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

一 一 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叢書名: 中國當代分體文學史叢書
平裝: 302頁
開本: 0開
ISBN: 7308022765
條形碼: 9787308022767
尺寸: 20 x 13.8 x 2 cm
重量: 299 g

媒體評論

總序
10年前我在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時候,就曾提出過一個要把“文學史”編成“文學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的構想。可惜由於當時主、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沒能實現這一願望。有感於中國的文學史著,觀念、方法、體例、甚至材料,都相互沿襲,太多雷同,總想著有朝一日,能編出一套體現著新的文學史學觀念、方法和體例的文學史,在如林的文學史著中,多少能顯示出一些新的品格。出於這個動機,兩年以後,我又組織廠十餘所高校中文系的當代文學同仁,聯手編寫出一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由於動筆之前和編寫過程中,大家對“文學史應是文學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這一觀念,進行廠反覆、充分的討論並且取得廠至少是在理論上的一致認同,所以,儘管這部“新編史著”至今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和缺憾,但應該說,它基本上或部分地還是實現了我們的學術願望。 首先,在文學史觀念上。它堅持了“文學史應是文學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的觀點。為貫徹這一觀點,在方法上它採取從作品本體研究人手,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歐美流行的“透視主義”的方法論結合起來的方法,巨觀、整體、流動地探討近半個世紀(1949~1995)中國當代文學的演變軌跡和內在規律。其次,在結構、體例上,它採用了一種與以往文學史完全不同的文學歷史分期方法,即不再以社會歷史的發展階段來劃分文學歷史的發展階段,而以文學思潮和文學形態的變化為依據,將近50年的中國當代文學劃分成“現實主義一元化形態的文學”(1949~1978)和“多元美學形態並存競榮的文學”(1979年以後)兩大段。正是由於這些努力
和變化,使得這部史著在眾多文學史著中顯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格。
但是,作為整體文學發展演變過程的記錄的“文學史”,它是包含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種文體在內的。儘管不同文體的文學在其發展演變上有許多共同的或相近的規律可尋,但不同文體之間畢竟還有因著文體自身特點(內在需求和演變機制)的不同而呈現出的各自特異的變化軌跡。這些不同文體的特異的變化,在一部相對粗放、相對巨觀的整體性文學史中是很難一一反映出來的。所以,為了能真正反映出各體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歷史,在我們已經編寫
並出版了側重於各種文體共同規律探尋的整體性文學史之後,又開始策劃寫這套分別為詩歌藝術演變史、散文藝術演變史、小說藝術演變史和話劇藝術演變史的分體文學史叢書。在這套分體文學史叢書中,我們不要求每本書結構體例上的整齊劃一,而完全依據不同文體自身演變的軌跡進行描述並尋覓總結其藝術演進規律,力求反映出不同藝術文體演變發展的過程。
為了實現這一學術願望,我約請廠三位分別對詩歌、散文、話劇有多年研究且成就卓著的學者,他們是李新寧教授、王新民教授、沈義貞博士,由他們三位分別執筆撰寫《中國當代詩歌藝術演變史》、《中國當代話劇藝術演變史》和《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山我執筆撰寫《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我們期望著這四部分體文學史,能較為準確、清楚地描繪出當代中國文學四種主要文體的藝術演變軌跡和運行規律。當然,這只是我們的一種願望和初步嘗試,到底做到廠沒有,做到了多少,還有賴於讀者和專家的批評、指正。
金 漢
1998年12月30日

目錄

總 序 金漢
緒 論 散文作為一種藝術
第一章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17年時期散文運作的外部機制
一 主體價值取向的隱遁或調整
二 觀念與分期
第二章 匍匐在巨大的現實美之下
——1949~1957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1949~1955:對題材的推崇與追逐
二 有限的意蘊開掘
三 敘述的:個層次
四 1956~1957:市美意識的短暫復甦
第三章 技巧層面的藝術經營
——1958~1965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繁榮的表象
二 在繁榮表象的背後
三 “三大家”批判(一):秦牧
四 “三大家”批判(二):楊朔與劉白羽
第四章 敘事模式的重建
——1976.10~1978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特質界定
二 追憶型敘事:意義與不足
第五章 個性化時代的開啟
——1979~1985年間的散文藝術
一 尚未消散的陳舊美學陰影
二 最初的覺醒
三 “美是生活”:孫犁
四 世紀回眸:冰心 蕭乾
五 冷眼觀“文革”:楊絳 陳白塵
六 老年散文現象與群體
七 一個“重鎮”:賈平凹
八 嶄露頭角的女性散文作家群體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