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

《列王紀》

《列王紀》是伊朗詩人菲爾多西(公元940~1020年)以畢生精力創作的12萬行民族英雄史詩,是世界文壇為數不多的長篇史詩之一。這部史詩結構宏大,人物眾多,情節曲折,語言優美,它描寫了從神話時期到歷史時期伊朗50位國王統治時代的文治武功。

本書介紹

《列王記》《列王紀》

《列王紀》是伊朗偉大詩人菲爾多西(公元940年—公元1020年)以達里波斯語(又稱近代波斯語,是伊朗和塔吉克通用語,阿富汗通用語之一)創作的世界聞名的伊朗民族英雄史詩。這部史詩長12萬行,菲爾多西約於公元980年開始創作,到公元1020年最後完成,前後共用了40年時間。伊朗介於文明古國希臘印度之間。這三大民族的語言同屬印歐語系,伊朗曾經是溝通印度文明希臘文明的橋樑。伊朗史詩《列王紀》與印度史詩希臘史詩一樣,都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列王紀》與印度和希臘史詩都是它們各自古代光輝文明的體現和民族精神的結晶。由於產生於不同的歷史文化環境,所以它們又各有特色。

內容介紹

描寫從遠古直到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入侵時的伊朗歷代王朝的興衰治亂。其中涉及50個國王統治時期的大事。它的內容恰如古代伊朗歷代王朝的興衰史。

作者介紹

菲爾多西菲爾多西

菲爾多西(940-1020)波斯詩人。他有很高的語言素養和廣博的學識,在神學哲學上也有一定的造詣。詩人在公元979年開始《列王紀》的創作,歷時30餘年,1010年成書,共12萬行,分50章,包括神話傳說、勇士故事和歷史故事三大部分。目前尚存10萬行左右。該書描寫公元651年薩珊王朝滅亡以前波斯帝國4000多年的歷史,包括50個國王統治的興衰。詩人將該書獻給國王瑪赫穆德,未被接受,反遭其迫害。詩人晚年顛沛流離,生活悽苦。

本書評論

王權承傳:貫穿《列王紀》的始終。顧名思義,世界文學巨著《列王紀》寫的是伊朗歷代國王統治時期的興衰大事,其中可獨立成篇的故事達20餘個。王權的更迭和傳承構成史詩的重要篇章,形成一條主線,串聯全書所有故事,也可以說,所有故事都由王權更迭與傳承生髮出來的。
像一切古代君主一樣,伊朗歷代國王為鞏固其世代基業,都把王權塗上一層神秘色彩。他們利用一切手段宣揚天降祥瑞,君權神授。但在現實生活中,王權更迭卻不得不由人操作。伊朗古代政權是家族統治形式,即武力強大的家族成為統治家族,統治全國。為不使王權旁落,其王權的傳承方式就是父傳子,家天下。
但實際展現在《列王紀》中的王位傳承,卻遠比簡單的父傳子要複雜得多。如國王無嗣,應由何人繼位,子嗣眾多,如何決定取捨,繼位者互相爭執,應以何種方式解決,外族人爭奪王權,應如何對付。所有這些,都會引發事端,激發衝突,釀成悲劇。
的確,我們在《列王紀》中看到的正是為爭奪王位引起的一幕幕父子相殘、兄弟反目、骨肉殘殺、陰謀奪權的血淋淋慘劇。史詩中有許多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沒有任何一個脫離這一王權承傳的基本內容。正是圍繞這一基本主題展開,才使得這些故事擺脫了一般曲折生動和離奇變化的窠臼,而具有更高的思想價值和更深刻的社會內容。使讀者洞悉奴隸制和封建制帝國的暴君統治的罪惡。
從兩頭咆哮的獅子中奪取王冠。薩珊王朝王子巴赫拉姆繼承王位的經過頗具警示意義,不僅新奇有趣且令人毛骨悚然。巴赫拉姆是暴君耶茲德卡爾德的兒子,暴君死後,群臣怕再立一個暴君,便擁立皇族人霍斯魯為王。當時巴赫拉姆遠在阿拉伯,得到國內有變的訊息,便趕回國內爭取王位。大臣在是否贊成巴赫拉姆為王的問題上分為兩派,各不相讓。最後還是巴赫拉姆提出解決辦法,把王冠置於王座上,王座兩邊各拴一頭獅子守護,誰想取得王位就從兩頭獅子中奪到王冠。霍斯魯膽怯,立即表示他無意如此冒險。巴赫拉姆邁步上前,這時兩頭雄獅已把鐵索掙斷,咆哮著向他撲來,但他毫無懼色,兩棒打下,結果了兩頭獅子,安然奪取王冠。
這個故事和喻意是深刻的,王冠雖近在咫尺,但要奪取到手,還要經受巨大磨難和考驗,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巴赫拉姆奪得王冠,還算幸運。事實上,在奪取王冠的路上,所遭遇的阻礙是遠比兩頭獅子更為狠毒和兇惡的人,即死死抓住王權不放的國王。為了保住王權,他們什麼卑鄙無恥的事也幹得出來的。
一個把兒子送上絕路的暴君。《列王記》中另一王子埃斯凡迪亞爾的命運,比巴赫拉姆要悲慘得多。他是暴君古什塔斯帕的兒子,古什塔斯帕還是王子時就迫不及待地向其父王要求提前登基。遭到拒絕後,遠走羅馬,以示抗議,後經動員回國登基。登基後,死死抓住王權不放。他懷疑王子埃斯凡迪亞爾陰謀篡位,把王子囚在一座山間碉堡里。
後來,敵國土蘭進攻,國王無力退敵,只好請王子出山並承諾退敵後讓位。王子埃斯凡迪亞爾不僅武藝高強且刀槍不入,一戰獲勝。而古什塔斯帕再也不提讓位之事,王子提及此事,他又設一計,讓王子去錫斯坦把對朝廷不滿的主要勇士魯斯塔姆押解到宮廷,這分明是挑起兩虎相鬥,結果如何,對他的統治都是有利的。儘管埃斯凡迪亞爾識破了他的詭計,但他為王心切,違心地去了錫斯坦。
魯斯塔姆也深知國王用意,他對王子好生接待,優禮有加,好言相勸,曉以大義,並答應隨王子去宮廷,只是不要上綁。因上綁被押赴宮廷,對魯斯塔姆這一位視尊嚴和榮譽高於生命的英雄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詩人在此展示了一場兩位無敵勇士的激烈衝突,在其交鋒之前,細膩而深刻地描述了這兩位勇士人格和道義上的較量。埃斯凡迪亞爾為王心切,步步進逼,甚至不惜主動挑起事端。魯斯塔姆則以大局為重,多方忍讓,曉以利害,表現了一位元老重臣為國為民的良苦用心。
但魯斯塔姆的態度終於不能使埃斯凡迪亞爾放棄早日為王的幻想,只能比武較量,魯斯塔姆畢竟年老,不敵對手。後由神鳥指點,以箭射入埃斯凡迪亞爾雙眼,結果了他的性命。死到臨頭,這位王子終於明白,他對魯斯塔姆說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全是古什塔斯帕造成的。”
詩人通過這則故事提示,一個擅權專斷的獨夫是什麼傷天害理的勾當也幹得出來的,他毫不留情地把親生兒子送上絕路,另一方面,在這場悲劇中王子埃斯凡迪亞爾也不能辭其咎。他的權欲太重,不分是非,導致悲劇下場。這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
但沒有權力欲望並不能保證不被牽扯到權力鬥爭中去,另一位王子夏沃什的性格與埃斯凡迪亞爾不同,但其下場同樣令人感慨。
一個至今仍被百姓懷念的王子。夏沃什是國王卡烏斯之子,是當然的王位繼承人。他年輕貌美,武藝高強。王妃蘇達貝傾慕王子,幾番挑逗,都遭到嚴詞拒絕。她惱羞成怒,反誣王子對她非禮,國王不辨是非,不願懲處王妃。夏沃什感到宮廷是不能久留的是非之地,在敵國土蘭來犯時,他請纓拒敵。王子旗開得勝,一戰成功。在有利的條件下與敵訂和平條約。訊息傳到宮廷,卡烏斯大怒,嚴令再戰,進而掃蕩土蘭並殺死全部戰俘。
夏沃什面臨兩難抉擇,服從錯誤命令,會失信於人,並給兩國百姓帶來更多災難。不執行國王命令,無法回宮復命,王位繼承便再也無從談起。他不願失信於人,更不願再把戰火強加在兩國百姓頭上,經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抗命不遵。他交出軍權,自己帶少數隨從借道土蘭,覓地隱居。在這人物命運的轉折關頭,詩人細膩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內心波瀾,顯示一個偉大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當夏沃什告別伊朗眾將和軍隊,初到土蘭在為他舉行的豪華歡迎宴會上,他想起了祖國:這時,他不禁憶起故土伊朗/一聲思鄉的長嘆發自肝腸/想起故國五內俱焚心腸似火/火燎肝腸,鄉愁把人摧殘折磨。
土蘭國王對他這個送上門的貴客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想年老的卡烏斯死後,放夏沃什回國繼位,伊朗豈不唾手可得。他不僅歡迎夏沃什居留土蘭且招其為駙馬。
事情的發展出乎人們意料,夏沃什居留土蘭激化了土蘭宮廷的權力之爭。他成了土蘭王位可能繼承人的眾矢之的,在王叔的挑撥下,他不僅失去國王的信任,並遭致國王的毒手。
夏沃什由正直的王子到伊朗大軍統帥,由大軍統帥到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性格中的光輝是忠於信守和關懷平民百姓。至今,伊朗百姓還深深地懷念他,認為生長在東方霍拉桑的一種紅花是夏沃什被害流的鮮血生成的。
埃斯凡迪亞爾和夏沃什同是因王權之爭而被推上絕路的,但是二人的理想和追求卻截然不同。埃斯凡迪亞爾為了取得王權,甘心執行他父王的錯誤旨意,去討伐魯斯塔姆。夏沃什寧願放棄唾手可得的王位,也不執行卡烏斯窮兵黷武的政策,分明顯示二者人格的不同和理想的高下。
整部《列王紀》中,為奪取王權而上演的悲劇還很多。如在其開頭,阿拉伯族的王子佐哈克為奪取王位與魔鬼同謀,設陷阱殺害父王,取得王位。伊朗國王法里東的長子次子認為他分封不公,而殺死三弟伊朗王伊拉治,企圖統治伊朗。薩珊將軍巴赫拉姆•楚賓起兵造反,意欲奪取王位,結果被害。在薩珊王朝後期,王子施魯耶為奪取王權,利用手中力量,把父王囚入獄中,並派人把他刺死。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都是血淋淋的,都與王權有密切關聯,揭示了王位承傳的複雜性和殘酷性。
歌德提出:“說不完的莎士比亞”,我們可套用“說不完的菲爾多西”。有些研究者把《列王紀》的內容概括為戰爭和宴飲,顯然失於膚淺。《列王紀》是伊朗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有威武雄壯的戰爭場面,有豪華宏大的宮廷宴飲,有學士哲人的論辯問難,也有情意纏綿的愛情故事。而在描述那些驚心動魄故事時,創造了成系列的人物形象,許多形象至今仍活在東方各族人民的心中。這是一部文學巨著,是一個東方古老民族的全部歷史和文明發展的真實寫照,是伊朗民族精神最完美的體現,是古老的波斯文明的結晶,其中豐富而厚重的文化含量是在任何其他同類作品中所無法找到的。

本書影響

史詩《列王紀》問世千年以來,顯示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對自己國家歷史感到模糊不清的伊朗人民重新找回民族自尊心,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歷史上,遇到外敵入侵,軍隊開赴前線時,士兵們就朗讀《列王紀》詩句,以壯行色。
在文學上,《列王紀》是承上啟下之作,它以古老的神話為基礎,一直寫到歷史時期,把伊朗古代神話和歷史故事以細膩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其情節生動,語言精練,在阿拉伯語衝擊波斯語的情形下,對波斯語的生存和發展發揮了保護作用。其次,其中的許多故事成為後世作家再創作的素材。在波斯文學史上,利用《列王紀》中的故事再創作的詩人和作家頗不乏人。在世界文壇,《列王紀》的思想價值和美學價值也早被有識之士發現和肯定,歌德海涅都對菲爾多西和《列王紀》有過讚賞,海涅還專為菲爾多西寫過悼詩。這位西方詩人滿懷深情地追念其東方同道:在漫漫長年,詩人獨居一隅/在思維的紡車旁日夜辛勞不息/編織著他絢麗的詩歌/詩人把自己祖國的往昔/把古代伊朗諸王的業績/以他驚人之筆描繪在詩歌里。
俄國傑出的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高度評價菲爾多西:“從有人證明《荷馬史詩》不過是希臘民間詩歌的結集以後,一切有識之士終於發現民間詩歌有極高的詩學價值。菲爾多西優美的創作,伊朗的《列王紀》也是如此,只不過這是改寫過的民歌集。在《列王紀》里有許多章節,它們的美甚至在《伊里亞特》《奧德賽》里都找不到。”英國詩人阿諾德和俄國東方學家茹科夫斯基都利用《列王紀》中的情節以本民族語言再創作。我國著名文學家鄭振鐸也熱情讚揚菲爾多西和《列王紀》,他在《文學大綱》中指出:“他(菲爾多西)的詩名極高,在歐洲人所知道的波斯詩人中,他是他們所熟悉的第一個大詩人,如希臘之荷馬一樣。……《帝王之書》(指《列王紀》)有許多節是非常美麗的,其描寫力之偉大與音律之和諧,沒有一個詩人可比得上他。”英國《列王紀》的譯者抑賓•萊威在其譯著前言中,論述了《列王紀》的美學價值,或者這段話可作為車爾尼雪夫斯評價的注釋:“《列王紀》是以波斯語撰寫的集大成的著作,從中可看到《創世紀》、《奧德賽》、《失樂園》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亞著作某些章節的韻味。令人驚奇的是,莎士比亞式的語彙常出現在波斯史詩所描寫的情節中,正劇、喜劇和悲劇,在這裡都可找到。自然畫面的描寫鮮明清麗,恰到好處,家族故事是其重要的組成,人物行動的廣闊背景沐浴在一股神奇的光芒之中。”
菲爾多西在《列王紀》中多次提到中國繪畫絲綢、美女……這是中伊兩國人民友誼源遠流長的見證,是詩人對華夏大地友好感情的流露。2001年,為慶祝中伊兩國建交30周年,中國文化部和伊朗駐華大使館在北京上海分別舉辦《列王紀》展覽,展出各種《列王紀》版本、圖片、譯本和作者生平資料。2002年,江澤民主席訪問伊朗期間,與伊朗總統共同在兩套《波斯經典文庫》(包括《列王紀》)上籤名,作為國禮互贈,分別由兩國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
截止目前,《列王紀》已譯成40餘種文字,其中全譯的有土耳其(突厥語)、英、法、德、意、俄文譯本。我國於2002年出版了譯自波斯文的漢譯全譯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