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棧》

《六福客棧》

《六福客棧》是一部好萊塢拍攝的戰爭宗教與女性題材的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在中國抗日時期,英格麗·褒曼飾演的英國女傭來華傳教,跋山涉水歷經千難萬險,將近百名中國孤兒帶回西安。導演憑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基本信息

影片劇情

 《六福客棧》 《六福客棧》

抗日戰爭前,英國女傭格拉蒂絲(英格麗·褒曼飾)想加入倫敦中國傳教會到中國做傳教士,卻因資格不夠而不被接納。格拉蒂絲不肯放棄,決定獨自前往中國。結果,通過廉價卻艱險的陸路,經由西伯利亞鐵路,她成功地到達了天津。隨後,在天津中國傳教會介紹下,她來到山西陽城,做了“六福客棧”勞森太太(阿西娜·塞勒飾)的助手。陽城是一個偏僻小城,當人們剛看到葛拉蒂這個“洋鬼子”時,都不敢接近甚至還非常畏懼。在“六福客棧”,格拉蒂絲遇到前來巡視陽城的中荷混血國軍情報官林南上尉(庫爾德·尤爾根斯飾)。勞森太太意外身亡後,林勸格拉蒂絲回英國,而格拉蒂絲卻堅持留在陽城。格拉蒂絲以執著的愛心和堅定的信仰幫助政府讓婦女改變纏足陋習,又幫助政府平息監獄暴亂,逐漸贏得當地百姓和以縣長(羅伯特·多納特飾)為首的官員的信賴,“六福客棧”由此遠近聞名,而格拉蒂絲也有了一個新名字——“簡愛”。數年之後,官升上校的林南再次來到陽城,看到格拉蒂絲已實現她的願望,不由又驚又喜,兩人開始墜入愛河。這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山西,在躲過日軍幾次侵襲之後,格拉蒂絲奉西安傳教士羅賓遜博士的指示,率近百名孤兒前往西安避難。格拉蒂絲在一位曾是囚犯的當地青年協助下跋山涉水,忍受饑寒,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將近百名孤兒帶到西安,成就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壯舉……

幕後花絮

1958年,美國好萊塢以格拉蒂絲·艾偉德的故事為原型,挑選當時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該影片以“最能促進國際間的了解”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近日,陽城六福客棧研究會計畫投資上億元,恢復六福客棧全貌,傳承英國女子格拉蒂斯·艾偉德的慈善之舉 。

據陽城縣誌等史料記載,1931年,20多歲的格拉蒂絲·艾偉德來到中國陽城,在這裡生活了9年的時間。她不僅學會陽城方言,而且被當時的縣政府委以“禁纏足督導專員”,監督當地婦女,禁止她們纏足。後來,抗日戰爭爆發,陽城遭到日軍的轟炸,街頭出現許多流浪孤兒。格拉蒂絲·艾偉德便開始收養救助中國兒,還開辦了車馬店為這些孩子解決日常生活所需。

1936年格拉蒂絲·艾偉德加入中國籍,1941年,她返回英國後寫了一本自傳《我的心在中國》,記錄她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後來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格拉蒂絲·艾偉德的一生故事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感召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飛虎隊許多飛行員義無反顧的飛赴中國戰區。1949年全國解放後格拉蒂絲·艾偉德因為是外國傳教士被驅逐出中國大陸,回到英國故鄉。1953年她決定重新回到中國大陸,但被拒絕入境,於是前往中國台灣。1958年,美國一位作家將《小婦人》改編成劇本後,由當時好萊塢名導馬克·羅布森攜手“好萊塢第一夫人”英格麗·褒曼拍攝成了電影《六福客棧》。1953年格拉蒂絲·艾偉德重新到中國,於1970年1月3日在中國台灣省病逝。

布景

1958年,一部美國影片是不可能來中國實地拍攝的,影片中陽城街景和六福客棧小院,是根據格拉蒂絲自傳里的描寫和照片,在倫敦斥巨資搭建的。

影響

現實中的該影片主人公格拉蒂絲·艾偉德(GladysAylward,1902-1970)於1941年加入中國國籍,終生未嫁,作為英國獨立傳教士,其傳奇事跡曾影響眾多美國熱血青年志願投身中國抗日戰爭。

格拉蒂絲回到祖國後,寫下了《我的心在中國》的自傳,作家艾倫·伯斯奇為葛拉蒂寫了英文版傳記小說《小婦人》,葛拉蒂的事跡震撼了歐美的基督教世界,感召了無數的美國青年自願來華參加抗日戰爭,包括著名飛虎隊許多的飛行員。

影片上映後,出於對英格麗·褒曼演技的追捧,更是出於對格拉蒂絲(GladysAylward)真實故事的震撼,美國和歐洲很多的人都熟知這部影片和格拉蒂絲的故事,就像我們當年都熟知《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樣。用一位美國朋友的話說,這部影片感動了幾代美國人,而且還在感動著當代人。

奧斯卡影后英格麗·褒曼電影作品

英格麗·褒曼(瑞典語:Ingrid Bergman,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逝於英國倫敦,是繼葛麗泰·嘉寶之後在好萊塢及國際影壇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曾獲得過三次奧斯卡金像獎,兩次艾美獎以及一次托尼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4名。英格麗·褒曼也以《北非諜影》中的演出而聞名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