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必讀書系:曾國藩冰鑒》

《古典文化必讀書系:曾國藩冰鑒》

《曾國藩冰鑒》一書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的一部傳世奇書,曾國藩以一介儒生舉兵湘鄉,鎮壓勃然興起的太平軍,挽狂瀾於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知人善任,善於“以相取人”。《曾國藩冰鑒》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譽為大清帝國的“中興名臣”、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冰鑒》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鑒人專著。曾國藩以一介儒生舉兵湘鄉,鎮壓勃然興起的太平軍,挽狂瀾於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知人善任,善於“以相取人”。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富厚堂(曾國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實歲27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箇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畫,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畫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民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目錄

冰鑒卷上
人才之一 識才
人才之二 求才
人才之三 衡才
人才之四 養才
人才之五 用才
人才之六 德才
將才之一 選將
將才之二 將德
將才之三 嚴明
冰鑒卷下
第一章神骨
第二章剛柔
第三章容貌
第四章五官
第五章鬚眉
第六章聲音
第七章情態
第八章氣色
·查看全部>>
前言

精彩書摘

冰鑒卷上
人才之一 識才——人才須有百折不回之氣
【原文】
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要。辦事之法,以五到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如作吏則親驗命盜案,親巡鄉里;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條理、小條理、始條理、終條理,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也。手到者,於人之長短,事之關鍵,勤筆記,以備遺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
【意譯】
擇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有節操而沒有官氣,條理清晰而不說大話。辦事的方法,首要的是能夠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謂身到,即作為官吏對於人命案、盜竊案必須親自進行勘驗,並且親自到鄉村巡視;作為將官則必須親自巡視營地,親自察看敵情。心到,即凡事皆須仔細分析大條理、小條理、起始的條理、終結的條理,分析其頭緒,再綜合其類別。眼到,就是要專心細緻地觀察人,認真地閱讀公文。手到,就是對人的長處短處,以及事情的關鍵,勤作筆記,來防止遺忘。口到,就是在使用他人做事,既要有公文,又要苦口婆心地叮囑。
次青非常之才,帶勇雖非所長,然亦有百折不回之氣。其在兄處,尤為肝膽照人,始終可感。兄在外數年,獨慚無以對渠。去臘遣韓升至李家,省視其家,略送儀物,又與次青約成婚姻,以申永好。但得次青生還與兄相見,則同甘苦患難諸人中,尚不至留莫大之愧歉耳。
次青不是一個尋常的人才,儘管帶領兵勇並非他的特長,然而卻具有百折不撓的氣概。他在我這裡,更是肝膽照人,始終令我感懷。我在外面這些年,惟獨報愧的是未能較好地對待他。去年臘月我派遣韓升到李家探望,送了一些禮物。又與次青定下聯姻之約,以示結為永好。只要次青能夠活著回來與我相見,那么在甘苦與共的這些人中,便不至於留下莫大的愧疚和遺憾。
【詳析】
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大師,以文學方面見長,然而卻揚名於武功戰場之上,成為大清王朝中興的重臣。曾國藩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是與他知人善任緊密相關的。
曾國藩認為身居高位之人最重要的是知人曉事,而且應以他是否能做到知人曉事,來判斷他們是不是可用之才。雖然是有一些片面,但在用人是否得當上,對這方面的事情,理解的非常透徹。曾國藩作為一代名臣,胸懷是非常寬廣的,足以成為百世的楷模。
古代的賢德之人在用人的時候,多以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為第一要意,以有操守、多條理為主,那么古賢又是怎么做的呢?
澹臺子羽長得貌似君子,孔子認為他與君子相差無幾,便收他做了養子;然而相處久了,孔子發覺他的品行和他的相貌並不相符。宰予的言辭高雅華麗,孔子認為他與學者差不多,便收他做了養子;然而相處久了,孔子便發現他的智慧與口才並不相符。故此孔子說:“僅僅憑藉人的相貌來判斷其優劣,我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僅僅憑借言語來判斷人的優劣,我在宰予身上犯了錯誤。”因此,憑著孔子的智慧,也有與事實不符的名聲。如今興起了辯論之辭,比宰予還要華麗,而當世君主聽了比孔子還要迷惑,因為喜歡他的言辭,就任用這個人,怎么能不犯錯誤呢?所以衛國聽信了孟卯的言論,造成了華陽戰役的大敗;趙國聽信了趙括的紙上談兵,因而有了長平兵敗之禍。這兩件事就是聽信華麗言辭的過失。單看鑄劍時加錫的多少和火候,即使歐冶子也不能斷定劍的好壞;在水上擊殺鵠雁,在地上斬斷駒馬的腿,那么即使奴僕也不會懷疑劍鋒利還是不鋒利。掰開馬的嘴巴看牙齒和觀看馬的外表,即使是伯樂也不能肯定馬的好壞;給輛馬車就駕駛,一直看它跑到終點,那么奴僕也不會懷疑馬的好與壞了。只看容貌和服飾,只聽他的言辭,孔子也未必能夠斷定一個人能力的高低;用給他官職試驗他,考察他的功績,那么即使是平庸的人也不會懷疑自己是愚蠢還是聰明。所以英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從小職務提升上來的,猛將一定是從士兵中湧現出來的。有功勞的人一定要賞賜,那么獎勵的爵位俸祿越多,人們越感到鼓勵;逐層提升官級,那么官吏們職務越大越能治理政事。爵祿豐厚而官吏盡職盡責,是統一天下的有效方法。
在識人方面,漢高祖劉邦無疑是大睿大徹。說到他能夠知人善任這一點,的確有他的獨到之處。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之後,有一天在皇宮中大宴群臣。喝酒喝到半酣的時候,漢高祖說:“各位大臣可以開誠布公地議論一下,說說我為什麼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沒得到天下?”大臣高起、王陵二人回答說道:“拿陛下與項羽的待人比,陛下愛發脾氣,開口就罵,而項羽卻講究禮貌而尊敬人,這是陛下比不上項羽的地方。但是陛下獎懲分明,使人去攻城略地,打了勝仗便給予獎賞,使大家都能得到好處;項羽嫉妒有本事的人,誰有功勞就排斥誰,誰有本事就懷疑誰,打了勝仗不給將士記功,得了城池不給予獎賞,因為這個他才沒有能夠得到天下。”
漢高祖聽後說道:“你們只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不知道事情還有另一個方面。要論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要論治國安邦,安定百姓,籌集糧草,我比不上蕭何;要論帶兵上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俊傑,而我能重用他們,這便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項羽有范增卻不會好好使用,那才是他所以失敗的真正原因。”
漢高祖在宴會上說的他能知人善任這一點,的確並非自詡。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他不僅重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這種能獨當一面的人傑,並且還使用了許多各有所長的人才。他使用人才有個特點,就是只要有真才實學就用,不論什麼地位出身。在楚漢戰爭中立過大功,在漢朝建立後擔任丞相和將軍等重要職務的人當中,張良的出身算是最尊貴,也只是韓國的一個貴族子弟。其次就要數蕭何和曹參,一位在沛縣當過文書,另一位是沛縣的監獄官,全都是位卑職微的小吏。再往下說,像陳平、王陵、酈食其等人,都是平民,根本沒有當過官,更不用說韓信了。在鴻門宴上挺身而出保護過劉邦的樊噲,原來不過是殺豬的屠夫而已;大將周勃原來是織草蓆的手藝人兼吹鼓手,大將灌嬰原來是個綢布商人。這些沒有當過官的白丁,也包括當過小吏的蕭何、曹參在內,在當時的社會裡只許可穿布衣,是不允許穿綢衣的,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布衣將相”。
一個人的才能和成就並不取決於他的出身,而要看他有沒有真本領,願不願乾實事。就是這些布衣之輩,在輔佐漢高祖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憑自己的學識、智慧、膽魄,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為鞏固漢朝統治做出了貢獻,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印證了陳勝起兵時說過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我們先說說蕭何。他是劉邦的同鄉,是位極有政治眼光和經濟才幹的人。他了解劉邦的能力,認定劉邦將來必定能夠成就大事業。他在沛縣當文書的時候,凡當劉邦與別人發生了各種糾紛,官司鬧到縣衙門裡,蕭何總是幫助劉邦,事事袒護他。劉邦當過亭長,每回往鹹陽押送壯丁需要籌集路費,別人一般出三百錢,蕭何常常給五百錢。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義以後,蕭何和曹參讓樊噲將劉邦找回來,將沛縣縣令殺了,幾個人商議著一同舉兵反秦,並且推舉劉邦做了沛公。因此,蕭何可以說是漢朝的開國元勛。義軍打進鹹陽的時候,別的將士忙著追求享受;只有蕭何進入鹹陽後,先到秦朝的各個辦公機構中,將圖書律令和文書檔案全部接收保護起來。這是一批極為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料,有了這些資料,使劉邦對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以及社會情況都能夠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打敗項羽、統一中國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於蕭何連夜追回韓信,幫助劉邦發現了一位軍事天才,這更是目光超人,十分了不起的功勞。
蕭何還是位管理後勤工作的好手。在楚漢戰爭中,他以丞相的身份留守關中,多次當漢軍在戰爭中處於劣勢時,他很快又備足了糧草,補充上兵員,使劉邦能夠重振雄風,保證了劉邦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所以劉邦在登基稱帝以後,為了表彰蕭何的汗馬功勞,封他為酇侯,拜他當了丞相。
再講韓信,他自被拜為大將以後,發揮了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立了無數戰功。他在戰爭中常常能做到出奇制勝,以少敵多,破趙之戰就是一個十分突出的戰例。
這次戰役開始時,韓信挑選了輕騎兵二千人,令他們每人帶一面紅旗,夜間從小道出發,潛伏到趙軍大營附近。出發之前,韓信命令他們:“明天一早,趙軍見到我軍後退,必定全軍出動來追趕我軍。趙軍過去後,你們沖入趙軍的大營,拔掉趙軍的旗號,換上我軍的旗號。”
輕騎兵出發之後,韓信傳令給全營將士準備少量飯菜,他說:“現在大家多少吃一點兒,待天明戰勝了趙軍以後,再舉行豐盛的慶功宴。”接著,他派一萬兵馬做先鋒,背靠河流布下了陣地。趙軍見韓信背水為陣,笑他不懂打仗。等到天亮時,韓信令人舉起戰旗擂動戰鼓,挑戰趙軍。雙方戰不多時,韓信突然下令拋棄輜重等向後撤退。趙軍見漢軍敗退,都不顧一切地蜂擁離開大營,不是去追擊漢軍,卻是來搶奪戰利品。漢軍退到河邊,見無路可退了,便回過身來拚死作戰,其勇勢不可抵擋。這時,早就埋伏在趙營附近的二千輕騎兵,趁趙軍傾巢而出的時候,乘虛占領趙營,換上了漢軍的旗號。趙軍抵擋不住漢軍,只好往回撤退。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營盤已經更旗易幟,不禁大吃一驚,便丟戈棄甲,四散逃走。漢軍前後夾擊,大勝趙軍,在戰場上殺了趙軍主將陳餘,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戰役結束之後,有人問韓信:“將軍不按兵法卻背水為陣,結果反而取得勝利,這是什麼原因?”韓信回答說:“我這種辦法在兵法上有,只是你們沒有加以注意罷了。兵法上不是有‘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所以要背水設陣,就是根據這一點啊!”至此,大家才認識到韓信是一個不但對兵法精通,而且還善於靈活運用兵法的人,都十分佩服他。劉邦取得政權以後,封韓信為楚王。
曹參立的戰功也不少。沛縣起義之後,他追隨劉邦四外征戰,多次戰勝敵人。他立的第一次戰功是殲滅秦朝大將李由的軍隊——李由被殺,給了秦朝極其沉重的打擊。在攻克鹹陽的戰役中,曹參擔任先鋒,是最早攻入鹹陽的大將之一。楚漢戰爭中,曹參的戰功也十分卓著。他經常在戰場局勢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扭轉局面並奪取勝利。他滅亡了兩個六國舊貴族建立的國家,攻克敵人城郡一百二十二座,俘虜了敵人的兩個王、三個相和六個將軍,以及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官吏。他身上先後負傷七十次,全身留下了累累傷疤,為創建漢朝立下了血汗功勳。
王陵雖是布衣出身,家裡卻比較有錢。參加義軍前,他和劉邦是結拜兄弟。劉邦攻打鹹陽時,王陵也召集了幾千人,駐紮在南陽。開始他覺得自己年齡比劉邦大,不好意思聽弟弟命令;又因為自己和劉邦的仇人雍齒很要好,因此就不願意歸附劉邦,想獨自成就一番事業。楚漢戰爭開始之後,他才和劉邦站到了一起。
在一次戰鬥中,楚軍捉到了王陵的母親。王陵派使者去要求項羽送還母親,項羽故意安排王陵的母親坐在西邊的客位上,待她極為尊敬,目的是要招降王陵。王陵的母親在送別使者的時候,流著眼淚悄悄地告訴使者說:“你回去對王陵說,讓他好好跟著漢王打江山,千萬別因為我而三心二意。漢王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他一定能得到天下。”說完,她便拔劍自刎了。王陵牢記母親的遺訓,自此忠心耿耿地追隨了劉邦,為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邦麾下的謀臣武將,還有很多,像足智多謀的陳平、渾身是膽的樊噲等。還有一位叫周勃的將軍,為人忠誠,劉邦評價他:“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此人。”不僅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還為保衛劉姓江山、平定呂氏之亂出了大力。
下面我們列舉一些歷史上慧眼識才的著名例子,由此來反映能識人將會帶來多大的好處。
齊國在今天山東的北部。要講齊國稱霸,不能不說齊國的大政治家管仲,因為齊桓公稱霸主要得益於他的輔佐。要講管仲,“管鮑之交”更是不能不想,因為齊桓公能得到管仲這個得力助手,是鮑叔牙大力舉薦的結果。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經商,管仲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收了應得的那一份,還要再添點兒。鮑叔牙手下的人罵管仲貪得無厭。鮑叔牙替他辯解說:“他不是貪這幾個錢。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家人口多,開銷大,是我自願讓給他的。”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離戰鬥激烈的地方遠遠的,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對此不以為然,恥於與他為伍。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是為了侍奉母親的晚年才自惜其身,並不真的怕死。”鮑叔牙百般袒護管仲,是因為他知道管仲是個人才,只是還沒有機遇施展。管仲聽到這些話,感嘆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就這樣,管仲和鮑叔牙結成了莫逆之交。
當時,齊國的國君襄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是公子糾,母親是魯國(今山東西南部)人;一個是公子小白,母親是衛國(今河南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對鮑叔牙說:“依我看,將來繼位當國君的,不是公子糾,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輔佐一個吧。以後無論誰當政,我們之間都要互相提攜。”鮑叔牙同意管仲的看法。從此管仲當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
齊襄公十分殘暴昏庸,找碴兒責罵大臣是經常的事。管仲、鮑叔牙知道他不會有好結果,找了個機會,分別帶著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到外國去了,以此來避開國內的動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