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

"地下詩壇與新藝術的萌芽 一.""文革""時期的地下詩壇 地下詩壇與新藝術的萌芽"

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 內容簡介

本書對中國當代詩歌藝術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針對當代詩歌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出的不同特點,及理論研究都做了細緻地研討,並提出了新穎的詩學觀點。對全面了解和研究中國當代詩歌有起到相當強的學習和借鑑作用。

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 本書目錄

本書目錄

總序
第一章 新規範的確立
一. 根據地詩歌藝術規範的普及
二. 為政治服務與工具的藝術
三. 為大眾服務與大眾的藝術
四. 生活美的尋求
五. 豪情美的表現
六. 放聲歌唱: 一種巨觀抒情模式
第二章 危機與挑戰
一. 雙百方針與詩園春訊
二. 找回批判精神
三. 回歸人的世界
四. 啟示之一:圍困中的成功與失敗
五. 啟示之二:遲到的探索者及其矛盾
第三章 規範的修復
一. 文壇反右:對越軌者的懲誡
二. 大躍進民歌運動及其功能
三. 大躍進民歌的藝術風範
四. 理論的發展與規範的鞏固
第四章 意境美:窄路上的尋找
一. 紅綠燈規約下的選擇
二. 意境的尋求與輕盈優美的詩風
三. 江南水鄉風情畫
四. 新社會農村剪影
五. 挖掘日常生活的詩情畫意
第五章 戰歌:政法動員的藝術化
一. 從頌歌到戰歌:主流詩風的轉變
二. 戰士的形象與戰鬥的鏇律
三. 尋找政治動員藝術化的途徑
四. 抒寫階級"大我"的戰鬥詩情
第六章 頂峰與末路
一. 革命與承襲
二. 頌歌和戰歌的極端發展
三. 紅衛兵詩歌
四. 繁榮景象及其藝術精神
第七章 地下詩壇與新藝術的萌芽
一."文革"時期的地下詩壇
二.最先的探索者
三.知青詩歌:走向真實的自我
四.白洋淀詩歌群落
五."四五"天安門詩歌
第八章 歸來的現實主義
一. 艱難的蛻變
二. 真實性的追求與批判性的強化
三. 反思的形式與風格
四. 歸來者的吶喊和傾訴
五. 一代新人的拓展
第九章 朦朧詩的現代追求
一. 新潮:從"地下"到"地上"
二. 新的表現方式和美學特徵
三. 悲劇英雄形象與奇崛的意象組合
四. 尋找通往心靈的道路
五. 童話世界的追尋與建構
第十章 詩界"尋根運動"
一. 詩界尋根:文化意識與詩路的拓展
二. 從歷史憂思到文化崇慕
三. 從歷史憂思到生命禮讚
四. 新傳統主義及其"史詩"追求
第十一章 新生代與破碎的審美規範
一. 新生代群體的湧現
二. 基本特徵及其後現代主義傾向
三. 告別崇高:詩情的庸常與冷漠
四. 面向原始:文化的超越與反叛
第十二章 女性詩歌的藝術建構
一. 尋找女性自己的世界
二. 走向"黑夜"的自由
三. 作為藝術的生活方式
四. 生命的吶喊與現代詩情

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 文章節選

內容摘錄

第七章 地下詩壇與新藝術的萌芽

一、"文革"時期的地下詩壇
事實上,地下詩壇是一個久已存在的原現象。因為文學的自由發展一旦受到限制,一些作品不能公開發表,就必然要轉入地下,有共同興趣的人們相聚在一起,創作和交流那些根本不能發表的作品,是公開進行探索和討論的空間消失之後的一種必然。同時,詩歌不同於小說和戲劇,它對生存空間的要求有較大的彈性,能夠於極小的夾縫中產生和傳播,因而最容易在條件惡劣的地下狀態產生和傳播。在極為不良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很難進行不被主流文壇認可的小說創作,更難創作和演出戲劇。但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們卻都可以寫詩。在私人日記里寫下一篇一篇小說的人大概極少,但在日記本里寫下一首又一首詩歌的卻並不鮮見。即使在政治恐怖使人不敢寫日記或者寫日記也只能寫假日記的情況下,人們仍然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寫下幾行詩。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詩就會在一定的圈子中傳播。在"文革"時期,因為"寫反革命詩詞罪"而導致悲慘命運者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各地都不斷破獲大同小異的這種政治案件,由此便可以證明這種地下詩壇的普遍存在。地下詩壇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是人們內心真情的流露,是個體生命創作衝動的結果,因此,它比公開發表的詩歌更直實,更能體現那個時代人們的心理、情緒、思想和感情,也更能夠顯示那些不見容於主流詩壇的藝術探索。
在一般情況下,地下詩壇的生存是艱難的。由於文字獄和思想犯罪的存在,它只能在極小的範圍內生存。一首詩寫完之後,幾個 朋友傳閱一下,有的寫進了日記或書信,有的則就此完成了從創作到傳播的全過程,從此不再有人記起。在"文革"之前,地下詩壇大概主要由三三兩兩的知識分子構成。由於人生的經驗和閱歷,這些知識分子的詩歌創傷和傳播的活動一般都在極為隱蔽的情況下進行,往往是三兩個密友之外便無人知曉。在"文化大革命"中,這種地下詩壇的構成迅速向青年人轉化,而且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一代知識青年在苦悶中開始思索的同時,也開始悄悄地尋找思想和感情的知音。在革命製造的一片文化沙漠里,哪裡存有一片青綠,哪裡就能聚集一群渴望生活的人。隨著紅衛兵運動的結束和革命造反高潮的過去,隨著一代青年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懷疑的普遍化,這種處於地下的詩歌群落和思想群落相當普遍地產生於文化革命之後的荒野。楊健在他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方學》一書中這樣描寫過趙一凡的文藝沙龍:
當時各圖書館已封閉,一切文學作品(除幫派文藝)都成為毒草,圖書奇缺,趙一凡留心蒐集各種文學作品,然後把這些書傳播出去。他安排得特別巧妙,一本書讓這個人看完了。然後直接傳給別一個人……起初,沙龍中只傳閱"文革"前出版的各類小說,以及"灰皮書"("文革"前的內部書,多為灰皮)如《第四十一》等,後來又開始傳閱"黃皮書"。"黃皮書"在"文革"中,由內部書店印刷發行,只供高幹閱讀,封面多為黃色。

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新宇 山東青州人,生於1955年2月。1978年考入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93年晉升教授。已出版著作有《愛神的重塑》、《中國當代詩歌潮流》、《挑剔與尋求》、《新時期小說的文化選擇》(與人合作)、《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主編之一)等8部;已發表論文《在魯迅的道路上艱難邁進》、《大眾化與大眾的衝突》、《魯迅: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話語的基石》等120餘篇。現調任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