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思維方法訓練》

《創造思維方法訓練》

《創造思維方法訓練(第2版)》既可以作為中等學校的教科書,又可以作為大學生自學訓練創造思維方法的參考書。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開始研究創造教育,在長達1/4世紀裡,共撰寫了5《創造教育新論(第2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平均算來,大概是5年寫一《創造教育新論(第2版)》。它們分別反映了我在創造教育基本理論、創造思維方法培養、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怎樣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等方面的基本觀點,是我學習、研究和實踐創造教育的心得體會。按照新的國家出版標準,我盡力完善了各《創造教育新論(第2版)》的注釋,但由於時間久遠,一些資料無法找到完整的信息,在此特向有關作者表示歉意及感謝。這套圖書的出版,如果能對倡導和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以及建設我國一流水平的大學有某些參考價值,那將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內容簡介

創造思維方法訓練(第2版)》不同於普通的教科書,它是以講座的形式編寫的,一題一講,每一講闡明一個創造思維方法。在寫作時,作者有意把最新科學技術、文學知識和歷史故事融為一體,具有趣味性和可讀性。並且,每一章後邊附有訓練思考題,便於學習者進行自我訓練。方法比知識重要,能力比分數重要,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是,現在各類學校只重視開設知識性的課程,而忽視對學生創造思維方法的訓練。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作者嘗試做了一項教學改革試驗,在一所學校開設創造思維方法課,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創造思維方法訓練》就是創造思維方法課程的結晶。

作者簡介

劉道玉,字叔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省棗陽市人,我國著名的化學家、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1956年3月8日加入共產黨,1957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先後晉升為講師(1964)、副教授(1982)和教授(1985)。1962年1月,赴前蘇聯科學院攻讀副博士學位研究生,曾擔任留蘇研究生學生會主席。1966年4月被任命為武漢大學副教務長,1973年3月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1977—1979年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1981年7月任武漢大學校長。在任校長期間,倡導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尊重學生的志趣與選擇權,提倡自學,圍繞著教育體制和教學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學術假制、貸學金制等,從而拉開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教育改革舉措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化學研究方面,從事金屬有機化學研究,曾與人合作出版學術著作3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多篇,多篇論文獲得優秀成果獎勵。在教育學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和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先後出版了12本著作,發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多部專著和論文獲得一等獎。自1986年起,被選為第22和23屆化學會理事,終生化學會會員。1978年當選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當選為全國第十屆和第十二屆黨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共湖北省委第十和第十一屆省委委員,武漢市第十屆人大代表。1985年5月榮獲法國總統最高榮譽勳章,1987年11月榮獲日本東洋哲學學術研究獎章,1993年榮獲英國劍橋名人中心頒發的20世紀銀質功勳章。

目錄

第一章怎樣學好創造思維方法——談談學習的目的、要求與方法
第二章你看到了什麼——創造性的觀察思維方
第三章X代表什麼——創造抽象(邏輯)思維方法
第四章管柱鑽孔法是怎么發明的——創造形象思維方法
第五章歌德是怎樣創作《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創造靈感思維方法
第六章人類是怎樣尋找外星人和宇宙文明的——創造發散思維方法
第七章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創造聚合思維方法
第八章刮鬍子安全刀片是怎么發明的——創造聯想思維方法
第九章山洪來了你如何逃生——創造逆向思維方法
第十章你知道什麼是第一創造力嗎——創造“頭腦風暴法”
第十一章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創造回溯推理思維方法
第十二章你了解自己的“記憶體器”嗎——創造記憶思維方法
第十三章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嗎——創造演繹思維方法
第十四章人們是怎樣發現做夢的——創造歸納思維方法
第十五章個人電腦(PC)是怎樣發明的——創造性簡約思維方法
第十六章尤伯羅斯是如何獲得巨大成功的——創造水平恩維方法
第十七章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相對論的——創造雙向思維方法
第十八章人能否“一心二用”——創造多維思維方法
第十九章布基球是如何被發現的——創造立體思維方法
第二十章你的第六感覺是否強烈——創造直覺思維方法
第二十一章“深藍”是怎樣戰勝西洋棋特級大師卡斯帕洛夫的——創造機器人的思維方法
第二十二章白色與黑色之間是什麼顏色——創造模糊思維方法
第二十三章人的壽命到底能有多長——創造系統思維方法
第二十四章到底有沒有“黑洞”存在——創造黑箱思維方法
第二十五章孟德爾是怎么發現遺傳定律的——創造統計思維方法
第二十六章費馬大定理是怎樣被證明的——創造猜想與求證思維方法
第二十七章神話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創造神話思維方法
第二十八章假設與實驗在科學研究中有什麼作用——創造假設與實驗思維方法
第二十九章人類從生物界學到了什麼——創造仿生思維方法
第三十章希臘字母п代表什麼意思——創造符號語言思維方法
第三十一章“東方魔稻”的世界奇蹟是怎么創造的——創造移植思維方法
第三十二章渝湘鄂系列特大持槍搶劫殺人案是怎么偵破的——創造列舉與排除思維方法
第三十三章“第五大發明”的騙局是怎么戳穿的——創造證偽思維方法
第三十四章中國第一“撞”試驗說明了什麼——創造證實思維方法
第三十五章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創造唯物辯證思維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開始研究創造教育,在長達1/4世紀裡,共撰寫了5本書。它們是:《知識.智力.創造力-談創造教育》,1989年9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創業與人生設計》,1995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創造思維方法大綱》,2002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創造教育新論》,2003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又完成了《創造:一流大學之魂》一書的初稿。平均算來,大概是5年寫一本書。它們分別反映了我在創造教育基本理論、創造思維方法培養、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怎樣建設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等方面的基本觀點,是我學習、研究和實踐創造教育的心得體會。
2006年初,我意欲約見武漢大學出版社陳慶輝社長,想與他們洽談我的新作《創造:一流大學之魂》一書的出版事宜。不料,慶輝社長卻禮賢下士,執意要到寒舍拜訪。在交談中,他得知我先前在創造教育方面已出版了4本書,建議我將這4本書與將要出版的新書結集為“創造教育書系”出版。這在全國教育研究領域似乎尚沒有先例。我接受了慶輝社長的好意,表示願意修訂舊作,出版我的“創造教育書系”(5本),以了卻我畢生研究創造教育的夙願。
原已出版過的4本書中,其中有3本書的著作權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列入其“創造教育叢書”),另1本著作權屬於武漢大學出版社。顯然,要實現結集出版書系,必須得到湖北教育出版社的著作權轉讓授權。我立即與湖北教育出版社聯繫,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與授權。湖北教育出版社的領導十分開明。邱菊生社長親自批准,正式行文同意將3本書的著作權轉讓給武漢大學出版社。

精彩書摘

第一章怎樣學好創造思維方法
——談談學習的目的、要求與方法
我國廣大的中小學生頭一次接觸到“創造思維方法”課時,不僅感到陌生,甚至存在著神秘感。這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在我國中國小的課程表中,除了語、數、外、音、體、美、理、化、生和政、史、地等知識性的課程以外,從來沒有正式開設過思維方法方面的課程。這已經成了定式,似乎教育就等於學校,學習就是背誦知識。
21世紀是資訊時代,它意味著知識正在不斷地更新,新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著這樣的社會,獲得知識的方法遠比具體的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有不少的知識甚至是會被淘汰的。但是,作為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科學思維方法,卻是具有共同的規律性,一旦掌握了它,不僅可以不斷地擴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而且還會有助於人們去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正是基於此,我才倡導面向中學生開設創造思維方法課,以作為改革課程結構體系的一個初步嘗試。
一、什麼叫做創造思維方法?
據地球科學家的測算,地球上有生命物體的存在已達35億年,人是最後出現在地球上的,但卻是最先征服地球的動物。那么,人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呢?這涉及“人是什麼”這一問題。它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提出來的,是他的全部哲學思考的中心和立足點。
其實,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人是什麼”的答案。人無疑是屬於動物類,到底是屬何種動物呢?說法是很多的,例如“人是政治動物”,“人是會說話的動物”,“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等等。這些說法,都從某一點上突出了人的特性,但是如果再深究一下,政治動物是什麼意思?說話意味著什麼?理性的內涵是什麼?人為什麼會製造工具?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要指出人的最本質的屬性。“人,是奇蹟的創造者”,這是美國著名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n,1882—1944)的界定。但是,人又為什麼能夠創造奇蹟呢?這是因為人具有創造思維能力,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別。由此,我更傾向於把人定義為“是會思維的動物”,這更能反映出人的最本質的屬性。
什麼是思維?人又為什麼會思維?提及這個問題,自然而然想到了人類的進化。人的大腦是思維的器官,它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大自然一次設計完成的,而是經過億萬年漫長進化的產物。人的大腦是在勞動與語言的推動下逐漸發育完成的,並使人具有思維能力。從此,人類脫離了動物界,而躍變為“智慧王國”里的公民。
愛因斯坦(AlbettEinstein,1879—1955)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創立者,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代表20世紀科學的新思想。他不僅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作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對於科學思維方法也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在談到思維時,愛因斯坦曾既深刻又形象地指出:“準確地說,思維是什麼?當接受感覺印象時出現記憶形象,這還不是思維。而且,當這樣一些形象形成一個系列時,其中每一個形象引起另一個形象,這也還不是思維。可是當某一形象在許多這樣的系列中反覆出現時,那么正是由於這種再現,它就成為這種系列的一個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為它把那些本身沒有聯繫的系列聯繫起來,這種元素便成為一種工具,一種概念。”這個定義雖然冗長了一些,但意思是十分明顯的。思維是一個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最後並形成了概念。任何思維,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沒有意象,就永遠不可能思考。
為了具體認識思維的性質和特點,有必要對思維進行分類。與其他科學分類一樣,用不同的標準,就會有不同的分類法。思維類別是按思維內容的性質來劃分的,研究思維內容與它所反映的對象客體的一致性。從總體上,人的思維分為個體思維和社會思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而後者是前者的綜合。就個體思維而言,按照錢學森先生的意見,最基本的有三種: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與靈感思維。同時,他還認為:“雖然劃分為三種思維,但實際上人的每一個思維活動過程都不會是單純的一種思維在起作用,往往是兩種甚至三種先後交錯在起作用。比如人的創造思維過程就決不是單純的抽象(邏輯)思維,總要有點形象(直感)思維,甚至要有靈感(頓悟)思維。所以三種思維的劃分是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不是講人的那一類具體思維過程。”
創造思維是人類獨有的,是思維的最高形態,是導致一切發明成果的思維方法。在效能上它具有最大的價值,它與一般思維(或稱常規思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新穎性、獨創性和突破性。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創造思維就是對客觀事物創造性的概括反映。由於客觀物質是分層次的,所以反映這些客體的思維方法也是分層次的,三種主要思維方法只是最基本的,以它們為基礎又可以衍生出許多的思維方法,這正是本書各章立意的依據。思維科學是研究意識的一門學問,本書主旨是討論思維方法,而不是思維科學的理論。所謂思維方法,是思維主體觀念化地概括和再現思維客體的工具,是開發人的創造力和創造性地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最有效的途徑。
在談論創造思維方法時,我們首先要回答何謂創造力?同時,還有必要從概念上分清創造與創新、發明與發現和創造與開拓的區別,只有科學地理解它們的內涵,才能在實際中正確地套用它們。
美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J.Eysenck,1916—1997)曾說:“心理學文獻中沒有比‘創造性’這個課題研究得更多和被人理解得更少了。”這說明創造力既是備受人們關注的課題,但又似乎是神秘莫測,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的。提及這個問題,使我想起古羅馬偉大思想家奧古斯丁(A.Augustine,354—430)曾經提出的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說:“如果不問‘時間’是什麼,我大概還知道‘時間’是什麼;一旦問起‘時間’是什麼,倒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了。”其實,“創造力是什麼”正像“時間是什麼”一樣,似乎是人人都明白但又不能說清楚的問題。這正如錢學森先生所言:創造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有一次我在給學生講授“創造思維方法”課時,忽然窗外北風乍起,於是我靈機一動,立即把創造力與風聯繫起來。我向同學們問道:“請你們告訴我:風是什麼?”大家摸不著頭腦,沒有人舉手回答。接著我解釋道:風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一種“只顯其影而不見其形的東西”,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憑藉樹枝搖晃、颯颯的風聲而感知它的存在。同樣地,創造力也是一種“只顯其影而不見其形的東西”,雖然我們不可以把創造力拿在手上展示給人們看,但它卻是物質性的,我們可以時時、事事和處處感知它的存在,問題是我們要善於捕捉到它的影子。
近幾年來,“創新”一詞的使用率特別高,各個部門都提出了創新的口號,如教育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企業創新……對於一個傳統文明古國來說,出現創新熱的確是一件大好事,它是我國國民創造意識覺醒的表現。
但是,創新與創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包含著不同的內容,也有著不同的套用範圍。特別是在教育界,近一個時期以來,關於創新教育的提法更為流行,如創新教育徵文競賽、創新教育學術討論會,等等。有鑒於此,我認為有必要就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異同加以區別,以便更有效地推行創造教育。
創造教育是一個學科的概念,它是創造學和教育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其任務是以人為對象,通過教育實踐,以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達到開發人的創造力的目的。正如陶行知(1891—1946)所說: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創造是不同凡響的才能,無論是對於抽象的概念或具體的事物,都必須具有“獨出心裁”、“別有見地”、“前所未有”和“曠世絕俗”的表現。總之,它至少以獨特性與新穎性為條件,其思維方法的特徵則是獨特性。然而,創新是相對於原有的事物而言的,它的含義是指改良、改革、刷新等意思,它的思維方法是以組合為特徵的。雖然創新也是創造的一種形式,或者說是廣義上的創造,但它們卻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思維方法,如果要分出次第,那么創造就是第一創造力(或稱作“原創力”),而創新只能是第二創造力(或稱作“創新能力”)。從以上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創新教育並不是二個教育學科分支,也未能形成它的理論體系,它的本意應當是指教育改革,內容包括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因此,我認為還是應當提創造教育為好,這既符合國際公認的教育學科分類,又反映出了21世紀新型教育的特徵。
科學發明和發現,雖然都依賴於人的創造力,但它們卻是兩種不司的創造行為,其成果也是不同的。所謂科學發明(或稱創造),是指人們運用本身的創造力,首次提出的新觀念、新理論,研究出來的新成果,研製出的新產品和新技術,而它們原來是不存在的,或者雖然存在,通過二次創造(即創新)又比原來更先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