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主要反映我院在科研、教學、醫療諸多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經驗,促進學術交流。內容包括民族醫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地方醫學、祖國醫學、新技術新方法、短篇報導、綜述講座等,特別歡迎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各類醫學稿件。

基本信息

期刊信息

中文刊名: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英文刊名:Journalof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
主管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
主辦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
周期:雙月
出版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語種:中文
開本:大16開
ISSN:1001-5817
CN:45-1085/R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創刊時間:1979
複合影響因子:0.172
綜合影響因子:0.144
期刊級別:省級期刊
通信地址:廣西百色市右江區城鄉路98號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雜誌社
郵政編碼:533000

簡介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是於1979年3月在原《醫學資料選編》的基礎上改辦和創刊的。在尚無足夠的專職編輯人員來組建編輯部之前,為了切實抓好刊物的質量,臨時成立了學報編輯組,成員有宋伯交、楊貴彬、羅安寧、駱鴻烈、潘啟龍、蒲文興等6人,由宋伯交擔任責任編輯並全面負責學報的編輯出版工作。其餘成員協助部分審稿工作,不參與學報的其它一切事務。學報工作實為宋伯交一人“孤軍作戰”.
1981年10月,原編輯組稍作調整,增加了兩名成員——鄧國銘、黃永輝。在編制上,學報歸屬科研處領導。在職責方面確定由科研處處長蒲文興掛名擔任主編,宋伯交、羅安寧任副主編。有關學報編輯出版的具體工作仍由宋伯交一人全權負責。隨著刊物交換範圍的擴大,1984年學院開始組建由22名委員組成的第一屆學報編輯委員會,並將學報編輯組改名為學報編輯室,由蒲文興掛名任編輯室主任,宋伯交任編輯室副主任。學報的審稿力量得到了加強,但編輯人數仍無改觀。至1985年,學院開始重視學報編輯機構的建設,首先調來了一名專職編輯人員——梁三英,不久又決定增加原高教研究室的李耀宏為學報的專職編輯,同時由編輯室聘任陸賢傑謝永洪兩位老師為學報的兼職編輯。至此,學報的編輯力量有所加強。
1986年,《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經上級宣傳出版主管部門批准由內部刊物改為全國發行的刊物。為了進一步健全機構,切實辦好學報,學院在對原學報編委會作適當調整的同時,將學報編輯室改名為學報編輯部,在建制上定為系、處一級的學術機構,歸院長直接領導,並將原科研處處長助理梁光鐵正式調到編輯部工作,進一步充實和增強了學報的編輯力量。由於學報越辦越好,1987年被上級出版主管部門定為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學報的刊期也由原來的不定期出版正式改為季刊。1999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編輯隊伍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編輯部人員幾經變動後,現已基本穩定。本刊作為雙月刊,現有專職編輯人員5人,兼職編輯人員2人。7名專、兼職編輯人員素質比較好。5名專職編輯人員中,有2人為中共黨員,在編輯部內處處起到骨幹和模範帶頭作用。在專業技術職務方面,5名專職編輯人員中,有正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一人。

他們是:編審宋伯交、梁光鐵,編輯梁三英、凌慧春、陸娜,助理編輯鍾琳。宋伯交編審於1993年和1995年還先後被評為全國高等醫(藥)學院校學報優秀編輯工作者,廣西高校學報優秀編輯工作者和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優秀編輯工作者。梁光鐵編審也於1993年被相繼評為廣西高校學報優秀青年編輯和全國高校學報系統優秀青年編輯;2001年又被評為廣西高校學報十佳編輯和全國高校學報系統優秀編輯;同時,他還著有專著2本,在國內各級刊物上發表了50多篇編輯學文章。其中多篇發表在信息與知識傳播核心期刊上,多篇論文先後被評為廣西優秀編輯學論著、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優秀編輯學論著,分別獲一、二、三等獎。編輯梁三英等也有多篇論文發表,並且都曾有論文被評為廣西優秀編輯學論著,分獲二等獎。編輯部成為廣西對編輯學較有研究、發表論文最多的集體。

微機排版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編輯部十分重視刊物編排手段的改進,為了實現編排手段的現代化,早在1989年就選派了兩名業務基礎較好的編輯到江蘇省揚州市學習微機排版(當時廣西尚無此類學習班),回來後即積極開展微機排版業務,於同年年底由編輯部自己用微機排出了當年的第4期學報,成為廣西各高校學報中由編輯部自己進行微機排版的第一家。隨後一直堅持至今,不但提高了學報的編排質量,加快了出版周期,還收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改善了辦刊條件。現在編輯部有微機5台,雷射印字機4台,針式點陣印表機2台,排版軟體2套,各種套用軟體一批。學報的編排質量越來越好。

開門辦刊

高校學報歷來是搞關門辦刊,我院學報過去也不例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們編輯部同志一致認為,在當今各行各業都充滿著競爭機制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辦學報仍沿襲過去的老一套,走老路,就必然會造成稿源枯竭,學報質量上不去,刊物在競爭中將被淘汰,因而我們決定摒棄舊的觀念,幾年來大膽地進行了改革,在辦刊中把目光從一院的範圍擴大到院外、區外,搞開門辦刊,在刊登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院內來稿的同時,也刊登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院外來稿。現在除西藏和台灣以外,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作者給本刊投稿。1996年共收稿一千餘份,1997年達到一千五百份,現在最高時達到了三千份。這樣,既擴大了稿源,也引進了競爭機制,促使本院的教職工也參與競爭,多作研究,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來,學報的學術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

創辦特色

刊物有特色才具有生命力,辦刊物就要辦出自己的特色,這是我們編輯部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信條。我們根據我院是一所民族醫學院這一學校的特性,抓住“民族”這兩個字,從“民族”找特色,以“民族”體現自己的特色,學報在徵稿、約稿和用稿方面都特彆強調優先選用內容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來稿。為此,各期學報都經常刊登一些有關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人群體質、生活習慣以及各個少數民族的常見病、多發病、遺傳特點的實驗研究、臨床報導和調查報告等文章,還有壯醫壯藥的研究和經驗介紹等。由於這一民族特色,使我院學報具有了它獨特的生命力,贏得了學術界的青睞,擴大了學報的影響。多年來,全國各地經常有一些科研單位和個人來函索取我院的某期學報或學報中的某一篇文章,以供他們作課題研究之參考。我院學報還先後被全國幾家重要的文摘刊物(如《中國生物學文摘》)和重要的文獻資料庫(如“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收錄。1991年加入了中國高校學報英文摘要磁帶版(CUJA),並通過其與世界最大的DIALOG檢索公司(美國)資料庫聯網。1993年首批入選由國家科委牽頭組建的國家級外向型文獻資料庫英文版(CSTA).1993年被首批選入由國家科委牽頭組建、近30個部委信息、情治單位共同開發的國家級外向型文獻資料庫英文版(CSTA),1996年又成為廣西首家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的期刊。每年為其輸送約180萬字的電子數據,我院學報正在沿著期刊電子化、數據化、國際化的道路向前邁進。繼續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收錄,並繼續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同時,繼續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編輯委員會、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作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全文收錄。1998年,加盟中國信息科學研究所的萬方數據中心上網。2001年起,學報又向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國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CMCC)》輸送電子數據。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外的交流面。

醫學雜誌大全(八)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

《醫藥導報》
《浙江醫學》
《中國處方藥》
《醫學爭鳴》
《醫學綜述》
《醫學研究生學報》
《醫藥世界》
《醫用放射技術雜誌》
《醫院院長論壇》
《益壽文摘》
《套用預防醫學》
《營養學報》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右江醫學》
《預防醫學論壇》
《浙江創傷外科》
《浙江臨床醫學》
《醫學研究與教育》
《浙江醫學教育》
《浙江預防醫學》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浙江中醫雜誌》
《診斷病理學雜誌》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職業衛生與病傷》
《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
《職業與健康》
《中草藥》
《中國保健營養》

《中國婦幼保健》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中國婦幼衛生雜誌》
《中國感染控制雜誌》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誌》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
《中國癌症防治雜誌》
《中國癌症雜誌》
《中國愛滋病性病》
《中國保健食品》
《雲南中醫學院學報》
《中國病案》
《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醫學與哲學》
《醫院管理論壇》
《中國超聲醫學雜誌》
《浙江實用醫學》
《醫學新知雜誌》
《疑難病雜誌》
《醫學研究雜誌》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
《中國當代醫藥》
《醫學美學美容(瘦佳人)》

《中國地方病學雜誌》
《醫藥工程設計》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針刺研究》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針灸臨床雜誌》
《醫藥論壇雜誌》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整形再造外科雜誌》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醫學與社會》
《醫藥與保健》
《預防醫學情報雜誌》
《雲南醫藥》
《中成藥》
《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
《醫院信息管理》
《中國比較醫學雜誌》
《影像醫學》
《雲南預防醫學雜誌》
《醫學前沿》
《雜誌工作通訊》
《中國CT和MRI雜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