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禮儀》

《交際禮儀》

《交際禮儀》是金正昆編著的文明禮儀類作品,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08年6月1日出版。本書具體介紹了人們在其日常性的交際應酬中所必須遵守的禮儀規範,包括會面禮儀規範、應酬禮儀規範、交通禮儀規範、聚會禮儀規範、餐飲禮儀規範及公共禮儀規範等。本書兼具權威性、規範性、對象性及技巧性等特點,可供各類在校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之用,亦可供其他機關單位與企業的人員自學之用。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
.
金正昆浙江東陽人,生於1959年11月。知名}L儀與公共關係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外交學、傳播學、禮儀學與公共關係學研究。已出版個人專著《外交學》、《現代外交學概論》、《外事禮儀》、《商務禮儀》、《公司禮儀》、《國家公務員禮儀教程》、《大學生禮儀》等16部;主編《文官禮儀》、《涉外交際禮儀》、《基層公務員禮儀修養》、《公務員禮儀培訓教程》等13部;發表論文與文章百餘篇。

目錄

第一章會面禮儀規範第一節 稱呼第二節 介紹第三節 握手第四節 名片第五節 交談第二章應酬禮儀規範第一節 電話第二節 書信第三節 題字第四節 饋贈第三章交通禮儀規範第一節 步行第二節 行車第三節 乘船第四節 乘機第四章聚會禮儀規範第一節 派對第二節 拜訪第三節 舞會第四節 文體第五章餐飲禮儀規範第一節 中餐第二節 西餐第三節 茶藝第四節 咖啡第五節 酒水第六章公共禮儀規範第一節 網路第二節 賓館第三節 宗教第四節 外事

精彩書摘

第一章會面禮儀規範第一節 稱呼稱呼,通常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所採用的稱謂語。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絕不能疏忽大意,隨便亂用。根據社交禮儀規範,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通常有以下三點應當注意:其一,要合乎常規。其二,要照顧習慣。其三,要入鄉隨俗。與此同時,還應對生活中的稱呼、工作中的稱呼、外交中的稱呼、稱呼的禁忌等準確掌握,並認真予以區別。一 生活中的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稱呼應當親切、自然、準確、合理,切切不可肆意為之。(一)對親屬的稱呼人們對親屬的稱呼,往往有常規與特例之分。1.常規親屬,即與本人直接或間接擁有血緣關係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親屬的稱呼業已約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親的父親應稱為“祖父”,父親的祖父應稱為“曾祖父”,姑、舅之子應稱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應稱為“堂兄”、“堂弟”,大家對此都不會搞錯。對親屬的稱呼,有時講究親切,並不一定非常標準。例如,兒媳對公公、婆婆,女婿對岳父、岳母,皆可以“爸爸”、“媽媽”相稱。這樣做,主要是意在表示自己與對方完全“不見外”。2.特例面對外人時,對親屬則可根據不同情況採用謙稱或敬稱。對本人的親屬,應採用謙稱。稱輩分或年齡高於自己的親屬,可在其稱呼前加“家”字,如“家父”。稱輩分或年齡低於自己的親屬,可在其稱呼前加“舍”字,如“舍弟”。稱自己的子女,則可在其稱呼前加“小”字,如“小婿”。對他人的親屬,通常應採用敬稱。對其長輩,宜在稱呼之前加“尊”字,如“尊兄”。對其平輩或晚輩,宜在稱呼之前加“賢”字,如“賢侄”。若在其親屬的稱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輩分與長幼,如“令堂”、“令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