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書綜錄補正》

中國古籍叢書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它發軔於五代,形成於宋末,成熟於前清。叢書之刻,既方便學子訪求圖書,又有利於古典文獻的保存和流布,為功甚巨。隨著叢書的大量出現,編輯叢書目錄者遂接踵而起;自嘉慶顧修以降,達二十餘家。他們廣蒐博採,費盡心血,為學術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但是由於受時代的局限,歷來的叢書目錄往往有其共同的缺陷:一是搜羅未全;二是將收錄同部類書的叢書和收錄跨部類書的叢書混合排列,眉目不清;三是僅在叢書名下列舉子目書名,檢索不便。五十年代末,由上海圖書館編輯、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國叢書綜錄》(以下簡稱《綜錄》),不唯收羅宏富,而且在編排和著錄上能集諸家之長,棄各家之短。它將叢書分為“彙編”、“類編”兩大部門,復又分別編制總目、子目和索引(包括書名索引和著者索引),訂為三冊。讀者既能查到某一叢書共收哪些子目,又可以查出某書系何人著作,收入何種叢書,以及收藏情況,無不得心應手。其規模之完備與夫檢索方便,遠遠超過其前代各家目錄。二十多年來,它已成為研究、整理和使用古籍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