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中有麻》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王風》。一位女子盼望情人來會,擔心有人把他留下。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丘中有麥,彼留子國。彼留子國,將其來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

注釋

1、留:古“劉”字。子嗟:《集傳》:“子嗟,男子之字也。” 2、將:請。施施:徐行貌。3、子國:《集傳》:“子國,亦男子字也。” 4、來食:《集傳》:“來食,就我而食也。”聞一多《詩經通義》:“古謂性的行為曰食。” 5、之子:《集傳》:“之子,並指前二人也。” 6、貽(移yí):贈。7、玖: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

譯文

山丘上面有大麻,誰把子嗟來留下?
誰把子嗟來留下,願他相會來我家。
小麥生長在山丘,誰人把那子國留?
誰人把那子國留,快來飲食情意投。
山丘上面長有李,誰人留下小伙子?
誰人留下小伙子,贈我佩玉黑寶石。

賞析

《詩經》中許多作品,解釋的岐義很多。特別是有些冬烘頭腦的老儒生,總不敢正視這些民歌反映的人民民眾最真實最純樸的思想感情,而強行把許多男女情歌貼上了社會政治的標籤,仿佛詩中男女愛情活動都是政治鬥爭似的。《毛詩序》闡述《丘中有麻》的主旨時說:“莊王不明,賢人放逐,國人思之,而作是詩。”把這首詩解釋為思賢之作。倒是理學家朱熹眼光比較敏銳,他在《詩集傳》中力排眾議,肯定《丘中有麻》是“女子盼望與所私者相會”的情詩。聞一多先生在《風詩類鈔》中從民俗學角度解釋“貽我佩玖”這句時,一語點睛,說:“合歡以後,男贈女以佩玉,反映了這一詩歌的原始性。”《丘中有麻》分明是一首情詩,我們還其本來面目,就能感受到二千多年前黃土高原上那對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
在《詩經》時代,男女之間的情愛關係,比較寬鬆自由。特別是農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會,相當普遍。這並不是後來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亂,而是青年男女擇偶的一種正常方式。這和我國有些少數民族,近幾十年來還保存著的對歌擇偶、賽馬擇偶一樣,帶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丘中有麻》正是這種原始擇偶婚配形式的反映。詩歌是以一個姑娘的口吻寫出來的,詩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與情郎激情幽會的地點:“丘中有麻”、“丘中有麥”、“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與肩齊的大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麥田壠間,那一棵棵綠蔭濃郁的李子樹下,都是姑娘與情郎情愛激發的地方。所以,當姑娘回味這種強烈的情愛行為時,總也忘不了那個神奇的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到,詩的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確指涉。而一章的“將其來施施”,二章的“將其來食”,更明確地寫出,姑娘與情郎的幽會不僅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們在大麻地里、小麥壠頭、李子樹下,演出過一次次激情的戲劇,付出了整個身心。他們的情愛是真實的,也是牢固的。他們並沒有追求一次性的瘋狂,而是讓純真的愛掀起一層又一層的熱浪,永久地持續。三章的最後,寫到“彼留之子,貽我佩玖”,用物質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質的關係(情愛)確定下來,以玉的堅貞純潔牢固,表示兩人的愛情的永恆。可以想像,接著下去,姑娘將與情郎共偕連理,成家育子,延續生命。一個新的家庭,將延續那一段熱烈純真的愛情。這就是姑娘在歌唱愛情時寄託的熱望。
這首詩情緒熱烈大膽,敢於把與情郎幽會的地點一一唱出,既顯示姑娘的純樸天真,又表達倆人的情深意綿。敢愛,敢於歌唱愛,這本身就是可敬的;而這一點,也正是後代理學先生們所不能正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