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中國文化原創榜

富國高銀中國文化原創榜

禮敬的時間又到了。
我們檢點2013年的中國創造,向全體文化創造業者致敬,向“最具原創精神的,有高度人文關切的”年度傑出文化表現致敬。
我們向一切感動的力量、思考的力量、想像的力量致敬,向原創力致敬。
打開2013年的文化棋局,我們發現,原創的力量在中國,仍然是稀缺的。以電視為例,螢幕上熱熱鬧鬧的真人秀,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引進的國外模式;中國好的“聲音”層出不窮,好的“作品”眾里難尋。
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是南方周末年度文化致敬的延展和升級,文化致敬已歷十數年,原創榜自2008年頒布以來,也已屆滿6年。
本次上榜等待最後推選的作品,來自南方周末和八個專業評審會的40名委員。它們也許不是最傑出最卓異的——創造性作品何來惟一和之最,但是,它們確是南方周末視點中,在“原創精神”、“人文關切”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我們向它們致敬。
本屆文化原創榜,由富國高銀獨家冠名。秉持南方周末探求真實的傳統,藉助百萬大報既有的公信力及各領域專業人士的鑑識力,對2013年不同文化領域的優秀作品和藝術家們致敬,記錄中國文化的原創高度。

時間:

2014年1月11日

地點:

中國天津環亞馬球會大酒店

獎項設定:

本屆南方周末中國文化原創榜的獎項根據不同文化領域分為:文學(虛構)、文學(非虛構)、電影、電視、戲劇、音樂、藝術、設計等八個類目,每類將推舉一名獲獎者。
富國高銀文化原創榜專題

寫在首度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邊上

從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in China
今日中國為什麼需要原創性的、生機勃勃的文化產品?最直觀的原因是,光有Made in China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需要我們稱之為的Cultured in China。經濟繁華與權力榮耀都抵不過時間的淘洗,如果面向未來我們無言相告,譬如沒有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來深刻地銘記這一時代,那么自1978年以來全體中國人辛苦開創的激流般的30年,多年之後就將是歷史上的南柯一夢。
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們是人類一員,我們本能地需要傑出的文學藝術。俯察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微妙之美永遠不能窮盡,普魯斯特因此寫道:“我曾經長久地凝視著一株開花的李子樹,貪婪地留戀著其中的真理。”
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信念和價值觀,以免自己身陷塵囂之中、隨波逐流而內心惶恐。這個國家更需要思想,否則在國家命運的緊要關頭,常識就不能與愚昧對抗,理性就不能與盲目制衡,其結果就將如索爾·貝婁警告的那樣:“當膽怯的智慧還在猶豫時,勇敢的無知已經行動了。”
人們不只是在今天需要這些,並不只是在擁有了自1978年之後令人眩暈的30年經濟成長之後需要這些,我們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需要精神的豐足。只是在如此急遽變化的年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化的指引。
文化是國家的燈塔。如今的中國正在全速夜航,我們需要一個指引、一個方向、一種給予信心的力量。
可是今天,機制與文化,仍然是這個快速強大起來的國家的兩隻跛足。毋庸諱言,中國文化的原創力並不出色。我們本國出品的電影大多沒什麼好看或根本就看不到,本國出品的電視節目除了嚴肅臉孔就是諸多莫名其妙的眼淚與感動。本國的戲劇還不是那么精彩,本國的圖書也多不足觀。
今日中國還是一個文化大國嗎?報紙上的文化版面已經成為稀缺產品,電視上的讀書節目紛紛在收視率上一敗塗地。這裡最尋常可見的景象是,文化名人們追逐著新聞熱點而非真問題,新晉的年輕人則熱衷於一夜成名式的冒險和投機。至於一些思想深刻的文章——也許有人知道它們在說什麼。大學,問題多多的大學,也並沒有為中國文化的未來描繪出清晰的願景。
有時我們把這難堪的局面歸結為歷史債務。曾有很長的時間,這個國家既阻隔了西方文化,又破壞了自我傳統。也有很長的時間,文化被當作政治訴求的附屬品而日漸萎縮。至於最近一些年,好像又被歸為了文化空窗期:過去窮怕了,如今都忙著賺錢,哪顧得上什麼文化?
倘若往日已矣,來日可追,人們就更應該關注另一個現在時的問題:人們的精神自由與表達自由。精神自由是文化產品的水、陽光、空氣。我們不能構想一個清教式的時代會產生《蘭亭序》般的達觀自在,更不能構想在嚴厲的精神控制之下,西方文化會在中世紀之後突然迸發出文藝復興的燦爛星光。
沒有讓人舒展的制度安排,就沒有舒展的人;沒有舒展的人,就沒有舒展的精神;沒有舒展的精神,就沒有舒展的傑作。在今日中國,文化管理制度的進步遠未達到終點,人們有理由感到制度改善的急迫。在譬如電影能否實行分級制這樣的簡單問題上,我們原地打轉已經太久。圖書、電視、戲劇等文化門類的生產,同樣急切需要開明、清晰、公道的制度來保障。
在今天,是否改善文化制度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是非題。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不是經濟的花瓶,而是國家精神之根。
沒有傑出的文化生產,公眾就會失去精神的方向。誰能構想沒有惠特曼的吟唱、林肯的演說的美國是什麼樣子?在中國,千年之前的人們會在那些優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籍,觀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得到相應的體驗。倘若人們的精神生活趨於荒蕪,小至社群,大至國家,就會被僅僅當作逐利的舞台,人群中的正直與溫柔也就將蕩然無存。
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來自世界的問題:今日中國人將成為沒有文化和信念的地球寄生者嗎?如果有自信心的話,我們就不能只把這一問題視為冒犯。我們需要以國家文化的重回精神高地,來給出答案。
中國需要一個制度體系,讓普通人選擇有教養的生活方式,比如誠實正直,而不會利益受損。中國也需要一種價值確認,鼓勵那些最有才華的人去點亮國家精神的燈塔上的火光。在此之前,中國需要一塊精神自由的土壤。我們也需要真正尊重文明成果的教育方式,比如不要求小學生們在作文本上寫虛偽的文字,允許他們“我手寫我心”。
如今,我們看到那文化燈塔正在建起,也看到它陷於流沙之中;我們看到中國文化有著勃勃生機,也有著失范之虞。
在新聞紙上,我們劃下這燈塔增高的標尺線。我們記錄在每一年的文化各領域中點選出來的原創作品,向她們致敬,以供人們來年參照,以及超越。中國文化的未來意味著平庸的廣度,還是光榮的深度?不是我們的時代在問歷史,而是歷史在問我們的時代。
未來是正在到來的現實,讓CulturedinChina的未來之光,照亮中國的現實!

富國高銀文化原創榜2013年度提名

年度電影提名
《美姐》
幾乎沒人把中國的鄉村愛情拍得這么銷魂。這分鐘大女子在高原上聽鐵蛋唱情歌,下分鐘倆人就讓大女子的爹媽斥罵著,衣衫不整地從菜窖里轟出來。主演馮四狡黠的眼神內容豐富,職業演員難能匹敵。
對大多都市觀影者而言,《美姐》足夠奇觀。二十多年前張藝謀電影有些涉性風俗描寫,被批評家稱作向西方人兜售奇觀或家醜,現在,“城裡人”取代了“西方人”的位置。
很久沒有農村出來的孩子拿起攝影機講述村里故事。郝傑的兩部電影都在河北張家口顧家溝村拍攝,那是他家鄉,恐怕除他外沒人能拍得這樣對味。這個農村長大的孩子一心想拍電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無人區》
在黑色電影的類型探索上,寧浩是內地導演中走得最遠的,《無人區》是內地影片中走得最遠的,所以它修補四年,才走上內地銀幕。
影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極端環境極端人物各種巧合,難度係數高,情節推進轉折和人物行為邏輯基本不含糊。演員表現出色,徐崢和黃渤都突破了各自在寧浩電影乃至其他喜劇電影中逐漸形成的形象定式。
犯罪、暴力、人性暗面是內地電影嚴格管控的元素,銀幕上的匪徒、槍火唯有出現在香港街頭,內地觀眾解決此類影片的需求只好流連於美國、韓國電影。內地需要更多《無人區》這樣的探索者拓開邊界,因為多年後國產電影必將擁有豐富全面的產品種類。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鏡頭從畢業季小酒館裡的酒話,猛地切到摩天樓間高架路上疾馳的車內。這和大多觀者的心理程式高度一致——離開校園,你就一頭扎進泥坑般的世俗,萬劫不復。
故事主角大多從普通市民家庭或小縣城奮鬥進大學,N年後進入城市中產群體。這使影片視角與主流市場緊緊相扣。因為坐在電影院裡的青年城市中產們,絕大多數也是從卑微中奮鬥出一點還算踏實的生活。
優秀的內地校園青春影片不多見。《致青春》拍得足夠認真,與年代相關的各種細節大都周到。男女一號結局並不溫情,反倒堅硬,顯出作者勇氣。很難想像其他內地導演處女作能達到這樣的綜合水準。
年度戲劇提名
《蔣公的面子》
《蔣公的面子》創造了很多奇蹟。這部南京大學中文系師生的學生戲劇,以靈巧並紮實的劇本取勝。史中有戲、戲中有史,台詞沉穩,對知識分子和權貴的微妙關係刻畫得入木三分,作品充滿了智慧的幽默,讓觀眾在思考後發出會心的笑聲。
該劇以口碑傳播,從校園走到社會,全國演出130多場,2013年11月在美國巡演,這部成本不足5萬元人民幣的學生戲,票房已達千萬級,成為2013年戲劇圈的一個事件。
這部真誠樸素的學生作品,是中國戲劇市場的試金石。
《青蛇》
《青蛇》可能是2013年最具野心的舞台藝術作品。導演和編劇田沁鑫將積蓄多年的舞台藝術經驗大舉投入《青蛇》,重建了白蛇、青蛇、法海、許仙的性格和行為邏輯,顛覆了千年傳說累積的敘事邏輯和世俗價值觀。
田沁鑫用情慾為誘餌,以白蛇傳為底本,把禪意融匯到劇情中,看似為法海翻案,實則探討人性和大愛。
作品融合了戲曲、影視、小說等藝術手法,台詞在古與今、詼諧與抒情之間自由展開,舞台設計精緻、準確,建構了一般舞台少見的市井風情。
《水袖與胭脂》
建立在老傳奇上的新故事:楊貴妃死了變成太真仙子,成為仙界的文藝主管。太真仙子和唐明皇在“梨園仙山”相遇,唐明皇變身為娃娃臉的木偶,被藝人懷揣肩背,奉為祖師爺。
台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隨立隨破”,在戲裡雜糅戲中戲、女性視角等元素,立足“女性內在幽微情愫的新探與重塑”,創作出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水袖與胭脂》是第三部。
如何利用京劇傳統玩出新花樣,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又不失京劇本身韻味,不至油膩和媚俗,是戲劇人多年來努力的方向。《水袖與胭脂》為京劇創新提出一個範本。
年度電視提名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該劇講述1980年代普通市民家庭三個子女的愛情婚姻生活,表現生活中永恆的主題——愛情和婚姻的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牴觸;事業和做人的糾結。
緊鑼密鼓的敘事節奏,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跌宕起伏的情感糾葛,乃至讓人忽略了1980年代恢弘的社會背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沒有“官二代”這個辭彙時的“官二代”,改革開放下海,國企改制的慘烈與暴發戶的出現……社會背景被推遠,成為愛情生活的背景。
整部戲中,人性始終在懸崖邊緣接受拷問。
《辣媽正傳》
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看似俗套——屌絲、美女、“高富帥”三角關係,實則卻引起了當下年輕人的共鳴。
劇中兩位辣媽,一位是未婚先孕還捨不得告別單身的年輕女孩,一位是久婚不孕的事業型女性,她們不懼男性社會的邏輯規則,甚至在誇張的嬉笑怒罵中,顛覆了男權規矩。
該劇緊貼年輕人的行事風格和潮流元素,採用輕喜劇和時尚風格,將婚姻、生育、事業這些沉重的主題變得通俗輕鬆。小品式的表演,誇張但不虛假,贏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老有所依》
生老病死是人類永恆的命運。這個時代,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既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又要履行自己與生俱來的義務——贍養父母,治病送終。因此,《老有所依》中充滿現實問題。
我們常年批判“養兒防老”是父母私心,封建孝道。理論歸理論,但問題是具體的——當你的母親癱瘓在床失去語言功能,你怎么辦?或者,幾十年後你癱瘓在床並失去語言功能,你希望別人怎么辦?
近幾年的電視劇,主動沉重的很少,沉重得近乎悲劇的更少,趙寶剛、侶皓喆執導的《老有所依》就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它沉重得能讓人哭。
年度藝術提名
《宋冬白做》
個展“宋冬白做”匯集宋冬1994年至今近20年的作品,包括最新裝置作品《白做山》:以木頭、陶瓷磚、門、窗、電源插座、門把手等廢舊家用物品,製作“無用”的裝置。錄像作品《白做園》曾參展2012年卡塞爾文獻展:6米高的小山丘由花草覆蓋,以一行寫著“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的霓虹燈點綴,整座山由垃圾堆積而成,再次顯現宋冬以廢棄材料創造作品的興趣,以及用幽默、荒誕的方式回應日常生活經驗的風格。
《撫摸父親》與《物盡其用》用藝術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兩件作品分別與父母合作創作,也衍生出此後多件以親情為主題的作品,以日常生活用品、私人物品傳達的公共性,窺見一個家庭的歷史,一代人的生活哲學與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發展軌跡。
《雲端》
在6聯、18米的巨幅布面丙烯畫作《雲端》,喻紅將雲海布置成虛擬的人間劇場——襁褓中的嬰兒、澡盆里濕漉漉的孩子、拽著雲朵飛翔的少年……靈感來自喻紅坐飛機時看到的雲層,“用雲可以去掉很多生活當中的合理性,把合理和真實、虛幻糅在一起,是個比較好的媒介。”
構圖由幾大塊畫面來組成,畫面結構呈斜線放射狀,增加衝擊力和動盪感,隱喻社會中的經濟動盪、政治動盪、宗教動盪。“人類作為一個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其實有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我希望通過現實生活的形象和雲的空間感表現生活當中承受的壓力、不安定、不確定性。”希望則寄寓於畫中的七個嬰兒,他們代表新生命、新期望。
《華夏異事錄》
“華夏異事錄”讓人想起江戶時代著名妖怪繪師鳥山石燕的妖怪畫,其底本卻是最中國的浮世繪、搜神記和山海經。三十餘幅漫畫,每幅都以當下時事和社會現象為摹本,將之實體化為一類志怪形象,諸如霧霾對應的“霾睚眥”、地溝油對應的“六臂油蛛”、錢雲會事件對應“夜車鬼”、毒餐具對應的“筷中蠅猴”。以豐盛的想像力和表現力,將社會現象的荒誕、怪異乃至可怖表現得直接而辛辣。
1988年出生的趙鵬,2010年開始畫漫畫,以網名“撒旦君”在漫畫網站、雜誌上發表短篇和連載,以獨立漫畫的獨特質感,受到眾多漫畫迷追捧。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飛揚的想像力一直貫穿趙鵬的創作。
年度時尚提名
SANKUANZ“天上”系列男裝
“天上”系列是上官喆與藝術家陳天灼首次合作的時裝系列,靈感源於西藏傳統服飾及宗教工藝美術。枯草綠的軍旅風大衣、綴有虎頭或鬼臉面具布偶的帆布雙肩包等濃郁的西藏風情服飾,一切都介於似曾相識與離經叛道之間。對宗教和對西藏敏銳見解,讓他的服裝設計充滿了生命力。
在這個設計師們都恨不得每天活在大都會聚光燈下的時代,上官喆常駐廈門這個慢半拍的城市。他低調製衣,走簡單實用、穿著舒適路線,又常有出人意料的創意。上官喆的時裝美學與他對生活的細膩感受、對情緒的瞬間捕捉緊密相系,作品看似平淡卻充滿濃濃詩意。
Chictopia 2013春夏系列女裝“Matisse
“Matisse”以馬蒂斯的畫作為創作靈感。設計師通過大膽的色彩碰撞,玩味抽象的圖案和充滿現代感的極簡廓形,傳遞馬蒂斯作品中的狂放、隨性、孩童般的幽默感。紙感面料、膠感面料等新型面料,平衡了趣味與幽雅、復古與摩登,富有文藝氣息。
劉清揚2009年創立個人品牌Chictopia,主打醒目可愛、色彩艷麗的復古原創印花圖案。在時尚與娛樂圈、鎂光燈緊密結合的年代,劉清揚是新生代設計師中的代表性人物,她將復古元素和現代簡約設計巧妙結合,注重對面料的獨特運用,創造出一種經典且適合亞洲女性的設計風格,在眾多獨立時裝品牌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和傳播性。
Masha Ma 2014春夏高級成衣系列“奢華的達達主義”
“奢華的達達主義”逾越了簡單呈現中國元素吸引世界眼球的藩籬,以“取意不取型”的方式呈現骨子裡“中國”的一面。用絲綢的飄逸、煙燻的顏色和層疊的空間感表現女性線條,雖然運用西式剪裁手法,但旗袍的韻味猶在。設計中暗藏細節,通過刺繡、拼珠等方式呈現材質和手法的奢華。
Masha Ma的作品以立體、極簡、白色為標誌,致力於通過精細面料和考究工藝表現女性的現代感和優雅。Masha Ma追求小量預訂。在歐美設計師占主流席位的時尚界,Masha Ma跨越簡單的中國表達方式,成為有望在國際市場上突圍,貫通國際時尚話語方式,運用“現代性”的中國時裝設計師。
年度音樂提名
《安和橋北》
民謠和詩歌的力量似乎已經離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遠。在2013年,一位名叫宋冬野的北京小伙子用行動對這一結論說不。乾淨優雅的吉他和弦樂,溫暖而略顯頹廢的文字,成為他獻給這個浮躁時代的最好禮物。他用低沉喑啞的嗓音訴說著人世間的瑣碎往事,卻是那么的真誠和簡單。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嘶喊的喧囂,但往往最簡單的才最有力量。
《江湖》
周華健、張大春,一位音樂家,一位文學家,聯手推出新專輯《江湖》,用音樂外表向中國傳統文化致敬。每箇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梁山,一個水泊。
這張作品不是我們經驗中的流行音樂。可以想見,它未必會像周華健那些膾炙人口的金曲一樣滿街傳唱。周華健和張大春既像兩位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在月圓之夜飛行著切磋武功;又像一對知己知彼的管鮑之交,在高山瀑布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他們用肆意塗抹的筆墨,在千年歷史畫卷中縱橫馳騁。時而工筆,時而潑墨,靈氣與技法都在這14首作品中盡情揮灑。
《生來彷徨》
中國搖滾樂快要30歲了。從《晚安北京》到《北京北京》,從《飛得更高》到《春天裡》,汪峰始終堅持在音樂的第一線,保持高昂的生產力和創作激情。他以常人無法做到的毅力,堅持在藝術、工業和商業之間,找到一種頑強的平衡。無數優美和有力的音符從他手中流出,跨越一個個年代,來到我們身邊。
汪峰從“生來自由”到“生來彷徨”,專輯中延續著其標誌性的宏大敘事、宗教感和虔誠。在歌唱喧譁創作稀缺的年代,汪峰用持續的創作維護著音樂的尊嚴。
年度圖書(虛構類)提名
《炸裂志》
閻連科的《炸裂志》,以“地方志”的形式和結構,敘述中國“炸裂村”30年間神話般的城市化變遷。這部個人化的民間視角的“志”,顯影的是高度壓縮和反覆回放時才能顯現的日常“現實”,在滄海桑田、欲望惡長的“轉型”敘事的側面,釋放出另一出幽暗喑啞的靈魂變形記。在寓言或預言能力方面,《炸裂志》有某種《啟示錄》般的奧妙隱晦,是作家提出的“神實主義”的有說服力的新樣本,給人留下警世與不安的閱讀效果。
《繁花》
金宇澄的《繁花》,用三十餘萬字和百餘個人物,兩條時間線索,從動亂年代的窒息與活躍,到浮華年代的悲涼,還原了近半個世紀上海的生活地圖和人情世故。眾多的大小人物,廣闊縱深的生活面,日常秩序的波瀾不驚,蘊藉著濃厚的存在意味。用全國人都看得懂的“上海方言”,以傳統話本的方式的口語鋪陳,在如絲綢織品光滑柔韌、紋理細膩的講述中,氤氳出一幅夢幻色彩的上海浮世繪長卷。全書寫作功力紮實,以更堅決的步伐邁上小說中國化的道路。
《日夜書》
韓少功《日夜書》,是知青小說的一部總結之書。它講述了一群“50後”中國人在兩個時代的遭際命運。作為“知青身份”終生攜帶者,作者在暮年的時刻,以繁華退盡的秋日般銀色的樸素之筆,留下目前最為飽滿卻濾去“文化”色彩的青春故事;不唯如是,作家的筆觸追隨“知青一代”從喧囂的青春到寂靜的暮歲的完整流程的現實性,狀寫出了如蟻人生現實的卑微況味,餘音繞樑。身為西方現代小說的翻譯家,在這部書中自如嫻熟地運用乃至雜耍般“表演”了十八般現代小說技巧,顯得貼切而不生硬。
年度圖書(非虛構類)
《共同的底線》
這本書提出的觀點,簡單說來就是,要求“多一點國家責任”的社會民主主張,與要求“多一點公民權利”的自由主義立場,是互補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所謂的“共同底線”,“不是左派右派的各自堅持的‘公平’與‘效率’的折中調和,也不是在‘自由太多’與‘福利太多’之間,尋找‘既非自由放任,也非福利國家’的第三條道路。而是,爭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權利與社會保障。”自秦暉首倡“共同的底線”以來,強調共識的聲音多了起來,政府也注意到了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時間證明了秦暉理論的生命力。
《故國人民有所思》
這是作者那本很有影響、廣獲好評的《人有病天知否》的續編,書中所寫的是大學校長、系主任這個級別的大知識分子,他們一般並沒有受到為數眾多的中小知識分子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受到的那種強暴和侮辱。不過日子也是很不好過的。書中大量引用了解密的檔案材料,使得這部書與那些(可能有失準確的)個人記憶區別開來,具有了“歷史化石”的意味(邵燕祥語)。
《尋找蘇慧廉》
在中國近代史的書籍上,在很長時間裡,“傳教士”的名聲是不怎么好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傳教士都是勾結官府欺壓良善的壞人,蘇慧廉就是以獻身的精神來中國傳教的。他來中國,除了傳布宗教(這是他的職務和職責)以外,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的文化,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將基督教的《聖經》用溫州方言翻譯了出來,又將《論語》譯成了英文。他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是眾多傳教士中間有卓越貢獻的一人,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人,細細寫出這一個案,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歷年南方周末原創文化榜榜單

2007年榜單:

電影:姜文《太陽照常升起》
致敬理由:採用魔幻的表現形式,影片肆意、充滿生機,在視覺、電影語言、敘事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可貴的嘗試,尤其是黃秋生、陳冲一段,敘事大膽,引起了正反兩方面的討論,同時討論集中在影片本身,這在資本崇拜的今天顯得更加可貴。
電視:《士兵突擊》
致敬理由:在後現代語境中,《士兵突擊》創造出一位傳統人物形象許三多,此人“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在觀念差異巨大的人群中引發了強烈共鳴,此種精神的道德指向略顯模糊,但顯然其工具理性價值是巨大的,用得好必得好報,反之亦然。
音樂:《萬物生》
致敬理由:將電子時尚與傳統神秘主義熔為一爐,堪稱當今中國最精緻的流行製造物。在全球化的娛樂場景中,它對民族元素的發掘和張揚,對娛樂標準的提升,對流行音樂厚度和深度的追求,值得推崇。
戲劇:兩隻狗的生活意見
致敬理由:《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是一出由演員通過即興表演編創的系列演出,既不偽裝高雅又僅止於通俗,極好玩,極草根,又很詩意,很傷感,這兩隻狗能夠讓觀眾對現實生活產生廣泛的聯想,看過這齣戲的觀眾不僅非常喜愛這兩隻狗,更會強烈共鳴於它們的生活意見。
圖書: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
致敬理由:孔子是一個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里堅持理想的人,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在金錢橫行的時代清理理想的書,這書讓我們看到獨立、清醒的獨立批判精神。

2008年榜單:

音樂:左小祖咒《你知道東方在哪一邊》
致敬理由:一個野生的盲流詩人,用野生的盲流先鋒音樂,混合著自製方言、自製民謠、超級明星派頭,做出了卓越的詩與歌,左小祖咒的東方就是怪力亂神的東方。
電影: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致敬理由: 用靜如止水的感情來激動人心,看似平淡卻悲天憫人,在港產片普遍低潮之下,這是具無比勇氣的登峰造極之作。
電視:《汶川大地震電視直播》
致敬理由:以儘可能快的速度讓全世界看到了四川當地的災情,並且在網際網路和觀眾的不斷推動下完成了災區全景式動態報導。儘管只是非常事件所引發的非常規性行為,它們第一次令全國觀眾看見了新聞節目的本來面目……
圖書(非虛構類):徐賁《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致敬理由:徐賁在對阿倫特等人的政治哲學的研究中,揭示了一個具有廣泛公共意義的命題,這就是記憶是連線過去和未來的橋樑,面對罪惡和災難,保持記憶不僅是為了留存一份見證,更重要的是喚起人們對建立一個健全...
圖書(虛構類):閻連科《風雅頌》
致敬理由:閻連科是中國當代作家中少有的保持批判精神的作家,這部作品直面現實,也貫注了他的批判激情。他在刻畫當今時代一個小人物失敗的命運中,抗拒了時代的荒誕與異化。傳統中國經典文化與鄉土文化的混雜...
戲劇:林奕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致敬理由:該劇浸入當代生活,用誇張的手法裸露公司人的精神生活。在開放的舞台空間展現辦公室和街道,情慾饑渴和社會矛盾,杯水風波和沒有硝煙的戰爭。台下的看客和台上的人物和無論在情調、趣味還是思考上肯定...
藝術:吳山專《黃色飛行》藝術計畫、裝置
致敬理由:吳山專的《黃色飛行》以四兩撥千斤的睿智,直指每人當下的境遇,如有千鈞大力,同時又輕鬆讓觀眾會心而笑。

2009年榜單:

音樂:五條人《縣城記》
致敬理由:“五條人”在其首張專輯《縣城記》里舒展了原汁原味的鄉野中國,在音樂日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它無異於“盛世中國”的音樂風景畫,它所富含的原創性彰顯了音樂的終極意義——吟詠腳下的土地與人。
電影:陳國富、高群書《風聲》
致敬理由:影片關注故事本身而不是話題,用非中國式大片的投資,完成了一次對好萊塢大片的無限逼近,是內地近年來最精緻的電影工業產品。影片最終贏得票房和口碑,為華語電影的健康發展樹立了良好的模式和典範。
圖書(非虛構類):劉瑜《民主的細節》
致敬理由:在精英治國與平民自治,自由與平等多種張力場中,劉瑜暫時擱置起自己的價值立場,把民主從抽象的學術概念化為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不管你是否喜歡劉瑜筆下的這種民主,你都應當去了解它,因為,民主正日益成為現代...
圖書(虛構類):莫言《蛙》
致敬理由:第一次深入觸及了中國特色的計畫生育問題。超常的想像力,結構的新穎與縝密,可見出莫言對小說表現形式堅持不懈的探索。作品狀寫近在眼前的歷史和身處其中的現實,聚焦生育政策引發的種種情狀,呈現出矛盾的人物...
電視:滕華弢《蝸居》
致敬理由:《蝸居》以其現實主義風格在全國引起重大反響。一部觸及億萬生存疾痛的爭議之作,撕開了華美時代包裹下的一個傷口。

2012年榜單:

圖書(非虛構類):金雁《倒轉“紅輪”》
致敬理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俄蘇革命都可謂中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它斷斷續續地影響了中國“五四”迄今的百年革命史。雖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命題大有可以再探討的餘地,但中國從“五四”開始面臨的種種問題,毫無懸念地都能一一在俄蘇的革命史找到前因和參照物。
《倒轉“紅輪”》的作者在保守和激進左右互搏的問題的探討上,是極見功力的,它雖然如作者分析的,和中國的情況有質的區別(第254-258頁),但是,當我們讀到作者作為無解的結論轉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詰問:“沒有力量為了天上的麵包而放棄地上的麵包的,又該怎樣呢?”還是不由得想到魯迅的囈語:“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未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
《倒轉“紅輪”》之前,幾乎所有研究者都對蘇聯的解體格外痛心,以為是歷史的逆轉。其實,這些研究者可能太過於感情投入了,是代替蘇聯人民選擇自己的道路。“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蘇聯之所以成為人類歷史上比較短命的社會主義大國,一定有其道理。仔細品味《倒轉“紅輪”》,金雁教授所描寫的那些蘇聯知識人,他們的奮鬥,他們的抗爭,不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嗎?
根據《倒轉“紅輪”》,蘇共不能算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無法將一個超級大國帶入現代,走向世界。蘇聯的體制更是鮮有可取之處。
將蘇共、蘇聯作為研究對象,真實描述一個黨、一個國家的興亡,或許能給人們以啟迪。《倒轉“紅輪”》以近乎第三者的立場,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蘇聯興亡史,一個特殊時代的知識人心靈史。
雖然對《倒轉“紅輪”》有難以說清的讚美和佩服,但我們還是不同意把《倒轉“紅輪”》炒作成一本暢銷書的做法。這是一本相當嚴肅的學術專著,需要對俄國文學史和知識分子問題有大量的前期了解才能著手去讀它,也只有這樣,研讀和探討才真正有意義。但它竟然真的成為暢銷書了,這說明對這本書涉及的話題感興趣的大有人在,也說明在這些話題上,需要有更多的金雁,用更曉暢的文筆,來滿足讀者的閱讀饑渴和思考需求。
圖書(虛構類):李佩甫《生命冊》
致敬理由:作為“平原三部曲”(《羊的門》、《城的燈》)的收官之作,李佩甫2012年度出版的38萬字的長篇小說《生命冊》,其情節主線是一個從鄉村走進城市的知識分子“我”(吳志鵬)追隨“駱駝”殺入商場,並且迷失破碎於物慾橫流的五十年人生遭逢的自述。所謂“生命冊”,自然是對生命形態及人性流變的描摹探詢——除“我”和“駱駝”而外,還載入了老姑父、梁五方、杜秋月、蟲嫂等在內的人物及其掙扎生長於平原大地上的人生情狀。作者試圖從城與鄉、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欲望的對峙和互滲中揭示鼎革時代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可能性並逼近歷史、人性的真實,因而這部觸摸城鄉時代變遷與人物異化,書寫當下殘破信念與生命真諦的作品,既是自省書,亦是心靈史。《生命冊》力圖探討中國人的靈魂狀況——當然這本來就是幾乎空無依傍的困難之事——李佩甫於此事致力甚久,此作與他的《羊的門》合觀,可見他的力量和局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