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

《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

《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是威廉·I.羅賓遜 (作者), 高明秀 (譯者),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09年4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版(2009年4月1日)
叢書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
平裝:24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20
ISBN:9787509707265,7509707269
條形碼:9787509707265
商品尺寸:22.4x14.8x2cm
商品重量:358g
ASIN:B0028ADMNM

內容簡介

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內容為:近年來,有關全球化的學術和政治爭論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話題。既然與該主題相關的著作層出不窮,那么《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能給讀者帶來什麼新意呢?儘管近些年來,著者對全球化這一主題所持的觀點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但直至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是首次對某些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探討。著者一直沒有機會簡明扼要但又完整無缺地組織著者的理論和觀點。因此,著者希望《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能以一種可以被研究全球化的學生以及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普通公眾所理解的方式來展示一種特殊的全球化理論,這一理論是以全球資本主義的研究為基礎的。

編輯推薦

《全球資本主義論:跨國世界中的生產、階級與國家》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之一。
媒體推薦
威廉·I.羅賓遜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批判性研究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他在本書中用生動嚴謹的語言指出,世界一歷史正在進入資本主義的新階段,期間權力、抵抗和鬥爭都被賦予了新的形式。
——馬克·魯珀特(MarkRupert),雪城大學(SyracuscUniversity)
作者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尤其是全球經濟跨國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本書因其說服力、生命力以及對民主的全球秩序的重大作用而引人矚目。
——羅蘭·羅伯遜(RolandRobertson),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ofAberdeen) 
儘管當前有關全球化主題的圖書數不勝數,但本書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提出的新穎觀點徹底粉碎了全球化是與自由的國際貿易或者國家消失有關的假象。作者對世界秩序問題綱舉目張,重點論述了階級和跨國權力機構。
——安凱·胡格威特(AnkieHoogvelt),謝菲爾德人學(UnivcrsityofSheffield)
作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輪廓的敘述言簡意賅,說服力強。對於任何想要了解全球情勢及其發展前景的人而言,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圖書。
——克雷格·N.墨菲(CraigN.Murphy),威爾斯利學院(WcllesleyCollege)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威廉·I.羅賓遜譯者:高明秀
威廉·I.羅賓遜,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學、全球化與國際化問題、拉丁美洲和伊比利亞地區的研究,代表作有《跨國衝突:中美洲,社會變革和全球化》、《促進多頭政治:全球化,美國的干涉和霸權》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全球化:世界資本主義劃時代的變化
第一節資本主義的各個時代及作為系統變化的全球化
第二節從世界經濟到全球經濟
第三節經濟的跨國化:一些經驗參考值
第二章全球階級的形成與跨國資本家階級的崛起
第一節全球階級的形成:從國家階級到跨國階級
第二節跨國資本家階級的形成:一些經驗參考值
第三節通向跨國霸權
第三章跨國國家
第一節跨國國家機器的概念化
第二節民族國家和跨國資本的權力
第三節20世紀60年代至2000年跨國國家的形成:一些經驗參考值
第四節跨國市民社會,跨國資本家階級和跨國國家
第五節美國難道不是超級大國嗎?關於美國霸權和霸權轉移的爭論
第六節跨國國家,國家理論以及對國家研究的認識論關注
第四章全球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國際社會的前景
第一節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和歷史終結論的破滅
第二節資本主義積累過剩的困境
第三節國際社會的霸權之爭
第四節全球主義联盟霸權的瓦解
參考書目

序言

“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①恩格斯的這一名言高度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的本質特徵,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發生、發展、不斷豐富和升華的歷程。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學說是革命的和社會批判的,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真理性與時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品格。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迎擊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始終挺立潮頭,永葆青春,其原因就在於它的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20世紀80年代末以降,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相對低潮時期,一些西方理論家急不可耐地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徹底失敗,並斷言這種失敗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但是,正當他們彈冠相慶之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以及在作為馬克思主義新發展的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社會主義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再一次證明了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毋庸置疑的強大活力和時代價值,雖歷經時代的磨洗和考驗,卻愈益進發出真理的光芒,宣告了形形色色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破產。

文摘

第二節從世界經濟到全球經濟
全球化代表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到跨國家的新階段。全球化時代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跨國資本的出現。20世紀的後幾十年經歷了新的科學和技術革命,尤其是通信和信息革命,同時也包括了在交通、行銷、管理、自動化、智慧型化等領域的革命。這些新技術使得資本“走向全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新技術也是“面向全球化”的。“面向全球化”的技術所開創的新的積累範式,既要求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全球規模的經濟,並使之成為可能,又要求世界經濟的更加普遍商品化。此外,資本家在雙重意義上實現了新發現的全球流動性,也就是說無論是在物質上或者政治上,即阻礙他們的資本在世界自由流動的障礙已經急劇減少。在這一進程中,資本的跨國性日益提高。
跨國資本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而經濟全球化又為一個單一的全球社會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這一社會的特徵是跨國家的政治和文化進程以及社會生活的全球一體化。絕大多數社會科學家都同意全球化是一個多維度的進程,它包括了許多不同層次——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的複雜變化。但在如何看待這些維度的主次先後或者是否存在一個主導的決定性因素方面。他們卻很少有共同的意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