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的情書》

《公開的情書》

《公開的情書》是一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獨創性的作品。它寫於1972年3月,在“四人幫”橫行的那個乾坤顛倒的年代,四個主人公(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門)半年間(1970年2月至8月)的四十三封書信,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文化大革命風暴中一代青年怎樣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滿懷激情地抒寫了他們對於理想、愛情、事業和祖國命運的勇敢探索。

基本信息

(圖)《公開的情書》公開的情書
《公開的情書》是一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獨創性的作品。它寫於1972年3月,在“四人幫”橫行的那個乾坤顛倒的年 代,四個主人公(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門)半年間(1970年2月至8月)的四十三封書信,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文化大革命風暴中一代青年怎樣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滿懷激情地抒寫了他們對於理想、愛情、事業和祖國命運的勇敢探索。

概述

(圖)《公開的情書》《公開的情書》

《公開的情書》是一部思想和藝術上有獨創性的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中國青年面對的社會現實,塑造了一代青年的真實典型,是一群沒有被“浩劫”壓倒的青年的靈魂的呼聲,書中四十三封信的基本內容是男女主人公對於青年普遍關心的思想、愛情、科學藝術和祖國未來命運的探討。作者正是透過這種思想探討,提示出這一代青年豐富的內心世界。

老久、老嘎、老邪門,都是文革期間畢業的大學生。老久在某山區一家工廠的實驗室工作;老嘎,是一位畫家;老邪門,下放在一個農場裡。在那個摧殘科學、真理淪喪的年代裡,探索真理,追求理想,對祖國未來的使命感,共同的事業心,使三位青年人成為最親密的朋友。真真是老嘎大學裡的同學,畢業分配到西南山區一個小鎮的一所中學教書,接受“再教育”。文革中她的坎坷經歷,以及被禁錮著的現實環境,使這位熱情、豪放,真誠而摯著的姑娘,在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中,感到非常的迷惘和苦惱。

老嘎,借插隊待分配之際,背著畫板,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旅行,從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藝術的源泉。在山區早春櫻花盛開的時候,老嘎來到了真真這裡。他向真真講述了他的朋友們在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堅定地進行著勤奮的學習、工作和探索的情況,使不甘沉淪的真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老嘎鼓勵真真,乾一件具體的事情,指出她缺少的就是行動。他把老久的哲學筆記留給了真真,讓真真與老久通信。同時,老嘎在給老久的信中,向他描述了真真的性格和她的處境。老久接到真真的信後,心中掀起了強烈的風暴。真真的激情和對自由的追求,激動著老久,喚起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他愛上了真真。可與此同時,老嘎也深沉而痛苦地愛著真真。然而,老嘎的父親在美國開飯館,出身、地位、經歷以及嚴峻的現實,沉重地壓迫著老嘎,他感到自己被現實拋離得很遠,使他不能勇敢地去愛真真。他在給老久的信中,發出了痛苦的呼聲:“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愛。我卻不能了,永遠不能了。”“我為你祈禱,希望你能尊重這種崇高的感情,給他知識、力量和幸福,吸引她參加到為祖國的未來而奮鬥的偉大行列中來。”

作者介紹

靳凡,女,原名劉青峰。出生於40年代中期,山西人。60年代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因故轉入中文系,文革期間畢業,分配到貴州省某縣城中學當教員。1973年,調到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1978年,轉入中科院自然辯證法通訊社,該單位現改為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科學管理研究所,作者為副研究員。作者在文學上的成就,除《公開的情書》外,還有1986年在《走向未來》雜誌的第二期上,以靳凡筆名發表的《太陽島的傳說》。該作者最有影響的成就不是在文學領域,而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內。她的論著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來叢書”之一的《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還有與他人合作的《興盛的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新十日談》、《問題與方法》等。

鑑賞

(圖)《公開的情書》《公開的情書》

作品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真實地塑造了那一代青年的不同典型,表現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作品真誠地探索了新一代人在理想、事典、道德、生活、愛情上所面臨的許多尖銳的問題。小說背景是在70年代初期,祖國正席捲在一場動亂的風暴之下,真理淪喪,科學受到踐踏,祖國的出路在哪兒?人生的價值在哪兒?徘徊、掙扎、失望、迷惘,一些人墮落了,成為喪失靈魂的騙子和市儈,如小說中的童汝和石田這類人;還有一些人在沉重的現實面前進行著冷靜的思索和頑強的探求,用科學文化武裝自己,去把握真理的光芒,如老久、老嘎、真真、老邪門等。

《公開的情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塑造了這樣一批性格各異的青年典型。通過他們在大動盪的時代面前所選擇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告訴讀者,祖國的未來是有希望的,這希望寄托在像老久和他的朋友們一樣的,在艱苦的道路上為祖國進行著不斷地探索的一代青年身上。小說也是始終藉此,貫穿著一個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理想主義精神的主鏇律。而作品又把這一鏇律緊密結合在以真真為中心的愛情糾葛之中,通過童汝、石田、與老久、老嘎、真真兩類人對愛情完全不同的追求方式,表現了兩種世界觀的根本衝突。真真真誠、善良、純潔、豪放的美好性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作品某種理想境界的象徵。老久和老嘎對真真的愛,是對理想、事業、和真理的追求的一種表現。而真真與童汝和石田的決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的決裂。

作品告訴人們,這種決裂才是更合乎道德的,而如果真真與石田苟且湊合下去,才是真正不道德的。作品大膽地提出了,新時代應有充滿新思想、新道德的愛情標準,“這個愛情法則要求雙方思想的基本一致。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志向、共同的鬥爭才能使共同的生活充滿樂趣,才能使人生和愛情的意義得到體現。建立在這樣基礎上的愛情才是崇高的、純潔的、動人的。”在那個人性、人情、特別是愛情都深為禁區的時代,作品中就提出如此大膽的命題,也是使這篇小說能夠產生重大的影響的原因之一。作品在寫法上,採用的是書信體的形式,一方面有益於作者意圖的抒發,另一方面,也使小說流於直白,作為小說,缺乏動感。但這些,都不影響這篇作品成為一篇思想內容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學佳作。

特色

《公開的情書》是一個特殊體裁----書信體小說。情節很簡單,但塑造出來的人物個性卻鮮活真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和“配角”一共才四位:真真,老久,老嘎和老邪門。(這些名字首先就帶著作者桀驁不馴,自由舒展的個性體現)美麗而個性開朗,豪爽的女孩子真真,在文化大革命中屬於家庭出身不好的那一類,雖然從名牌大學畢業但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高原山村作國小教師;老久是某工廠實驗室的技術工人,沒有受過什麼政治迫害為人桀驁,外表冷漠自負,但內心充滿猛烈的激情。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在那政治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他卻挑燈夜讀,學外語看黑格爾哲學,探討存在主義;老嘎是老久的朋友,一位畫家,和真真是朋友;想要獻身藝術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十分苦悶。通過他真真認識了老久。老邪門和老久,老嘎是大學同學,他們擁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老嘎和老久同時都愛上了真純至誠、對愛情,對人生充滿了理想渴望的真真;在43封他們四人相互的通信之後,老久和真真結為愛人,老嘎祝福他們並同時登上了前行的旅程。

人物分析

《公開的情書》塑造了兩類青年的典型。一類是童汝和石田,在林彪、“四人幫”掀起的黑浪中隨波逐流,是失去了靈魂的騙子和市儈。一類是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門,可以說是驚濤駭浪中湧現的“思考的一代”。

女主人公真真,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典型。正象真真這個名字所顯示的,她有一顆真誠的、勇敢地追求真理的心。即使在黑暗得令人窒息的重壓之下,她的身上還是引人注目地放出古典的革命傳統和浪漫的未來理想相輝映的燦爛光芒。她是年輕主人公中最純潔、最真誠、最善良的一個,象水晶一樣透明,在自己內心最痛苦最憤怒的時刻,也不忘記向周圍人們伸出善意的手。她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最後的戰爭年代裡誕生的革命後代,吮吸革命的乳汁長大,血液里滲透了父輩們的革命信仰。

真真的思想性格是矛盾的。有堅強果敢的一面,“生長在風雪呼嘯的高山之巔,是這樣堅強、勇敢、美麗,充滿蔑視冷酷環境的豪情”,同時她也有軟弱消極的一面,當遭到騙子、惡棍、市儈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摧殘以後,她暫時失去了前進的目標,“眼前灰濛濛的一片,腳下是骯髒的尼濘”。她感到迷惘,渴望改變,但不知道怎樣行動。

這樣的矛盾性格,在男主人公老久身上同樣存在,卻沒有表現得象在真真身上那么鮮明。作者似乎有意把老久塑造成覺醒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一個強者的典型,讓他比真真高出一頭,成為真真的引路者。

評論

(圖)《公開的情書》《公開的情書》

首先,從今天的眼光看,此書絕非隨書看登的早些年那種拿文藝之外的標準來強制壓在文學頭上的評論:這是一個宣揚“搞三角戀愛”的作品。應該說這是一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少得類似話劇劇本的作品,光從情節上看,矛盾衝突並不強。但為何此書無論是在文革期間還是在現在都能引起讀者的深深共鳴(以至於據說早期此書火到用手抄本流傳),人物形象都能在讀者心中栩栩如生?讀過的朋友都會見仁見智,從個人來講,認為這個文學效果或者藝術感染力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真。

作者採用了書信體這種體裁,在故事敘述手法上,將作品的真實性效果發揮到了極大處;

第二,背景深厚。

創作於文革時候的、凡是真正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寫出來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場大戲作為背景中的一幕,本身就具有被關注,被研究的價值。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一個大千世界本平凡無奇甚至隨處可見的三角戀愛故事,就變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作品。它就像一扇窗,對於作者和作者所描寫無數老嘎,老九、真真們來說,這個窗是抒發他們內心的 追求、疑惑、信念的地方;對於我們這些事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這扇窗又是一個讓讀者感受他們在特殊的壓力,時代的困境中不屈服地尋求生命的真純境界的視窗。

如果說在當時那樣艱苦壓抑的情況下,青年人仍然能夠保留自己精神上的高邁,生機與活力,展示出一種旺盛,真純,激烈的生命之力;那么物質極大豐富、社會更加進步的現在,人們因為遇到社會中種種不公種種醜惡而對人們內心信念造成的某種動搖,就更應該清醒理智地去對待。分清什麼是價值所在,什麼是非價值所在;分清理想和成功不是不經歷挫折坎坷就能來到我們身邊的。更具有突出啟示意義的是:

小說強調了一種非常具有社會性的價值觀:不要拘囿於自己小我的世界;越是在國家和民族動盪的時候越是要堅持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念;象老久那樣“一旦國家有一天召喚我們,我們有沒有能力為國家服務,能不能立刻騎馬上陣”。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命運和整個大的國家的命運聯繫起來,而眼光只看得到自己局限的天地,這樣的人永遠是會迷惑的。

老久不愧是用自然科學的知識和哲學的智慧武裝了自己頭腦的人,在文革的年代這樣的人真是罕見之至阿。難怪具有很好的文化底蘊,知識背景的女主角,會最終選擇他而不是雖然同樣真純但個性上稍顯頹廢懦弱,精神狀態上更迷惘的老嘎。但無論怎樣,小說里的全部人物都是那個年代還認真客觀地思考一些重大問題的人的代表,他們全都是思想者----雖然這種思想是滲透在對於個人感情困惑的反思之中的。

評論家們所指出的一樣,“真真”人如其名,她的特點就是徹底的真。她對自己的感情認真,對自己的人生更加認真。事實上,文革結束過後我國瀰漫開來的虛無主義風氣,文革時代甚至還少一些!那時候的人們,雖然也有小說里的童汝之輩之醜,石田之流之俗,但總規還是有一部分青年,對社會和人生採取著積極的,正面的求索。他們不怕困難不懼阻礙,但卻害怕沒有志同道合者的那份孤獨!

而真善美從來都是不分開的,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姻緣,可謂因為理想而走到一起,因為共同的精神狀態而互相賞識,初次相識就如老友。真真對愛的渴望,和對真的追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童汝之輩的面孔暴露才讓她極度鄙夷反感。對於女孩子來說,心目中美好的戀愛對象,是容不得一絲氣質上的不完美的,所以她才最終決定和石田徹底決裂,不再重估過去將就的錯誤。真真和老久可謂都是完美主義者,純潔的理想主義者!也許正是因為這點根本氣質上的相通他們才最終走在了一起而不是同樣真純但性格的獨立程度與清醒睿智程度稍遜老久一籌的老嘎。

影響

(圖)《公開的情書》文學刊物《十月》

《公開的情書》是一篇書信體小說,由四十三封書信組成。寫於70年代後期,作者根據她與愛人及朋友們的通信,創作整理而成。當時名為“小紅書”,以手抄稿和列印稿的形式,在青年人中間悄悄流傳。1979年,正式刊登在杭州師範學院的學生刊物《我們》上。

1980年1月,在文學刊物《十月》上第一次公開發表。小說一發表,就引起了社會,特別是青年讀者的強烈反響,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呼聲都是非常尖銳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部思想上和藝術上有獨創性的作品”,它“鼓舞了人們前進的勇氣”,“像一道理想的閃電,撥亮了他們心靈中將要熄滅的火焰”。認為,小說的主人公們“尋找的才是真正的友誼和愛情”。也有人把小說看成是“寫三角戀愛的,”是在“宣揚一種損人利己的道德觀”。

這部作品產生於一個複雜、獨特因而廣闊的現實背景。“文革”作為一個風雲詭譎、蕩滌了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運動,它離今天已有30多年了,但它對中國整個民族性格心理,整個社會的文化思想的影響,可能是難以估量的。“學史可以明智”,過去雖然已然過去,但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曾經經歷過的東西,雖然其有形的部分本身已經消失但其無形的部分(它在人們精神上留下的痕跡),卻會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記憶中儲存起來,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一部份,成為中國歷史史書的一個章節。

受歡迎的原因

《公開的情書》之所以能夠引起青年讀者的熱烈反應,因為它是真實的,真實地反映了當代中國青年面對的社會現實,塑造了一代青年的真實典型,而真實是文藝的生命。魯迅說:“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作品向我們發出的,是真的聲音。這是在林彪、“四人幫”橫行的黑暗年代,一群沒有被“浩劫”壓倒的青年的靈魂的呼聲。作者採用的藝術體裁是新穎的。四個主人公(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門)半年間(一九七○年二月至八月)的四十三封書信,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文化大革命風暴中一代青年怎樣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滿懷激情地抒寫了他們對於理想、愛情、事業和祖國命運的勇敢探索。作者的著重點顯然是後者,因而沒有去追求故事的情節,而把心力灌注在表現主人公們奔騰澎湃的思想感情。而書信的體裁,正好給奔放的思想感情提供了相適應的藝術形式,呈現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不足之處

(圖)《公開的情書》赫爾岑

一、對老久的塑造不夠成功。作者似乎有意把老久塑造成覺醒的知識分子的代表,也是真真的引路者,但老久的藝術形象顯得不象真真那樣豐滿,精神境界也不及真真。老久給人一種不舒服的狂傲的感覺。他議論很多,有一些精闢、大膽的見解,但有些失於空泛,感情誇張而不深沉。

二、是作者未能塑造出思考的一代中更高的典型。真真曾經引用赫爾岑的一段話,把老久比做“從頭到腳用純鋼鑄成的英雄”,“自覺地赴湯蹈火,力求喚醒年輕一代走向新的生活,力求洗淨在劊子手和奴才中間生長起來的子弟身上的污垢。”真真(也可能包括作者)對老久的這種過高評價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從整個作品來看,無論真真和老嘎,或者老久和老邪門,都不是思考的一代中最完美的典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致命弱點,就是心離人民太遠。

為什麼作者沒有能夠創造出更高的同人民心連心的知識青年典型?難道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沒有這樣的典型么?難道在那個年代不允許青年同人民民眾接近么?並不見得。事實上,在林彪、“四人幫”橫行的最黑暗的年代裡,許多覺醒的男女青年,通過上山下鄉,同中國國土上最廣大的農民民眾勞動和生活在一起,懂得了中國的國情的人民的心,他們不但從書本中,而且從人民的實踐中吸取思想養料,思考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更加認清了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邁開堅定的步伐走上討伐“四人幫”的戰場。這樣的人,才是“從頭到腳用純鋼鑄成的英雄”。不是說作者一定要寫討伐“四人幫”的英雄,而是說作者塑造老久那樣自詡要“改造社會”的英雄形象時,無論如何不應該把他高高地懸掛在遠離人民的九天之上,而應當把他放在人民之中進行活動和戰鬥。

《公開的情書》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們沒有讓自己的心靈同底層人民的脈博跳動在一起,無論如何是不可取的。只要是人民居住的地方,不管是七十年代的農村,還是刀耕火種的桃花源,都不應當是新中國青年的“異鄉”。離開了人民民眾這個推動歷史前進的最根本的動力去思考祖國的命運,這樣的思考只能產生不結果的花朵。

相關資料

文革”期間,由於極左路線推行,文壇蕭條寂寞。但是中國人不滿足在文化沙漠中長途跋涉的饑渴,於是民間口頭文學不脛而走,各種手抄本應時而生,且魚龍混雜。“手抄本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因為它誕生於“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歷史環境之中。

手抄本流行時期大約在1970年到1976年。據統計,流傳有300多種手抄本,有名的起碼有二三十種,《公開的情書》就在其中。當年手抄本一般都不署作者的姓名,再加上隨著傳抄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實際上可以說手抄本是一種民眾勞動、一種自由文學創作。

那些小說與日記深深地影響了文革時期的那一代人,成為他們文化饑渴時代的重要食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