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

《中國好人》

北大中文系邱小剛的第一部歷史隨筆集,200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圖)《中國好人》《中國好人》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頁碼:196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203063054/9787203063056
·條形碼:9787203063056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北大非著名才子邱小剛的第一部歷史隨筆集,共分三輯:“中國好人·中國壞人”、“世事·人情”、“以天下為狗任”;在作者的態度是,其實所謂好人也不是那么好,所謂壞人也不是那么壞,中國歷來的以道德殺人、以忠壓倒孝、以忠壓倒仁,以及以所謂大節掩蓋小節的評價標準和認識視角是有問題的,“禮教自己是不殺人的,它只負責勸人甘願被殺”;作者尤其對歷史上無論是讀書的還是放羊的,都“愛以天下為狗任”的傳統抱有深刻的警惕,對海瑞一類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惡痛絕。
作者一向惜墨如金,文章輕易不出手,常以“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來要求自己,產出極低、質量極高。《中國好人》所收文章,都屬短小精悍,篇篇堪稱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

作者簡介

從前叫三七,現在叫刀爾登,本名邱小剛。其人酒風浩蕩,風骨脫俗,有如謫仙人。有人說他海內中文論壇才氣第一,有人說他是1977年後北大中文系出品的最優秀的三個學生之一,有人說他是當代大隱,有人說他是古代竹林七賢之劉伶。他的文字,宗魯迅惟妙惟肖,而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文曰史識與古典功底,武曰科學與理性精神。

媒體推薦

“刀爾登”是邱小剛的筆名,取自遼寧省一小鎮的地名。他還另有一筆名“三七”。三七是著名的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據說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筆名曾一度在網路上頗紅,之後驟然不見了蹤影。這多少能說明邱氏的個性——不按常規出牌。猶如他的文風:從容,收放有度,不鋪張,見好就收。且選題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誤以為是深刻。其實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曉(《半生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讓我想起《世說新語》中的劉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讓我看到世上確實有一種人,胸有丘壑,但清淨無為,安於市井。表面上柴米瑣屑終身,其實已經參透人生的奧秘,達到了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范蠡,就做一個邱小剛這樣的人。
——王憐花(“漢語江湖”書系出品人)
邱小剛有著超出常人的風格、風韻、風骨:聰慧、飽學、沖淡、落拓、頹唐。——風流則風流了,說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剛只出過一本薄薄的隨筆集,前兩年供職一張幾乎不入流的小報,如今連工作都免了,除開“三七”這個網名外,恐怕從小資到中資、老資,都沒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讀庫》的張立憲)
刀兄的學問淵博,識見敏銳,在刀兄面前,我們未免顯得愚蠢。記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奪了鄙省的魁元;唯這一經歷,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體面事”,人說必掩耳。蓋刀兄的性格,是羞與人爭的。這個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鳴里,自毀黃鐘,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懸鵠太高;往往剛一開頭,就拿心裡的尺子——我每告誡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呀,哥兒們”——量自己,而每量必氣餒。
——繆哲(學者、譯書人)

序言

讀者眼前的,是刀爾登君近十年來文字的一選集。其中有為遣無聊而寫的,有為逞狡獪而寫的,但多數的篇目,則是謀稻粱。刀兄懸的高,為了混飯吃,不得不卑其筆;對平日的所作,頗不自重。得虧喜歡他文采的幾個朋友的熱心,這些散出於報刊的短文,才結作一書冊的模樣,不復侷促於明星的花邊、富賈的野史與鴻儒的闊論間。
我與刀兄是相知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我們一起讀大學,一起行走於某省的“南書房”,一起編報紙;在被人威脅奪下“五斗米”時,又“掛冠”而去,一道“回家再讀書”了。刀兄的學問淵博,識見敏銳,這使他在不大的朋友圈、或口碑圈裡,成了受寵的人,與被懼怕的人;蓋在刀兄的面前,我們未免顯得愚蠢。他的天資,是舊友皆嘆為不及的。記得我那一年高考,刀兄奪了鄙省的魁元;唯這一經歷,成了他“平生最大的不體面事”,人說必掩耳。蓋刀兄的性格,是羞與人爭的;——而高考無非爭競而已。這個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鳴里,自毀黃鐘,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懸鵠太高;往往剛一開頭,就拿心裡的尺子——我每告誡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呀,哥兒們”——量自己,而每量必氣餒。故他的“有作”,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了。收入這集裡的文字,不過他棋酒的餘事,或混飯的勾當而已。

後記

傳統如貓。我今年養了一隻貓,是很好的小貓,又美麗又滑稽,從頭到尾,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咬人。她高興的時候咬人,生氣的時候咬人,既不高興也不生氣的時候還咬人,而且她沒有注射過疫苗(找不到肯給她打針的大夫),而且她曾是只野貓,有過可疑的戶外生活史。我幾次幫她改掉咬人的習慣,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扑作教刑之類,通俗地說,就是她咬我一口,我敲她腦門一記,如此競賽,看誰先挺不住。貓的力氣小,所以逃的總是她。一兩個小時之內,貓不咬人了,但也失去了活潑的脾氣,縮在一邊,像一隻狗,又像含淚的好公民。我只好前去安慰,把手獻出來,這時她架子已非常大,需要再三哄勸,才肯沒精打采地咬上幾口。如此試驗幾回,我放棄了,不再心存教化的念頭,愛咬就咬吧,好在她不是一隻狗。
習見以為,我們的傳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需要做的,是把不好的部分挑出來送給別人,好東西留下受用。二十世紀,這樣的事業大規模進行過幾次,不知現在的人們可否同意,傳統中的種種因素,根本就是分剖不開的,用個流行的比喻,就是一枚硬幣——不,乾脆是一張紙幣的兩面,你沒辦法削去一面,留下另一面,——或許你能做到,但至少在我的城市,這樣的錢花不出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粗鄙的時代,粗鄙到連我這個並不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的人,也開始懷舊了。話說回來,傳統之於我們那一代人,許多應當來自於身影言響的,在我們是作為知識,從書本上看來的。好處是經過意志的過濾,不敢執必固之意,不好的地方,是說起來畢竟隔膜。細節的流失,使想像也空浮,有所架構,也懸在半空,哪天落下來,還得砸傷個什麼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