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夢半醒的人生》

《半夢半醒的人生》

《半夢半醒的人生》這是一部2001年拍攝的卡通片。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半夢半醒的人生》半夢半醒的人生
影片的主人公是由威利·維吉斯扮演的大學生,他來到了一個超現實的幻境中。

他身處的這座城市好象是奧斯汀,但日常生活的規律和秩序似乎完全被打破了。

他從一個地方遊蕩到另一個地方,不斷遇到稀奇古怪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遇見的這些人都在談論一些宏大高深的話題:從量子論到語言的起源,從存在主義到人的轉世再生,從自由意志的荒謬到電影作為一種敘事工具,他陷入一場接著一場的對話中。

他極力想知道自己究竟處在夢境中,還是處於清醒中。但最終他只是發現自己不斷甦醒,又不斷重新墜入夢境中。

他無法擺脫這接二連三地湧現的夢,開始逐漸理解夢的含義,並試著控制夢和周圍的環境,分辨甦醒的人生與夢中人生的區別……

關注點

威利飾演的大學生身處異境,不知是夢是真,在這裡,他不斷地遇到稀奇古怪的人,他們不停地高談闊論,討論一些極為高深的話題,從量子論到語言的起源,從存在主義到人生轉世……在一場接一場的對話中,威利發現自己不斷甦醒又不斷重入夢境,真實的人生與夢中的人生交織重疊,難以擺脫……

大量對話是導演林克萊特作品的標誌性特徵,這部影片同樣不例外,其中七十多人在鏡頭前表達不同觀點的場面堪稱一絕。對話中那些高深的哲學話題可能會讓人產生晦澀難懂、甚至沒有耐心聽下去的感覺,但色彩飽滿的畫面足以令你視覺上產生快感。因為,在影片製作上,林克萊特匠心獨運地將真人表演與動畫部分完美結合,真人表演之後,林克萊特又盛邀三十多位藝術家將真人演員的影像進行繪彩,之後完成全片動畫部分,從而使得影片畫面多姿多彩,獨特而充滿詩意。真人部分與動畫部分達到了完美統一的和諧效果。

主創人員

理察·林克萊特理察·林克萊特

本片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是好萊塢年輕導演中最具獨立精神的一位。他最初拍了大量超8毫米短片。1991年,《懶蟲》(Slacker)一片獲得巨大成功,林克萊特以頗具創造性的手法表現了一群遊蕩在社會邊緣的年輕人的生活。以這部影片為先導,掀起了90年代早期美國的獨立電影運動。如今紅透半邊天的凱文·史密斯(《怒犯天條》)也是在那部影片的啟發下決心拍電影的。

林克萊特對於美國六、七十年代誕生的青年的文化和心態有著獨到而準確的把握,正是通過《懶蟲》,這一代人的形象在電影中樹立起來了。

此後他又拍攝了幾部個人風格強烈的影片。其中1995年的《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影片從頭到尾只有兩個主要演員,整部電影就是他們不停地交談、閒逛,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和引人入勝的情節。林克萊特充分顯示出編寫台詞的功力,如果沒有他那些詼諧幽默生趣盎然、富有智慧的對話,這部影片恐怕很難成功。他對美國與歐洲文化差異的洞察也頗具個性。

大量對話也正是林克萊特作品的一個標誌性元素。不同於伍迪·艾倫紐約知識分子神經質式的喋喋不休,也不同於埃里克·侯麥法國中產階級長篇大論的交談,林克萊特呈現的是美國年輕人鮮活而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而且他的不少影片還不是幾個人的談話,而是規模龐大。像這部新作中,就有七十多個人在鏡頭前表達各種各樣的觀點。其中包括著名導演斯蒂文·索德伯格,他講了一則關於比利·懷爾德(《七年之癢》《龍鳳配》導演)的軼事。甚至連林克萊特本人也獻身幕前。不過相對於過去的作品,此片中的對話要顯得“知識分子氣”濃重得多,那些晦澀抽象的哲學命題對觀眾可真是個考驗。

林克萊特素來善於為影片組織獨特的演員陣容,這次也不例外。不少演員均來自於過去作品。主演威利·維吉斯幾近於無名,只在林克萊特的《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中演出過配角。伊桑·霍克和朱麗·黛爾比是《日出之前》的主演,他們自然而又默契的表現曾得到不少好評,此次他們將再度扮演那部影片的角色。這也是伊桑·霍克與林克萊特的第三次合作。而法國女演員朱麗·黛爾比更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色》。參加演出的更多是非職業演員,包括幕後製作人員甚至他們的親友。連林克萊特的女兒也出現在影片開頭。

幕後製作

海報海報

這無疑是一部將在好萊塢電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它的製作方式十分特別。

前期工作是理察·林克萊特用數碼攝影機拍攝完成。他將攝製組精簡至最少,僅由四個人組成,近似於一個紀錄片製作組。林克萊特認為這種方式給了他以相當的自由度和靈活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們只用了25天就完成了拍攝,其中最多的一天拍了22頁劇本,而在一般情況下,一天往往只能拍2-3頁。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剪輯工作不是在全部拍攝結束後才進行,而是邊拍邊剪。對於這種新的嘗試,林克萊特感到很得心應手

影片的後期加工可就複雜得多。林克萊特將真人演員的影像交給動畫製作專家鮑伯·塞比斯頓處理。他的作品已經被列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他組織了30多位藝術家使用他的軟體對真人影像進行繪彩,這種技術曾套用於MTV拍攝,但還是首次用來製作電影故事長片。每位藝術家根據興趣愛好挑選製作影片的一個角色,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風格和想像力來創造。這種方式使影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不過也相當耗時,影片的每一分鐘大概需要250小時加工。全片動畫費時9個月才完成。

理察·林克萊特稱拍這部影片實際等於拍了兩部,真人部分和動畫部分的製作相互獨立,共同努力使影片取得了和諧統一的效果。

花絮

本片用大段獨白或對白來表達哲理命題,像是一堂堂大學課程的節選,而劇情構思和人物塑造被推到極次要的地位。這些人說了許多或許能打開心結、或許更令人困惑的觀點,也提出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如:“恐懼和懶惰,...

評論

影片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如此完美,乃至於讓人難以想像其他人還能夠用好這種方式。林克萊特式的自然隨意風格和生動機智的劇本,以及具有詩意和印象主義特色的視覺效果結合在一起。

導演不斷激發我們對一切都提出質疑,影片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再闡釋,告戒觀眾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但那些艱深的哲學問題和導演的說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厭煩。完全依靠對話而展開影片的形式令人聯想到路易·馬勒的《與安德列共進晚餐》,但它色彩鮮艷飽和的畫面卻在耳朵被大段對話弄得疲倦不堪的同時,使人的眼睛得到很高的享受。正是它的畫面效果彌補了所有的不足。

它無疑將是美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卡通片,表明了卡通片應該發展的方向——探索現實的邊界。它的出現說明了動畫事實上是一種工具,而不僅僅是一種電影類型。由於創作影片的動畫藝術家得到充分的空間進行發揮,使影片不斷給人以驚喜,每一分鐘都是值得期待和出人意料的。這將是今年好萊塢最為特別的影片之一。

解析

海報海報

影片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如此完美,乃至於讓人難以想像其他人還能夠用好這種方式。林克萊特式的自然隨意風格和生動機智的劇本,以及具有詩意和印象主義特色的視覺效果結合在一起。
導演不斷激發我們對一切都提出質疑,影片是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再闡釋,告戒觀眾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但那些艱深的哲學問題和導演的說教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厭煩。完全依靠對話而展開影片的形式令人聯想到路易·馬勒的《與安德列共進晚餐》,但它色彩鮮艷飽和的畫面卻在耳朵被大段對話弄得疲倦不堪的同時,使人的眼睛得到很高的享受。正是它的畫面效果彌補了所有的不足。
導演兼編劇理察林克萊特用DV奧斯汀拍攝了這部影片,然後使用“interpolated翻拍”程式將圖像轉換,使得實景增加了程式化的外觀看上去象是卡通片。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不像是卡通片的卡通片,在當年也能沒引起什麼反響;但我卻反覆看5遍,因為在我看來這可能是21世紀前期最為偉大的影片。
影片的故事非常的簡單,主人公一個大學生,他來到了一個超現實的幻境中。他身處的這座城市好象是奧斯汀,但日常生活的規律和秩序似乎完全被打破了。他從一個地方遊蕩到另一個地方,不斷遇到稀奇古怪的人。最有意思的是他遇見的這些人都在談論一些宏大高深的話題:從量子論到語言的起源,從存在主義到人的轉世再生,從自由意志的荒謬到電影作為一種敘事工具,他陷入一場接著一場的對話中。他極力想知道自己究竟處在夢境中,還是處於清醒中。但最終他只是發現自己不斷甦醒,又不斷重新墜入夢境中。他無法擺脫這接二連三地湧現的夢,開始逐漸理解夢的含義,並試著控制夢和周圍的環境,分辨甦醒的人生與夢中人生的區別……
大量對話也正是林克萊特作品的一個標誌性元素。不同於伍迪艾倫紐約知識分子神經質式的喋喋不休,也不同於埃里克侯麥法國中產階級長篇大論的交談,林克萊特呈現的是美國年輕人鮮活而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而且他的不少影片還不是幾個人的談話,而是規模龐大。不過相對於過去的作品,此片中的對話要顯得“知識分子氣”濃重得多,那些晦澀抽象的哲學命題對觀眾可絕對是個考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