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金融發展論》

《合作金融發展論》

《合作金融發展論》圍繞“合作金融發展”這一主題,對合作金融的原則和合作金融思想進行追溯,建立合作金融的概念框架,以合作金融的原則和合作金融概念作為研究合作金融產生和發展的邏輯起點和研究基礎。在此基礎上,首先把合作金融的發展納入自組織範式中,根據自組織理論搭建合作金融發展研究架構;其次,從合作金融結構耗散、合作金融功能協同和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和諧,分析合作金融發展;再次,結合我國合作金融農村信用社發展進行分析,提出農村信用社發展的若干建議;最後,總結合作金融發展研究的結論。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內容講述的是合作金融作為合作經濟的有機組成和政府金融、商業金融的補充,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合作金融發展論》將引入自組織理論對合作金融發展問題進行研究。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用自組織演化範式,從系統的角度,從合作金融結構、合作金融功能、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對合作金融發展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合作金融結構耗散——合作金融結構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體系,通過與環境進行資金和信息的交流,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結構或功能上有序的狀態,從低級有序狀態轉變為高級的有序的狀態。

作者簡介

羅駿,男,經濟學博士,副教授,四川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講管理信息系統、企業管理概論、質量管理、戰略管理與競爭情報等課程。主要從事農村合作金融和管理信息系統研究,2002年至今,共發表論文24篇。2006年以來,主持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計畫項目各1項,主持四川大學校級項目1項,主研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項。

目錄

第1章導論
1.1選題背景與問題提出
1.1.1合作經濟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研究的理論基礎
1.1.2金融發展理論的演變提供了研究架構
1.1.3合作金融發展中的合作悖論問題需要研究
1.1.4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解決
1.2國內外研究動態與文獻綜述
1.2.1合作金融的研究架構
1.2.2合作金融原則
1.2.3合作金融制度研究
1.2.4合作金融的異變研究
1.2.5合作金融發展模式研究
1.3本書的研究思路、結構和主要內容
1.4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創新點
1.4.1研究方法
1.4.2創新點
第2章合作金融的概念框架
2.1合作金融思想的演進
2.1.1合作思想
2.1.2合作經濟思想
2.1.3合作金融思想
2.2合作金融概念
2.2.1與其他合作經濟組織比較
2.2.2與商業金融比較
2.2.3與政策金融比較
2.2.4定義
2.3合作金融特點
2.4小結
第3章合作金融的自組織
3.1自組織理論的發展綜述
3.1.1自組織理論的發展
3.1.2自組織理論的套用
3.2合作金融的自組織內涵
3.3合作金融自組織條件
3.3.1開放性
3.3.2非線性
3.3.3非平衡性
3.4合作金融自組織機制
3.4.1基核機制
3.4.2漲落機制
3.4.3反饋機制
3.5合作金融自組織演化
3.5.1合作金融自組織演化過程
3.5.2合作金融自組織演化特點
3.5.3合作金融自組織演化判據
3.6小結
第4章合作金融發展的研究架構
4.1金融發展理論綜述
4.1.1需求導向和供給導向的金融理論
4.1.2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論
4.1.3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
4.1.4金融中介論
4.1.5金融約束論
4.1.6金融功能論
4.2合作金融發展研究基礎
4.2.1合作金融原則
4.2.2合作金融激勵相容
4.2.3合作金融結構
4.2.4合作金融功能
4.2.5合作金融生態環境
4.3合作金融發展模型
4.3.1狀態變數引起的合作金融自組織
4.3.2控制變數引起的合作金融自組織
4.3.3巨觀變數引起的合作金融自組織
4.4合作金融發展分析
4.4.1合作金融結構耗散
4.4.2合作金融功能協同
4.4.3合作金融生態環境和諧
4.5小結
第5章合作金融結構耗散
5.1合作金融結構概念
5.2合作金融微觀結構分析
5.2.1合作金融微觀結構基核
5.2.2合作金融微觀結構演化
5.3合作金融巨觀結構分析
5.3.1世界各國合作金融巨觀結構主要形式及特點
5.3.2合作金融巨觀結構效率分析
5.4合作金融結構耗散分析
5.4.1內部熵變
5.4.2交流熵變
5.4.3總熵變
5.4.4合作金融結構耗散演化速度
5.5小結
第6章合作金融自選擇
6.1合作金融的不可能性
6.2合作金融自選擇的演化
6.2.1合作金融自選擇的基核
6.2.2合作金融自選擇演化
6.3合作金融自選擇實現
6.4合作金融自選擇演化分析
6.4.1自選擇熵減分析
6.4.2合作金融自選擇的動力分析
6.5小結
第7章合作金融自執行
7.1可自我執行的協定
7.2合作金融自執行的演化
7.2.1合作金融自執行的基核
7.2.2合作金融自執行的演化
7.3合作金融自執行的實現
7.4合作金融自執行演化分析
7.4.1合作金融自執行的動力分析
……
第8章合作金融自共生
第9章合作金融創新
第10章中國農村信用社結構分析

前言

四川大學(以下簡稱川大)是中國近代創辦的最早一批高等教育機構中的一個。近十餘年來,又經兩次“強強合併”,成為學科覆蓋面較廣、綜合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一百多年來,川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在學校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從國學研究起步,接受現代科學的洗禮,不同的學術流派融合互動,共同成長,形成了今日既立足於中國傳統,又積極面向世界的學術特徵。
作為近代教育機構,四川大學的歷史要從1896年設立的四川中西學堂算起。但具體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則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張之洞等人創辦的四川尊經書院。在短短二十幾年的辦學歷史中,書院先後培養出經學家廖平、思想家吳虞等一大批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影響巨大的學者,也因此使四川成為國內研究經、史、文章等中國傳統之學的重鎮。此後,在20世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以國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近代“蜀學”成為川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擁有張森楷、龔道耕、林思進、向楚、向宗魯、龐俊、蒙文通、劉鹹忻、李植、李培甫、伍非百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的學者。
近代蜀學在研究內容上以傳統學術為主,在觀念與方法上則立意求新。廖平經學思想曾經作為19世紀晚期變法維新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知識背景上也不乏西學色彩。

精彩書摘

4.4合作金融發展分析
4.4.1合作金融結構耗散
從合作金融發展模型的分析可知,由於合作金融結構的不斷演化,才使得合作金融處於演化和發展中。合作金融結構的演化按耗散結構理論,就是因為合作金融結構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體系,通過與環境進行資金和信息的交流,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結構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從低級有序狀態轉變為高級有序狀態。形成的新的有序結構是靠不斷耗散資金和信息來維持的,因而稱為耗散結構。也就是說,合作金融結構的演化是靠不斷耗散資金和信息來維持的,合作金融結構是耗散的。
合作金融結構耗散表現在:首先,產生耗散的合作金融結構的系統都包含有大量的系統要素甚至多層次的組分,要素間以及不同的組分和層次間還通常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正反饋機制和非線性作用。正反饋可以看做自我複製、自我放大的機制,是“序”產生的重要因素,而非線性可以使合作金融系統在基核分支失穩的基礎上重新穩定到耗散結構分支上。第二,產生耗散的合作金融結構都是開放系統,同環境進行著資金與信息的交換,使合作金融系統從環境引入足夠強的負熵流來抵消合作金融系統本身的熵產生而使合作金融系統總熵減少或不變,從而使系統進入或維持相對有序的狀態。第三,產生耗散的合作金融結構都處於遠離平衡的狀態。因為遠離平衡,要想使合作金融結構產生耗散,就必須通過外界的資金流和信息流驅動合作金融結構,越過非平衡的線性區進入非線性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