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作品精選》

《史鐵生作品精選》

《史鐵生作品精選》告訴我們:生命本無意義,使生命獲得意義。不如把沒有保證的勝利交給上帝去過癮,咱們只用那靠得住的過程來陶醉。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史鐵生作品精選史鐵生作品精選
作者:史鐵生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1
版次:1
頁數:338
字數:263000
印刷時間:2008-1-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 S B N:9787508043920
包裝:平裝

目錄

史鐵生史鐵生

小說

午餐半小時
沒有太陽的角落
“傻人”的希望
夏天的玫瑰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
足球
命若琴弦
來到人間
車神
原罪·宿命
老屋小記們這些病殘作家自強不息的真

散文

秋天的懷念
合歡樹

內容簡介

駱駝草,屬落葉灌木。身軀矮小,但根系發達,紮根極深,不怕風沙,冪怕乾旱,即使一年冪下雨也不會枯死。在惡劣的環境中,駱駝草與大自然抗爭,頑強地生長,以它不屈的意志滯止了風沙的流動。這不正是我、實寫照嗎?

作者簡介

史鐵生,l951年生於北京。l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國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l998年終致尿毒症,終致透析。病情穩定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以及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其作品多次獲獎,主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奶奶的星星》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4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7年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獲上海市長篇小說獎;l998年小說《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和北京市文學藝術獎;2002年,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隨筆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散文作品獎。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讀後感

駱駝草,一種生活在荒漠地帶的植物,身材矮小,卻根系發達。在西北惡劣的環境裡,他盡力的吸取著養分,忍受著乾旱的折磨,在世人眼裡,他的向上伸展的枝葉彰顯著生命最初的堅韌和不屈,但駱駝草面對生命的坦然態勢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他需要和自認不斷的對話交流,同樣也需要對生命本身不斷的拷問和思索,然後在時間的經營中發生基因突變,從而最終明了生命之所以生的意義,坦然面對外部環境。和自然同樣,在人類社會裡,也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在命運的失落中抗爭、抗爭、思索、然後不斷的更新的觀點去説服自己,去生活,面對最單純的生命,美麗的生活。這就是《駱駝草——史鐵生作品精選》留給我關於生命本身最初的思考。

對於這樣一位作家,一直懷著敬意來閱讀他的作品,至今還記得他在《秋天的懷念》深情而自責的說“要好好的活”,為了母親也為了生命本身。但一直沒想到他還有其他如此多的作品,大學時候在圖書館裡偶然翻到《病隙碎筆》,但這一翻就是一個寒假,他對生命不斷的追問和總結拷打著我對世界的看法,同樣也就是這樣一本隨筆集,讓我去觸摸了某些生命的原始價值,還記得自己後來寫的一篇小文《關於春天》中說:“無論具體的生命環境如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春天,史鐵生是幸運的,因為他在現實下找到了自己的春天,找到了春天,希望也就來臨了”,“因為關於春天,總是讓人想到希望的”。

但現在的《駱駝草》中包含了史鐵生近30年來的全部作品精華,也囊括了他的全部創作形式,包括小說、散文、隨筆還有一些為朋友的作品寫的序,這些作品在時間上也展現了從他突然殘疾的無助、無奈、絕望到試著想到希望、追求希望、在到坦然面對的過程,但最終還是走過來了,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死亡對於每個人都會經歷,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我們不如把沒有保證的勝利去交給上帝去過癮,咱們只是拿靠得住的過程來陶醉”。所以既然認識到了生命只是一個過程,那就沒有必要一直為結果而苦惱了,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去經歷去思索這一過程。

於是整個文集就是作者這一思索的結晶,同樣也是作者對生命反思的結晶。小說《午餐半小時》讓這個意氣風發的下鄉青年了解了城市底層的生活狀態,這起中有壓抑無助,但也有隨意和笑聲。作者在這家小工廠的幾年,首先讓他的心境沉了下來,因為除了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還有另外一種生活,這一點引起了他對生命本身最初的思考,當然這個思考的範圍更多的應該是相似的群體,就是和自己有相似障礙的人群,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想法。在接下來的時光里,《沒有太陽的角落》、《夏天的玫瑰》、《命若琴弦》便是這種群體思考的結果。在三篇文章中雖然作者的文筆很淡,但還是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同命感,也有種寂寞獨自、知己難覓的落寞和壓抑感,不過作者在整體的思路上還是試著去把握希望,努力生活的。所以,痛苦之後,在《沒有太陽的角落》里,有夫妻倆的不離不棄,在《夏天的玫瑰》里,鏇轉的小風車提升起對於生命最原始的希望,《命若琴弦》帶來對殘疾人愛情生活最初的思考,雖然結果是悲劇性的,這時候作者借老瞎子的話告訴我們:對於挫折,不論是絕望也好、心碎也罷,但只要還活著,就要想到繼續生活,但生活就要有個目標,這個目標是真實的最好,但即使是個虛無的也要把他想像成真實,因為一個人活著總要找點奔頭,1200根琴弦,是生的希望也是生的徹悟。在《我的夢想》里,史鐵生則放大了思索的範圍,他關注的更多在於人類的生命本身,因為殘疾不僅僅局限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殘疾更讓人難以察覺,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換句話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殘疾,只是在於方面、程度不同。所以,眾生之下,每個人都會遇到徹骨的痛,但也有別人無法體會的快樂,在這樣對於生命平等的對比中,他在心理上得到了解脫,對於肉體,只能更坦然的去珍惜。

餘下來的時光里,在駱駝草的指引下,我們沿著合歡樹開花的老屋,走過二十一歲那年的地壇,在到《病隙碎筆》鋪就的友誼醫院,史鐵生帶著我們一步步的來探究生命留給生者的思考和啟示。病隙碎筆之五開篇第一句就是:生命有沒有意義?在經過一系列的探究之後,作者說: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意義。而“我”是指那個對意義提出詰問的“我”,他不只是肉身,而是通常所說的“精神,或靈魂”。作為史鐵生近幾年來對生命思考的新的高度,《病隙碎筆》某些段落里有種禪學的意味,但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的去接受這樣的肉體以及為保存肉體而經受的痛苦,因為在死沒到來之前,他要好好的生。

整體上讀讀這樣一部作品集,同時也是在讀史鐵生這個人,在讀有關生命最初和最終的本質意義,也許是這樣也個疾病纏身的獨特環境,在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快餐社會裡,讓他把握住更多我們所忽略的東西,對這樣一本書,在觸動你對生命敬畏之感時,也會更多的想到自己的價值觀,留給自己關於環境和生存這一主題的思考。

如果一部作品能讓你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我想她是值得一讀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