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的哲學》

《中庸做人的哲學》

《中庸做人的哲學》講述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施行中庸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實則精妙之至。通俗地講,中庸做人之道就是主張為人處世一定要奉行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行為準則,要在取捨之間尋求一種適中的微妙境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秉承中庸做人的哲學,身上就少了些火氣,多了些和氣。中國有句俗話叫以和為貴,貴就貴在它能為你營造一個健康良性的生存環境。中庸是一種做人哲學,更是一種成事的智慧。本書分十章講述中庸之道在生活社交中如何正確運用自如,才能透徹地領悟中庸做人的哲學,進而讓人生的路左右逢源,處處和諧圓融。
中庸即平和——在做人的心態上既不自負,亦不自卑,這樣對強於己者可以不卑不亢,對弱於己者不致於張牙舞爪。
中庸即低調——在做人的原則上奉行低調至上。以強示之弱更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這是人際交際中一個規律性的結論。
中庸即方圓——在做人的手段上段方圓兼顧。為人處世當方時則方,當圓時則圓,同時要充分把握好方與圓的尺度。這樣可以讓形勢的發展始終在自己掌控之中。

內容簡介

人生的路唯有透徹地領悟中庸做人的哲學才能左右逢源,處處和諧圓融。

媒體評論

中庸做人新思路 
來源 價值中國網肖樂義 
關於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的“中庸”思想,我們通常容易將之理解為走中間路線,既不左,也不右,做老好人,兩邊都不得罪人的意思,認為這是一種投機主義、滑頭哲學。其實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兼聽而不偏聽,兩全則周全,不偏不倚,不走極端,這才是中庸的核心思想精髓。《中庸》的中心內容在於闡明“中庸之道”,既反對“過”,也反對“不及”,實質也是提倡兩全,提倡兼聽,提倡周全,不走極端。
推而廣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自供清淡精神爽,處事從容日月長;遠望方覺風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這都是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人生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方面的高度概括。 
儒學中的為人處世思想,更多是一種以退為進策略,一種以退為進的睿智的處世方法,一種和光同塵、隱忍待時的處世韜略,同時也包含著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偉大的責任感。在歷史上的社會現實生活中,遇到逆境的人也不少。有的人善於退步,善於曲折委婉以成事,最終成了被人傳誦的智者,象曾國藩等就是代表;而有的人卻像牛一樣倔強,不碰得頭破血流,誓不回頭,他們當中,好一點的象岳飛,身上斷頭台,留名千古,差一點的呢,歷史上冤案不計其數,多少忠臣義士在其中,就不必多說了。
再擴展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以鬼谷之為代表的策略家、易學思想家等,都有類似的思想,也可以說是生存哲學,體現出強大的包容力,同化力,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就象陳年佳釀,歷久彌新,其味愈醇。難怪中國歷代滅佛、殺道、打擊封建迷信、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等,都沒有讓這些優秀的文化精髓失去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們總是順應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的要求而顯現出嶄新的面目,這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吧!

目錄

第一章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1.中庸是成為強者的最佳通道
2.以中庸的態度實施目標
3.肯折中才能爭取雙贏
4.人生的下坡路往往是自居清高引起的
5.既要走自己的路,也要聽別人的話
6.中庸是一種留有餘地的藝術
7.禮尚往來才能維持和諧的局面
8.在金錢與生活間找到平衡
9.退而求其次是聰明之舉
10.做人過慎會喪失良機
第二章慎獨自修至誠至性
1.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本性
2.修煉誠與信的個人品性
3.始終把道義放在名利的前面
4.從卑微處修身養性
5.一點善心便能照亮世界
6.在他人患難之時伸把手
7.別讓私心蒙蔽了做人的雙眼
8.做人處世要識大體
9.愛心是我們為人的大善
10.感恩之心讓一個人的心靈更加美好
11.不要失掉高尚的自己
12.追求人格的不斷完善
第三章事不強成適應環境
1.適者生存而不是強者生存
2.在變化面前要表現出應有的適應能力
3.做事要順應客觀規律
4.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
5.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要容易得多
6.做人不可硬充好漢
7.做人處世切忌強人所難
8.中庸幫你把不利因素變有利因素
9.未成功之前須忍住寂寞
10.因事制宜才能把事情做好
11.用中庸換生存是高明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君子立世以和為貴
1.以誠待人才能維持“人和”的局面
2.與人和諧相處是做人立世之本
3.維持好婚姻的“和局”
4.完美的婚姻必然是中庸的產物
5.用距離營造健康長久的朋友關係
6.以心換心,尋求同仁支持
7.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8.做人要學會多替別人著想
9.沒有人不歡迎謙虛的人
第五章大肚能容糊塗則明
1.寬容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2.不要只盯著別人的缺點
3.過於精明反倒是愚蠢之舉
4.有真聰明的人也要懂得掩飾自己
5.眼睛裡揉得進沙子方能成大事
6.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
7.別給自己製造敵人
8.別讓“仇恨袋”擋住你的路
9.中庸的人從不爭一時之短長
10.堅忍是以高尚人品為支點的
第六章低調人世淡泊明志
1.自視高人一等只會被孤立
2.不要做那個愛慕虛榮的人
3.經常保持一顆平常心
4.知足者才會常樂
5.富而不驕則久
6.過於張揚必惹人忌
7.得意時不要把好處占盡
8.大事可做但不可吹
9.不要讓尋求他人的讚許成為一種必需
10.逞匹夫之勇者不是真正的勇士
11.敢於承認自己不如人
12.得失何妨兩隨意
第七章看清形勢進退自如
1.妥協是一種中庸的智慧
2.審時度勢方能進退自如
3.能屈能伸才能適應社會
4.功成之曰正是身退之時
5.辨證地看待和運用強弱進退之道
6.及時調整奮鬥方向
7.該放棄的就堅決放
8.小不忍則亂大謀
9.外圓而內方是做人之守則
第八章人前藏智話中藏鋒
1.伏藏是成事的上策之選
2.不要事事問個明白
3.修習練達的學問
4.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明話也要含糊說
6.看透未必就要說透
7.勸人也要講技巧
8.看對人,說好話
9.該閉嘴的時候就閉嘴
10.言行不要太出格

精彩書摘

第一章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1.中庸是成為強者的最佳通道
誰都想成為事業有成的強者,但能遂人願者畢竟寥寥,究其原因,是絕大多數人沒有找到成為強者的最佳通道:有的人推崇強勢哲學,處處用強,時時爭先;有的人希冀別人的成全,一味曲從,喪失自我。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既要保持應有的尊嚴,又要不怕丟面子,這也正是中庸做人的一種表現。
古往今來成就大業之人,無不是胸懷寬廣、從善如流者。他們不但心中有大志,而且氣平若緩流,能夠禮賢下士,傾聽逆耳忠言;相反,有一些同樣有抱負的人,雖然在開始時順風順水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們卻因此而驕傲自大,不可一世,漸漸也就眾叛親離,一路下坡,最終導致了失敗。
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他們對待敵對意見的態度上。項羽不能忍受批評,白白失去了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邦能忍,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劉項之爭,從多方面說明了這一點。劉邦懂得忍下
人之言,而項羽氣大,什麼都難忍難容,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大業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嘆!
下面幾件事足以說明劉邦與項羽的不同。楚漢戰爭之前,高陽人酈食其拜見劉邦,獻計獻策。他一進門看見劉邦正坐在床邊洗腳,便不高興地說:“假如您要消滅無道暴君,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聽了斥責後,不但沒有勃然大怒,而是趕忙起身,整裝致歉,請酈食其坐上座,虛心求教,並按酈食其的意見去打敗陳留,將秦積聚的糧食弄到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