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

《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

中國的智慧,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常變的,也有相對不變的。 中國的智慧,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常變的,也有相對不變的。 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功夫”,但大多談論的是形而下的功夫,不是形而上的功夫。

(圖)《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

基本信息

·出版社:朝華出版社
·頁碼:225 頁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5415190
·條形碼:9787505415195
·包裝版本:2006年3月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要是學會了這種加減法,你就學會了如何進行設局與博弈的中國功夫。無論你是一個家庭主婦,還是一個高級幹部,無論你是一個士兵,還是一個企業高管,你肯定知道1+1=2,1-1=0;但你未必知道世界上有些東西越加越少,越減越多;你未必知道打下一座江山可能是因為做對了一則加減題,而搞垮了一家企業家卻是因為不會做加減法。
加減法有兩種,一種是1+1=2的數字加減法,這人人會做;另一種是1+1≠2的智慧加減法,你未必會做,它可能等於-8,也可能等於1000,甚至等於數十萬。一個秦國的公子異人加一個太子妃華陽夫人,等於整個秦國成了囊中之物,這是大商人呂不韋當年做的加法題。

作者簡介

吳稼祥北京市民。1955年生於安徽省銅陵縣大通鎮河南咀江邊漁村。1982年2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11月被中央辦公廳高級研究編輯職務評審委員會評為副研究員;2000年3月赴美客居坎布里奇,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3年。長期從事經濟、政治、國際政治、企業戰略以及中國傳統謀略思想研究,在政界、學界和商界均有閱歷。主要作品有:《鄧小平:思想與實踐》、《股份化:進一步改革的思路》、《新權威主義述評》、《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民主進程中的中國崛起》、《果殼裡的帝國:洲級國家時代的中國戰略》、《一杯滄海》等。

媒體推薦

書評
張維迎(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我們經常講,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在大學裡,是研究管理科學的一面,而這本書,是研究管理藝術的一面。我知道很多的企業家都引用到了稍祥提出的“加減法”觀念。
戴小京(中國證券市場設計研究中心執行董事):吳稼祥對歷史和自己的經驗,做了各種考察和反省,寫了《加減》這本書,他從理性和悟性的結合上把一切一切的東西抽旬為加減。他介紹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道德評價。
朱善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稼祥是一個思想家,出思想。他寫詩歌,也寫散文,所以他的思維不完全是理性思維。從經濟學上看,加減問題也就是成本和收益問題;收益就是加,成本就是減,成本晝少一些,收益儘量大一些。
潘石屹(SOHU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我跟吳稼祥認識很多年了,很少人有吳稼祥這樣豐富的經歷,他的經歷是一筆特別寶貴的財富。因此,他的書值得一讀。只有閱歷如此豐富的人,才能寫出一本好書。

編輯推薦

“做加法”“做減法”,如今中國人琅琅上口的集體智慧,來源於《加減: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的作者十年前的原創《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的姊妹篇:全新版本,更精練、更精彩、更通俗。

目錄

序:中國智慧的一幀速寫
一 什麼是加減法
讓猴子做加法
“總裁”與“會計”的加減法
從女王到報童
偷竊自己
……

序言

一、智慧三明治
據說,當代國畫大師範曾可以從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如腳趾頭,起筆作畫,從腳畫到頭,一氣呵成。寥寥數筆,一個邀月狂飲的李白就會醉臥石上;一個報國無門的屈原便能憔悴澤畔,絕不會發生賈誼擔心的那些問題:小腿和腰一樣粗,腳趾頭像屁股那樣大……
10年前,我也畫了一幅畫,但既不是國畫,也不是人物畫,而是關於中國傳統智慧的一幅小品,用的不是線條或徽墨,而是文字。那幅“畫”的名字叫《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現在看起來,那很像是一塊三明治,我也是從最下面開始“畫”的,不好意思的是,那塊三明治並沒有被我畫完整,只畫了最底下的半塊。那是什麼三明治呢?智慧三明治:
讀過我那本書的讀者一看便知,我那本書所“畫”的只是這塊三明治左下角的那一小塊,即“謀略”。把“謀略”等同於“智慧”,就是把腳趾頭等同於整個身體。中國的智慧,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常變的,也有相對不變的。一般來講,無形的智慧高於有形的智慧,不變的智慧高於常變的智慧。按照這個標準衡量,中國智慧中最高的是“理”,其次是“道”和“思維方式”,再往下是制度、文化和戰略,謀略和策略是最低的,當然,西方所謂的博弈,也屬於這個層次。
二、“加減智慧功夫”的六個套路
這就是中國智慧的全部了嗎?當然不是。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功夫”,但大多談論的是形而下的功夫,不是形而上的功夫。所謂形而下的功夫,自然是指以李小龍、李連杰為招牌的腿腳和身手功夫;而形而上的功夫則是指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一再推崇的智慧功夫。這個功夫有各種名稱,最為人所熟知的名稱之一,大概是“知行合一”。儒家經典《大學》把“知行合一”的智慧功夫分解為8個套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體而言,前4個套路是“知”的功夫,後4個套路是“行”的功夫。
不過,任何一套功夫不僅要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還應該告訴我們怎么做。儒家功夫絕對長於前者,但可能短於後者。數十年來,我進進出出、摸摸捏捏各種生活,終於悟出一個道理:有時候,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怎么做。做對了,你可能把壞事做成功;做錯了,你絕對會把好事做失敗。做對了,你可能把小事做大;做錯了,你肯定將把大事做小,甚至做“了”。賣一杯水,可口可樂公司把它賣遍全世界;治理一個石油大國,薩達姆把它治得千瘡百孔……
在“怎么做”的智慧上,最偉大的中國功夫。就是“加減”的功夫。加減在《易經》里叫“益損”,“益”卦是第42卦,“損”卦是第41卦。就“加減智慧功夫”而言,也有“知”和“行”兩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3個套路。
“知功”第一套:智慧三明治。參見上圖,練這套功夫,主要是敲鑼拉場子,吆喝圈地盤,拓展加減功夫的用武之地,它不僅可以用來求功祈福,還可以用來窮理問道;它不僅可以用來制定戰略,還可以用來創設制度
“知功”第二套:氣沉丹田。這套功夫也可以按圖練習:
成敗
陰陽
生克(五行)
加減(損益)
這張圖最初發表在《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一書里,在那本書里,它是被當作進行加減法操作之前對形勢的分析框架來使用的,其實,它更像一團北宋理學的先驅者張載所說的“太虛之氣”:分成兩體時是清揚在上的陰陽,向下運行時凝聚成五臟(五行),沉入丹田時練成加減功夫,然後繼續上行,變化為成敗,最後返回陰陽。練習這套功夫,主要是增加內功,知道加減法根源於中國哲學和中國智慧的最深處: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核心概念是“道”、“理”和“陰陽”;中國哲學認識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來源於“陰陽”和“五行”的“相生相剋”和“物極必反”。因此,中國哲學實踐論的核心概念里必然有損益和加減:相生相加,相剋相減,損有餘而補不足。
“知功”第三套:加減四十三招。這些招法在《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有詳細討論,它們包括加法6招:予法、借法、化法、合法、信法和神法;減法10招:奪法、引法、嫁法、累法、趁法、縱法、分法、間法、自攻法和竊法;加減聯用6道10策,6道是:治國之道、馭臣之道、用人之道、治軍之道、爭霸之道、理教之道和修身之道;10策是,齊策、晉策、秦策、吳策、越策、渭濱對、漢中對、隆中對、蘇美爭霸策和毛澤東的反霸策;反減法4招:固法、拼法、避法和弱法;反加法3策,反反減法2策,以及反反加法2策。有一次,我去濟南看朋友,他的一個大學同學見了我的面,馬上說:“我讀過你的《智慧算術》,前半部我每個字都看了。”後半部大概每個字都沒有看,或許他實在看不下去,因為招法太多,又亂又雜,讓他招架不住。
“行功”第一套:謀局五步。如果說“知功”旨在提高練習者在“加減智慧功夫”方面的見識的話,那么“行功”則能增強練習者運用加減法的操作能力。操作加減法的基本程式是五步:1,察局;2,設局;3,入局;4,對局;5,結局。加減的智慧越高,設的局就越大,越長久。最大最長久的局,是制度之局。在中國,儒家的設局智慧是大智慧,它設的制度之局,兩千年後才變。比較小的局是謀略之局,一局一變。當今世界,設局者是西方國家,其他國家都是入局者和對局者。
“行功”第二套:捭闔七藝。捭者,開也;闔者,合也。捭闔者,運用手段使聯合或分化也。用嘴幹這件事,就是擺呼,或者叫忽悠。在運用加減法時幹這件事,就是手段的藝術。在中國,做事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水性和水態,被最善於操作的兵家和道家所推崇。水有七種性態:靜、幽、柔、順、變、高、低,操作加減法也有這七種手法和藝術。
“行功”第三套:縱橫九則。在加減法的操作上,手法如水,法則如山。水轉山定。手法不靈,用不了加減法;法則不守,用了會出亂子。這就如同開車,技術不精,不能上路;交通規則不守,上路會出事故。操作加減法有九條法則要遵守:1,加法為本的王道法則;2,加減兼備的“兩手法則”;3,自減為上的海洋法則;4,加減到位的點穴法則;5,加減適度的中庸法則;6,事緩則圓的蜘蛛法則;7,溫加柔減的春雨法則;8,循序漸進的妊娠法則;9,不到頂點的戒滿法則。
三、已拼好和未拼好的圖
以上就是我為中國傳統智慧勾勒的一張速寫,或者叫草圖。這張草圖的細部,有的在10年前出版的《智慧算術》一書里進行了描繪,有的在本書里做了加工。簡單地說,《智慧算術》著重描畫的是“知功”第三套(加減四十三招)和“行功”第二套(捭闔七藝);本書濃筆重彩的是“知功”第一套(智慧三明治)和“行功”第三套(縱橫九則)。
本書是為了彌補《智慧算術》的缺憾而寫的。那本書的缺憾主要是:對中國智慧的理解偏窄,對加減法則的闡述偏粗,對加減法的分類偏碎,行文風格偏酸(過於追求駢體的對偶結構),而且,全書性格有點不上不下:理論沒有上去,風格沒有下來。本書試圖讓那本書的長處更長,比如,文筆更流暢,風格更輕鬆,故事更多更生動;短處變得稍長,比如,邏輯結構變得簡潔明快(一條原理,九個法則),加減智慧的適用範圍得到拓展,對加減法則的闡述變得豐滿紅潤,但並沒有讓那本書的所有短處都變長,比如,乾脆放棄了理論噱頭和哲學忽悠,讓這隻“舊時王謝堂前燕”,吐掉口中的雕梁彩泥和月色憂傷,快樂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是,我並沒有完成這張智慧拼圖,對它的哲學闡述還是空白,兩本書雖然對謀局問題都有討論,但既不完整,也不深透,此後有沒有時間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完成這張拼圖,此刻還沒有答案。
2006年2月9日匆草於北京

文摘


中國智慧的一幀速寫
一、智慧三明治
據說,當代國畫大師範曾可以從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如腳趾頭,起筆作畫,從腳畫到頭,一氣呵成。寥寥數筆,一個邀月狂飲的李白就會醉臥石上;一個報國無門的屈原便能憔悴澤畔,絕不會發生賈誼擔心的那些問題:小腿和腰一樣粗,腳趾頭像屁股那樣大……
10年前,我也畫了一幅畫,但既不是國畫,也不是人物畫,而是關於中國傳統智慧的一幅小品,用的不是線條或徽墨,而是文字。那幅“畫”的名字叫《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現在看起來,那很像是一塊三明治,我也是從最下面開始“畫”的,不好意思的是,那塊三明治並沒有被我畫完整,只畫了最底下的半塊。那是什麼三明治呢?智慧三明治:
讀過我那本書的讀者一看便知,我那本書所“畫”的只是這塊三明治左下角的那一小塊,即“謀略”。把“謀略”等同於“智慧”,就是把腳趾頭等同於整個身體。中國的智慧,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常變的,也有相對不變的。一般來講,無形的智慧高於有形的智慧,不變的智慧高於常變的智慧。按照這個標準衡量,中國智慧中最高的是“理”,其次是“道”和“思維方式”,再往下是制度、文化和戰略,謀略和策略是最低的,當然,西方所謂的博弈,也屬於這個層次。
二、“加減智慧功夫”的六個套路
這就是中國智慧的全部了嗎?當然不是。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功夫”,但大多談論的是形而下的功夫,不是形而上的功夫。所謂形而下的功夫,自然是指以李小龍、李連杰為招牌的腿腳和身手功夫;而形而上的功夫則是指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一再推崇的智慧功夫。這個功夫有各種名稱,最為人所熟知的名稱之一,大概是“知行合一”。儒家經典《大學》把“知行合一”的智慧功夫分解為8個套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體而言,前4個套路是“知”的功夫,後4個套路是“行”的功夫。
不過,任何一套功夫不僅要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還應該告訴我們怎么做。儒家功夫絕對長於前者,但可能短於後者。數十年來,我進進出出、摸摸捏捏各種生活,終於悟出一個道理:有時候,重要的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怎么做。做對了,你可能把壞事做成功;做錯了,你絕對會把好事做失敗。做對了,你可能把小事做大;做錯了,你肯定將把大事做小,甚至做“了”。賣一杯水,可口可樂公司把它賣遍全世界;治理一個石油大國,薩達姆把它治得千瘡百孔……
……

相關詞條

文學 勵志 小說 職場 女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