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

《九罭》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豳風》。“這是燕飲時主人所賦留客的詩”。

詩文

《九罭》《九罭》
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袞衣繡裳

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

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於女信宿。

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

題解

周公東征勝利,將回鎬京東都人挽留他。

注釋

1、罭(玉yù):網目。九:言其多。

2、鱒(遵zūn):赤眼鱒。魴:鯿魚,團頭魴。都是較大的魚。

3、我、之子:《集傳》 :“我,東人自我也。之子,指周公也。”

4、袞(滾gǔn)衣:繡著龍紋的上衣。

5、鴻:《鄭箋》 :“鴻,大鳥也,不宜與鳧鷖(依yī)之屬飛而循渚。”

6、信處:住兩夜。《毛傳》 :“再宿曰信。” 《傳疏》 :“女猶爾也。爾,此也。”

7、有:保存。聞一多《風詩類鈔》 :“有,藏之也。”

8、以:使,讓。

參考譯文

細眼網兒撈鱒魴。我看那人不尋常,畫龍上衣繡花裳。

天鵝沿著小洲翔。公若回去沒地方,住此兩夜莫著忙。

天鵝沿著陸地鏇。公若回去不再還,住此兩夜不算晚。

藏起周公繡龍衣,不要讓公回西去,不要使我心悲戚!

賞析

《九罭》一詩,解說紛繁。有人認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讚美周公的;《毛詩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詩集傳》云:“此亦周公居東之時,東人喜得見之。”這都是推測之辭。因為根據詩的文本,並不能落實到時、地、人,所以指實本事並不能令人信服。細味詩意,當如聞一多《風詩類鈔》所說“這是燕飲時主人所賦留客的詩”。
留什麼客呢?“袞衣繡裳”,穿著華麗禮服的大官。袞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禮服,後來也泛指高級官員的禮服了。顯然,詩的作者地位比較低,遇到高級官員來訪,十分高興,打魚設宴招待,請這位高級官員多住幾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談。周代風習,宴會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懷,《九罭》大概是主人宴請高級官員宴會上唱的歌。
這首歌並不難理解,它基本上順時間之序進行敘述。第一章的寫法,是先果後因。“九罭之魚,鱒魴。”急急忙忙拿了細網眼的漁網去捕美味的鱒魚、魴魚,是因為“我覯之子,袞衣繡裳”,那位穿著禮服的高級官員來了。用細眼網捕魚,志在必得,大小魚不漏網。只點明“鱒魴”,專取美味,不顧其餘。一開始就把主人殷勤、誠懇待客的心情訴說出來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語義反覆。鴻雁留宿沙洲水邊,第二天就飛走了,不會在原地住兩夜的。詩人用這個自然現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級官員: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怎能與鴻雁相同。難得一聚,何必匆匆而別?“於女信處”、“於女信宿”,請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誠意與巧妙的比喻結合,情見乎辭。
最後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袞衣兮,無以我公歸兮”兩句,用當時下層官員、百姓挽留高級官員的方式:把高級官員的禮服留下來,表達誠懇的挽留。這種風習,到後代演變成“留靴”:硬把離任官員的靴子留下,表示實在不願讓他離去。當然,一旦成習俗,真情實意便減弱,甚至只成為一種形式了。最後一句“無使我心悲兮!”正麵點出全詩感情核心:因高級官員離去而悲傷。至此,感情的積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結局,這是前面捕魚、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動中流貫感情的積聚,到最後總爆發。由於這個感情總爆發,使讀者回顧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誠懇真實,並非虛飾之詞。結構安排的層層推進,按時序的敘述,使這首詩取得較強烈的抒情效果。陳震《毛詩識小錄》評曰:“方說我覯,鏇說公歸,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心情搖盪,筆力跳脫”“喜懼交並之心,夭矯獨出之筆,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幾於不可跡求。”牛運震《詩志》評曰:“‘是以’二字,緊承‘信處’、‘信宿’,老橫之極,一氣卷下,卻自曲折纏綿。”對此詩的章法、句法、字法可謂深有會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