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

《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

在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各類金融創新中,深圳發展銀行日前整合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了一種新思維。這種融資模式跳出了單個企業的傳統局限,站在產業供應鏈的全局高度,切合產業經濟,提供金融服務,既規避了中小企業融資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困擾,又延伸了銀行的縱深服務,在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貿易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上可謂獨樹一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面對國內外銀行業風起雲湧的供應鏈金融實踐,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學者以商業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論,開展了長達兩年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強化研究的實證性並保證追蹤的前沿性,作為國內最早系統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並且在實踐和理論領域一直遙遙領先於國內同業的深圳發展銀行,被選取作為貫穿於整個研究的案例樣本。同時,深圳發展銀行本身多年來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也積累了豐富的內部研究成果,相關理論、理念和實踐經驗已被有機地吸收到本書中。本書所論及的一系列實踐模型及其價值研析,對金融同業、供應鏈管理者和中小企業具有很高的借鑑、參考和啟發意義。同時,作者所提供的關於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性理論框架,為學界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了進一步深化的基礎。

內容簡介

最近,《歐洲貨幣》雜誌將供應鏈金融形容為近年來“銀行交易性業務中最熱門的話題”。一項調查顯示,供應鏈融資是國際性銀行2D07年度流動資金貸款領域最重要的業務增長點。在肇始於次貸問題的金融危機中,供應鏈金融在西方銀行業的信貸緊縮大背景下一枝獨秀,高速增長的態勢依然。
與此同時,國內銀行業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創新實踐也方興未艾。以深圳發展銀行為代表,越來越多的銀行將供應鏈金融納入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體系,產品系列、風險控制理念和行銷模式也逐漸成形。不僅如此,供應鏈金融這一命題的出現,也倏然啟動了關於中小企業融資、銀行業變革、產業競爭等一系列老問題的新思維。
在這個背景下,深圳發展銀行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在廣泛的實證研究基礎之上,從系統論角度及多個分維度,對這一創新進行了專業化的經驗梳理和理論建構。本書所論及的一系列實踐模型及其價值研析,對金融同業、供應鏈管理者和中小企業具有很高的借鑑、參考和啟發意義。同時,作者所提供的關於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性理論框架,為學界相關領域的研究奠定了進一步深化的基礎。

媒體評論

中國企業缺乏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當然,要提升這一能力,一方面需要企業自身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提供更好的有利於從事供應鏈管理的服務體系,這其中就包括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實踐證明,為供應鏈成員提供結構化的融資,由於能夠加快存貨、應收賬款的流轉速度而改善現金流,能夠使得企業在合理控制財務成本的條件之下更快地發展業務,已經成為企業經營中非常有價值甚至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提供融資的銀行而言,由於在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操作中,能夠更好地獲取第一手信息,它們得以密切跟蹤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從而降低信貸風險……在當下的多事之秋,儘管一些金融創新備受質疑,但是我認為,那些基於對業務、對客戶和對自己的能力的清醒認知而開發出來的好的金融創新業務,還是會為銀行客戶和整個經濟帶來巨大的價值。
——法蘭克·紐曼 深圳發展銀行董事長
深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成功之處,並非它“心地善良”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在於它把同行認為風險的市場,以低風險的方式占領了。
——孫紅偉 融勤國際董事長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緣起:全球化的視角
第一節 全球化的供應鏈
第二節 供應鏈管理重心的延伸——從物流層面到財務層面
第三節 邊緣化中的銀行及其挑戰的應對
第四節 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和構成
第二章 錯位的概念與實踐
第一節 國際實踐
第二節 國內實踐
第三章 產品:細分和組合
第一節 產品基石:自償性貿易融資產品系列
第二節 產品元件、產品模組與產品系統集成
第三節 產品細分
第四章 行銷:“1+N”範式
第一節 供應鏈生態系統提供的友好融資界
第二節 行銷的出發點
第三節 “1+N”及其衍生模式
第五章 風險管理:傳統框架下的新內涵
第一節 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
第二節 信用風險管理
第三節 操作風險管理
第四節 法律風險管理
第五節 風險管理的兩個重要手段:現金流控制和結構性授信安排
第六章 風險管理:六個關鍵變數的解構
第一節 準入體系
第二節 操作平台
第三節 動產擔保物權
第四節 風險預警與應急預案
第五節 合作監管方
第六節 核心企業
第七章 組織架構:專業化導向的漸進模式
第一節 國際銀行業客戶導向的組織架構重建
第二節 向條線事業部轉型的條件
第三節 漸進式架構調整的路徑
第八章 金融生態:內部動力學與外部環境
第一節 供應鏈行為主體的生態動力學
第二節 制度環境
第三節 技術環境
第九章 社會經濟學
第一節 供應鏈金融之於銀行
第二節 供應鏈金融之於中小企業
第三節 供應鏈金融之於供應鏈
第十章 另外一個側面:金融物流
第一節 物流與金融的相互價值發現
第二節 實踐的脈絡與概念的演進
第三節 金融物流的經濟學意義
第四節 實踐中的典型案例
第五節 銀行主導的金融物流發展構想
附錄A 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業務創新和發展定位調查
附錄B 《商界評論》評價深圳發展銀行供應鏈金融
附錄C 鋼鐵加工貿易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解決方案
附錄D 商業銀行池融資產品創新與風險控制

前言

我國的“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把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作為“十一五”經濟工作的主線,而供應鏈生產模式的發展,正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基本內容之一。近期發生的世界金融海嘯,凸現了轉變經濟模式的重要性,也凸現了發展供應鏈生產的迫切性。
在考慮如何發展供應鏈生產模式的具體路徑時,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組織的演化趨勢。得益於信息技術和運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遠程生產組織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應鏈正在取代縱向一體化,成為國際上產業組織的主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大企業專注於品牌、客戶關係管理及創新性技術等核心能力的創造和提升,而將生產、流通、銷售中低附加價值環節外包給中小企業,以此形成以穩定交易和利益共享為特徵的產業鏈(也是價值鏈)體系。中小企業則往往利用自己的專項優勢,如特殊技能、單項專利技術、特別的渠道以及成本優勢,加入到產業鏈分工體系中,成為大企業主導的供應鏈節點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伴隨著供應鏈生產模式的興起,供應鏈競爭已逐漸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方式。
供應鏈生產模式對於總成本會帶來雙重效應:一方面,由於利用 了分工,供應鏈生產模式相比於縱向一體化型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 效率,因此能夠大幅度地降低生產加工的成本,即諾斯所說的轉形成 本(transfor-mationcosts)。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緣起:全球化的視角
供應鏈金融中多種基礎性產品的出現,遠遠早於供應鏈管理思想的萌芽。其中保理在幾個世紀以前的西方國家就已經很常見。這種保理常常是趁火打劫式的,因為流動性出現問題的供應商往往以很低的折扣將應收賬款出讓給金融機構或其他第三方(Busch,2006)。同樣,美國在《統一商法典》出台之前的19世紀,就廣泛出現了存貨融資市場。
1916年,美國頒布了《倉儲法案》(U.S.WarehousingAct),並以此為根據建立起一套倉單質押的系統規則。這帶來了以農產品為代表的各類倉單的廣泛簽發和流通,這種倉單既可以作為結算手段,也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
與此類似,早在1905年俄國沙皇時代,也出現了貨物質押貸款業務:農民在豐收季節市場價格低時,將大部分穀物抵押給銀行,用銀行貸款資金投入後續的生產和生活;待市場價格回升後,再賣出穀物歸還銀行本金利息。由此,農民可以獲得比收割季節直接賣出穀物更高的利潤。這種操作還為緩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起到了一定作用(馮耕中,2007)。
然而,現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概念,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世界級企業巨頭尋求成本最小化衝動下的全球性外采和業務外包,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應運而生。這之後,供應鏈管理一直集中於物流和信息流層面。直到20世紀末,企業家和學者們發現,離岸外包活動導致的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問題,以及部分節點資金流瓶頸帶來的“木桶短板”效應,實際上部分抵消了生產的“成本窪地”配置所帶來的最終成本節約。由此,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價值發現過程開始深化,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浮出水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