤獨到讓人悲憫的地步。他孤獨不是因為他高深,而是因為他與人群總處在游離狀態之中。他與時代並不合拍,與父親不共戴天,和家人冷漠客套,與朋友幾乎無真交心者,日記里記下了許多朋友陰暗的生活。進入他日記里的名人,幾乎都有不堪的記錄。

編輯推薦

《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為二十世紀學人系列。

專業書評

除了大師熱,近年還有一股民國熱,鬧得人人都想在故紙堆中翻出一兩個“被遺忘的民國大師”,仿佛民國文人皆大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冉雲飛這本《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就顯得格外珍貴了。因為吳虞不算一個大人物,學問上也沒多了不起的成就,人品更是可議;冉雲飛卻苦苦考掘他留下來的日記,不是為了翻案,而是要以小見大,從一個不算大紅也不至默默無聞的文人身上,喚回那個年代一般知識社群的平常日子。老實說,冉雲飛那令人不忍釋卷的敘事技巧與觸類旁通的洞察力,甚至使得這一個人的故事變成了一部整個民國時期的微觀歷史,是芸芸同類著作中的難得佳構。
——梁文道
從“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到那個時代中“中國社會的病人”,此書於胡適對吳虞的評價不是“照著講”、“接著講”,而是“對著講”,門戶另立,別開生面。
不獨是一介病夫的病理學報告,這裡固有精彩的症候性分析。更是民初前後蜀地生態的文化地圖:精神的、物質的。點線交疊,可窺處多,可圈點處亦多。
——邵建
冉雲飛的部落格我天天讀,有思想有史料更有文采。他的文章和著作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財富。
——謝泳

媒體推薦

與帕金森病患者同行,了解疾病,了解自己,了解社會。
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
——蘇珊·桑塔格
冉雲飛的部落格我天天讀,有思想有史料更有文采。他的文章和著作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財富。
——謝泳
從“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到那個時代中“中國社會的病人”,此書於胡適對吳虞的評價不是“照著講”、“接著講”,而是“對著講”,門戶另立,別開生面。
不獨是一介病夫的病理學報告,這裡固有精彩的症候性分析。更是民初前後蜀地生態的文化地圖:精神的、物質的。點線交疊,可窺處多,可圈點處亦多。
——邵建
除了大師熱,近年還有一股民國熱,鬧得人人都想在故紙堆中翻出一兩個“被遺忘的民國大師”,仿佛民國文人皆大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冉雲飛這本《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就顯得格外珍貴了。因為吳虞不算一個大人物,學問上也沒多了不起的成就,人品更是可議;冉雲飛卻苦苦考掘他留下來的日記,不是為了翻案,而是要以小見大,從一個不算大紅也不至默默無聞的文人身上,喚回那個年代一般知識社群的平常日子。老實說,冉雲飛那令人不忍釋卷的敘事技巧與觸類旁通的洞察力,甚至使得這一個人的故事變成了一部整個民國時期的微觀歷史,是芸芸同類著作中的難得佳構。
——梁文道

作者簡介

冉雲飛,生於重慶酉陽鄉下的蠻子,198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著有《沉疴:中國教育的危機與批判》、《尖銳的秋天:里爾克》、《陷阱里的先鋒:博爾赫斯》、《莊子我說》、《像唐詩一樣生活》、《從歷史的偏旁進入成都》、《通往比傻帝國》等書十數部,現供職於某刊。

目錄

自序
研究出一個病人
一、生活面貌
民國成都人販交易
民國成都餐飲
家人看病
買房置業
生活中消費的新事物
二、人物交往
吳虞與廖平
吳虞與陳獨秀
吳虞與馬幼漁
吳虞與馬敘倫
吳虞與周作人
吳虞與劉師培
吳虞與黃侃
吳虞與柳亞子
吳虞與青木正兒
吳虞與胡適
吳虞與李劼人
吳虞與林損
吳虞與郁達夫
吳虞與巴金
三、思想歷程
吳虞與北京大學
閱讀消費與知識譜系
對吳虞的心理學分析
後記

序言

寫下這標題,我嚇了一跳,顯得忐忑,希望不致唐突前賢。對吳虞(1872一1949)的興趣,當然來自早年看到胡適對他的稱讚,說他是“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自然為他的勇氣所折服。我本來是想向“老英雄”學習,向他看齊的,卻發現“老英雄”身上,有許多不可捉摸的東西,遠勝於那些被人們祥林嫂般的重複說法。我發覺他既是中國社會的病人,也是中國社會之病的參與者、清理者、治療者,他是一種古怪的結合體。這種古怪的結合,仿佛中國古堡里突然搜出了一份西洋地圖,讓你產生不配合的暈眩感。這種錯位,讓我感到困惑迷惘,不知所措,難以切入,但這更加激起了我對他的興趣。

後記

《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一書寫完,並沒有一點放鬆的欣悅之感。因為《吳虞日記》里所蘊藏的諸種史料,並不是一本書可以研究完畢的。比如他記載的諸種物價史料,是研究近現代四川乃至全國物價史的重要史料,也是民眾日常經濟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關書價的記錄,是研究近百年出版、書籍傳播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史料。截至目前,我還沒看到過任何一部研究書籍出版、舊書業的書中,對書價有過認真的經濟史分析,這些都從反面來證明《吳虞日記》不可低估的史料價值。
再者,《吳虞日記》一書的特殊價值,還表現在從舊式士人到新式知識分子的轉變過程中,他們是如何順應這種轉變的。也就是說,因取消了科舉考試,士人們普遍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機會,他們是如何從一種邊緣狀態,又重新占據大學及各種新式傳媒等領域,從而開創自己的新生活的,吳虞算是個比較典型的個案。從這方面來看,研究近現代思想、文化變遷的成果並不多,只有羅志田、王鞏森、李孝悌諸人有些相對不錯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吳虞日記》的空間還很大。

文摘

一、生活面貌
民國成都人販交易
吳虞被胡適譽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讓許多人以為他是像胡適先生一樣的新派人物。其實,在那箇舊式氣氛濃厚的時代能真正新起來的人是很少的,就連胡適、魯迅這樣棄舊啟新、得時代風氣之先的人物,身上也都有不少“舊”的痕跡,何況彼時的一般人呢。打孔家店的既是個“老英雄”,當然就得有點老英雄的特徵。什麼是老英雄的特徵呢?“英雄”一“老”,雖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但越“老”,與過去的瓜葛越多,不免就由“老”而舊。胡適在一些事情上都難免在夾縫中去適應,何況比他年長近二十歲的“老英雄”吳虞?比如,在買婢蓄妾上,在吳虞時代顯然算不上什麼太大的不道德,不能以今日之人權要求去衡量他,但念他是有非孔排儒、提倡女權平等思想,且是有“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的美譽的人,所以也就不免要對他在理論上的“先進”與行動上的“落後”而產生的“落差”,做一番梳理,以觀其言行不一、新舊雜陳,從而更加立體地認識人的豐富與繁複,以便我們對人性不作“好人”與“壞人”的簡單判別。“好人”與“壞人”的思維模式,是培養我們做思想上的懶漢的便捷方式,這樣的方式用得太久,便會使自己鈍化為沒有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的人,從而喪失辨別力。
閱讀一些有關民國人物的記錄特別是日記,常能看到買婢蓄妾的記載。軍閥財主、聞人大款當然是買妾蓄婢的大戶,最令人叫絕的記錄,恐怕當數《胡適日記》里的記載:“上午,嚴敬齋(莊)自山西來,他是陝西人,新近到過陝西,故能談陝西種種慘無人道的事。他說郭堅有七十幾個妻妾,陳樹藩每年亦必死幾個妾,討幾個妾。”(1921年5月11日)陳樹藩、郭堅都是借清朝覆亡、民國初興而成勢力的陝西軍閥,二位不僅在軍事上爭鬥,在買婢蓄妾上亦難分軒輊,完全是一幅買婢蓄妾的“競賽圖”。文化界人士在買妾蓄婢上,雖無法與有權有勢者相頡頏,不過外界不乏傳聞,但像吳虞這樣把其問的根底詳加記載者,恐怕還是比較少見的。彼時四川僻處西南一隅,風氣未開固是事實,但除成都之外的許多地方地瘠民貧,才是引發買婢蓄妾之事真正的現實誘因。由於吳虞在城市裡過著中產者的生活,他看到賣兒鬻女的事是很少的,但他在1915年3月17日的日記里寫道:“飯後出少城至西御街聞人言,早間有貧民賣二孩,共錢五百文,一孩僅得錢二百五十耳。慘矣!”賣兒鬻女,在吳虞看來,也許都不算什麼,因為買婢蓄妾於他是常事,慘者乃“一孩僅得二百五十耳”。換言之,如果賣兒鬻女能得高價的話,他也就不發這番議論了。儘管他在日本學過法律,也深知人權之重要,但面對現實時他只有緘默。《吳虞日記》里幾乎每頁都有諸種物價記錄,我們就拿與這則日記前後相隔不幾天的日記來看,兩個孩子的賣價慘到什麼程度。在新繁龔家碾米是1390文一斗,在離城較近的洞子口則為1430文一斗,訂《西蜀新聞》一月450文;“永發生送來杉木墩子二人,銀十一元八角,腳錢七百五十文”;更為直接的對比是,兩個人販送來吳虞並沒買下的所送之人,但“賞錢五百文而去”。從上述所列三件相隔不及半月的事來進行價格兌換,賣一個小孩所得之錢,按一斗米1400文均計,一個小孩只值5斤多不及6斤米(1915年民國政府尚未統一度量衡,當時尚屬老斗,每斗為33斤),即賣兩個小孩所得的錢買不到12斤米;如訂報紙,賣兩個小孩所得之錢只可訂《西蜀新聞》一個月零三天;如給吳虞送兩個杉木墩子的腳力錢,尚差250文;剛好夠吳虞給兩個生意不成之人販子的賞錢,即兩個小孩的賣價是吳虞這樣的讀書人可以隨便賞給的。這便是吳虞所謂“至慘”的原因。
四種的窮乏貧病乃至吃人,1936年到四川的黃炎培亦有很仔細之記載,其事見許漢三編《黃炎培年譜》。如“萬源曹家溝某家七人,餓斃四人;餘三人氣息奄奄,竟為逃荒饑民殺死,分割炙食無餘”(3月1日);“萬源官渡灣3月3日有農民勒斃其生女以充食”、“巴中恩陽河國小校內多為流民借宿。一將斃之乞丐,氣尚未絕,即為其他乞丐割其肉以煮食”;“……川省報載:北川縣人肉每斤五百文”(3月19日);“四川《民間意識》雜誌匯載:沿途數百里內,人血、白骨與餓死者,填滿溝壑”(4月13日)。其悲慘情狀,讓我們後人讀來,仍有餘哀。二十一年後物價大漲,人肉價格五百文一斤,在去掉諸種物價因素的情況下,正是二十一年前那兩個被賣小孩的價格。可惜吳虞1936年的日記不存於世,不知他看到這則報導時,會有何感想?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這幾年是吳虞最不得意的幾年,內憂外患一併襲來。“內憂”是因與父親的矛盾日趨激化,弄到大打出手、對簿公堂,身心俱疲,物質名譽雙受損;“外患”則因排孔非儒,引起以徐炯為首的四川教育界人士對他的排擠,使他不能覓得教職,生計堪憂。與此同時,四川學政趙啟霖、都督王人文先後對其加以打壓,欲搜捕他以治罪。到了1914年他參與創辦《群醒報》亦因其所寫排孔非儒的言論,而被內務部長朱啟鈐勒令停刊,真有四面楚歌之慨。1912年7月17日他為了生計,落難到樂山幫朋友、樂山知事方琢章寫判詞,做案牘勞形的工作,勞作之餘與夫人曾蘭頻繁魚雁往還。到半月剛過的8月3日,在與高等國小教員龔旭東喝酒時,便有欲買婢之記載:“紹酒甚佳,來嘉所飲,以此次之酒為上。旭東言,此間買婢甚易,余托其物色,未知何如。”這說明吳虞買婢是久有的打算,這久有的打算,一來是彼時買婢蓄妾的風氣,大家甚至以此作為互傲驕矜於人的資本;二來是他雖處境相對困難,但畢竟在新繁鄉下有水田103畝,還沒有困窘到連婢都買不起的地步,何況彼時婢的價格並不太貴;三來是吳虞自他的兒子阿遷在新繁鄉下病死後,一直沒有接續香火的人,他的夫人曾蘭自然並不反對。因此,我說吳虞熱衷買婢蓄妾,只是個事實描述,並不存在用今人之道德去衡度約束他的企圖。起死人於原下,鞭屍而快之,並不能使我這樣揆諸彼時隋形的人得到快感。
事實上,民國時期買婢蓄妾,只要你有錢,就像今日富家好買幾幢房子一樣平常。《吳虞日記》中不僅記載著他買婢蓄妾的事,而且對其他文化人買婢蓄妾之事,也多有記錄。“王翔峰來,還《秋水集》,並言北京置妾甚易”(1925年1月12日),這是吳虞在北大教書逛妓院鬧出風波後的記錄,說明他對此一直心有不甘。戒納妾的諺語他也早有記載,他甚至說這諺語是“殊可驚醒人”,但似乎並不起什麼作用,好像“驚醒”的是別人:“《申報》云:‘與老年人有仇,則勸之納妾;與有錢人有仇,則勸之開礦;與出家人有仇,則勸之還俗。’其語殊可驚醒人。”(1924年8月29日)“豫波前妾已死,近納一妾,年十七,身價洋一百四十元。”(1926年7月22日)劉豫波是吳虞的舅舅,成都的“五老七賢”之一,名重一時。其納此妾時,已經五十八歲,這時納妾多半就是為了老來找一個服侍自己的人而已。1932年春天,國立四川大學剛成立不久,留日的秀山人王兆榮任國立四川大學第一任校長,他來以後當然要重新聘一批教師和職工。民國時期的教職員,聘與不聘,校長有很大的權力。吳虞與王兆榮通過他的弟弟吳君毅的介紹,早在十幾年前就已認識,並且也常有交往。初來時聘了他,一年以後便沒有續聘。在第二次王對其聘與不聘之間,吳虞在川大做教工的侄子吳肇海來說:“向仙樵送王弘實一婢,二十歲矣。聞之倪平歐,平歐曾見其人也。”(1933年1月31日)向仙樵作為川大的教授,是吳虞的同事,且執掌文學院。按吳虞所記這條來看,似乎向仙樵有意搞送婢賄賂。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也不能拿此單文孤證來言說。但這至少說明,民國時期送婢與自己所要巴結的人,作賄賂之資,是個雖不能上檯面,卻也是個可以行得通的潛規則。不特此也,有留學經歷的文化人納妾蓄婢者似乎不在少數,如果有人作一個民國留學的文化人納妾蓄婢之研究,可以看出教育的影響和所處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西風東漸的男女平等理念逐步來到中國的過渡歷程,一定是個不錯的社會學題目。
民國成都的人販交易市場,在現今青石橋、鹽道街一帶,從《吳虞日記》里可知他與人販有長期的往來。不僅他熟悉買賣人的情形,連他的傭人也甚為熟悉此道。1915年,吳虞於柵子街置房已近三年,不再東躲西藏,任職川西道署,兼在一些報紙發表文章,生活不似先前那般急惶。在逃難的過程中稍有暇日都有買婢蓄妾之念的人,哪能放棄大把安穩的閒暇時光,不思有所圖呢?1915年4月,吳虞似乎特別有閒,在4月份的頭二十天的日記里,多數記載都涉及一樁買婢交易,我便以此來觀察民國成都人市的一些粗略情形。這次買來的李姓姑娘亦即他後來取名之李道華,此事集中記載於1915年4月2日至22日之問的日記里,凡屬此間之事,概不另行註明。這二十天裡,他日常的應酬並未斷絕,如讀小徐的《說文》,如贈送他出版的詩集《秋水集》與各位朋友等;還記載了1915年的四川將軍陳宦手下大賣知事以及一位名叫王紹鳳的人(查任一民主編之《四川近現代人名錄》不載)買妾的事,“王紹鳳辛亥變亂所得之妾,現引回威遠,在省又另買一妾矣”。看來這位王紹鳳一來有錢,常買不休;二來可能有勢,不然何敢於“辛亥變亂”之時“得”妾?這“得”妾是買“得”還是搶“得”便語焉不詳。從吳虞把這事與軍閥聯在一起,並且特別提到“辛亥變亂”、“現引回威遠”,大抵可能是霸王硬上弓地搶“得”吧。
據李道華自述,她生母在其三歲時早死,生父姓左,她依其姐姐長到七八歲,便抱與吳姓。吳嫗之母家姓李,故姓李。這次是吳嫗母子在左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誑其走人戶而領至,來人販處住,因此被賣與吳虞。這買賣的過程,明爭暗鬥,有許多道程式要走,可以表明民國早期買婢蓄妾的“制度化”和人市的內情,現逐一敘來。在買來李道華之前,有一個特別的“序幕”:“李人販同王人販引一姑娘來,卻非劉嫂昨日所看者,人尚不大惡,惟嘴唇太厚,不近人情;賞錢五百而去。”所謂“劉嫂昨日所看者”,因無記載,不知情形。劉嫂是他家傭人,說明他家傭人與人販市場頗有瓜葛,不是在人市有做買賣的熟人,就是對人市非常了解。李人販與王人販都是做人市的老油子(熟手)了,而且常來吳虞處,但在挑剔的吳虞那裡仍舊“敗走麥城”。揆諸常情,以他的身份,吳虞可能不會把拒絕的理由說得如日記里那么直白,但讓李人販、王人販明白他的要求一定是講得比較清楚的。“不近人情”這條拒絕的理由,還說得過去;“惟嘴唇太厚”的拒絕理由,好像有點“不近人情”,吳虞的挑剔真可謂全方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