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心語:劉墉處世秘笈》

《世說心語:劉墉處世秘笈》

《世說心語:劉墉處世秘笈》中,“生活家”劉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揮灑談笑,卷舒風雲,在一派輕鬆幽默的話語中娓娓道出人生的智慧、處世哲學以及掌控瞬息萬變生活的體驗和經驗點點滴滴,儘是睿思。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
.

作者:劉墉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ISBN:9787544804875
出版時間:2008-09-01
版次:1
頁數:209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勵志與成功>成功學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21.00
京東價:¥12.80(61折)

編輯推薦

勵志大師劉墉30年後重返螢屏,加盟鳳凰衛視,精心打造強檔日播節目處世心得人生智慧心靈感悟世間百態……盡在《世說心語——劉墉處世秘笈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61折超低價搶購>>·《愛在左,管教在右:金韻蓉的親子書》

內容簡介

他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他也告訴你如何回答老闆的問題,如何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他還告訴你優雅與關車門用力大小的關聯,風度與在餐館說話音量的正負關係……這其中,有對生活中言談舉止、站立坐行的溫馨提示和引導,也有對文化的反思,對時代變遷的仔細推敲和考量。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乏小故事、小機智、小聰明。而當這些碎玉散珠經由劉墉這位“生活家”穿針引線輕鬆道出後,自成一部生活哲學。它們親切如話家常,警醒如醍醐灌頂。它們是處世秘笈,同時,也是一部字句中蘸滿關愛與溫情的劉埔體散文。面對這位“生活家”,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會茅塞頓開、恍然頓悟,對人生已多有閱歷的讀者也能在更廣闊的視界中洞見人性美醜,獲取共鳴哲思。 劉墉有很多頭銜——畫家、作家、演說家、慈善家……而他本人最喜歡最認可的稱謂卻是“生活家”。過去幾年間,劉墉先生用他在中國的版稅已經幫助了兩百多個大中學生就學,舉辦了幫助下崗工人子女的徵文比賽,並捐建了薇薇希望國小等三十七所學校。請認定劉墉先生的正版書,勿購買盜版品,使他在中國的公益活動能夠推廣得更多、更廣。

作者簡介

劉墉,畫家、作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餘種,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三十餘次。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現主持水雲齋。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目錄

前言格物致知第一章說錯話,滿頭包第二章惜話如金第三章閉嘴吸金第四章識破障眼法第五章把光芒讓給別人第六章不要喧賓奪主第七章實話實說:幫老闆擋電話第八章實話實說:誰要你多那句嘴第九章實話虛說第十章顛三倒四害死人第十一章說出驚艷第十二章給觀光客看什麼(一)第十三章給觀光客看什麼(二)第十四章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第十五章禮多人不怪第十六章禮多被人怪第十七章關車門與優雅第十八章“餵”出一個好印象第十九章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第二十章一餵天下白第二十一章通電禁忌第二十二章當心電話泄密第二十三章小心被套話第二十四章不妨換個方式說第二十五章留神你的“行為語言”第二十六章站著說還是坐著說第二十七章職業道德決定成敗第二十八章愛到舌尖留半句第二十九章圍師必闕第三十章好話好說第三十一章感動自己再出口第三十二章出奇制勝四高招第三十三章成事不說(一)第三十四章成事不說(二)第三十五章成事不說(三)

前言

真沒想到,我在離開電視圈30年後,又站到了螢光屏前面。謝謝鳳凰衛視,他們要我做節目,給我很大的自由,說我講什麼都成。不過沒這么簡單,他們又花好幾個月的時問做了個調查,在網上調查大家希望我講些什麼,我想就少數服從多數,尊重大家的意見吧!根據55000多人票選,在我的17本書當中,閱讀人數最多的是《我不是教你詐》,占了12.5%,其次是《超越自己》占10.4%。當問到對我哪種類型的作品比較感興趣時,31.2%的人選了“處世”,27%選擇“勵志”,23%選了“隋感”。我想在未來的節目裡,我就把這些項目的內容結合在一塊兒來談吧!一方面在特定的期間,集中談處世、勵志或感情,一方面不要太拘泥,可以隨時把內容延伸出去。

精彩書摘

第一章說錯話,滿頭包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談怎么說話之前,我先得談怎么不說。因為禍從口出,常常不說要比說好得多。舉個最近的例子吧!上個月中國台灣有位官員在被質詢的時候說錯了話,被K得滿頭包。事情是這樣的,台灣南部連日豪雨,造成水災,於是有人質詢“農委會”的官員該怎么幫助受損的農民,那位官員回答:“根據我們的統計,雲林、彰化、高雄,他們都沒有達到我們所謂的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的標準,比如說雲林要達到一億八千萬,事實上,三個地區加起來損失差不多二千多萬而已。”各位讀者一看,就知道他為什麼被K了,只怪他多講了那“而已”兩個字。如果他講“三個地區加起來損失差不多二千萬,沒達到救助標準”,怎么可能有問題呢?請各位千萬別怪這個官員笨,要知道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多說半句廢話”的毛病,而且往往因為那么半句廢話出問題。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天我跟朋友約好中午碰面,因為辦公室忙,出門晚了些,對方著急了,又不知道我的手機號碼,就撥電話到辦公室問。電話是我秘書接的,她挺聰明,說:“劉先生早出門了,應該在路上,馬上就到了。”你說,她不是答得很好嗎?偏偏她畫蛇添足,又加一句:“劉先生很忙的!”我那朋友一聽就火了,回一句:“他忙?我不忙嗎?”跟著就看我進門了,又把那火發到我頭上:“你秘書說你忙,好像你遲到有理似的,你要知道我也忙耶!”你說我那秘書笨不笨?我又倒霉不倒霉?事實上,我的秘書非常聰明,而在講話的時候愛畫蛇添足的人常常都很聰明.再舉個大家常碰到或常犯的毛病。 你是職員,老闆問你今天客戶一共叫了幾箱貨。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別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報告老闆,今天只叫了十箱耶!”你現在想,一定覺得這樣說沒什麼錯。但我要很鄭重地告訴你:如果你只是個小職員、小主管,你錯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闆娘,你最好不要說“今天‘只’叫了十箱”,而應該講“今天叫了十箱”。甚至我得叮囑你,就算你是大主管或老闆娘,你最好也說:“叫了十箱。”為什麼?因為你不是老闆,你應該先客觀地把實際數字告訴他,下面他要跳起來或大吼:“什麼?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沒有資格用你的主觀去影響他。沒錯!你不能影響他!在心理學上有個實驗——給許多人看一段車禍的影片,然後一個一個分開問他們那車禍的情況。當問的人用“請您回憶一下那意外的情況”,或“請您回憶一下那車禍的情況”,又或者“請您回憶一下那慘劇的情況”時,因為使用“意外”、“車禍”、“慘劇”三個詞的不同,會造成那些答話的人很不一樣的形容。連對小孩都一樣喲!我們都認為小孩最誠實了吧!但是據實驗,如果你讓一個陌生人在幼稚園教室里走一圈就出去,然後問小朋友對剛才那個好可愛的叔叔,或剛才那個怪叔叔的印象的時候,可能得到很不一樣的答案。為什麼?因為你給了他們導引。同樣的道理,當老闆問你情況,你要先冷靜地、客觀地答事情,不能先加入自己的好惡意見。平常客戶一叫貨就是一百箱,今天叫十箱,跳不跳起來,冒不冒火,或要不要哭,要不要開會檢討,是老闆的事,你要交給老闆去思考。或許你說你就是老闆,也有這樣的職員,你不覺得不好,反而覺得職員這么說,是跟公司一個鼻孔出氣,是榮辱與共。對不起!你錯了。要知道,當小職員說“某某討厭的客戶今天來過”或“某某分店今天才賣了三樣東西”的時候,他顯然是幫你這個老闆反應,甚至要指導你反應,好像說完就要看你露出厭惡的表情或火冒三丈。對一個有紀律的公司,對一個領導者,或對一個需要作出正確判斷的領導階層,做下屬的都應該先提供客觀的事實。同樣的道理,記者作新聞報導,也必須客觀。發生了兇殺案,在那嫌犯沒被判決有罪之前,你不能稱他為殺人兇手,只能說他是嫌犯,否則就可能是新聞審判。知道了這些,如果你是職員、小主管,下次你老闆問你情況,我建議你先冷靜地告訴他實情,千萬別添油加醋,甚至火還沒起,你就先加油。相對的,如果你是老闆,碰上這種愛添油加醋的職員,你也要糾正,說“今天叫貨叫的是多還是少,由我來判斷,請你們以後不要加這些形容詞”。現在讓我們回頭想想,如果台灣那位官員只是客觀地答“農業損失二千多萬”,而不是“二千多萬而已”,是不是好太多了?第二章惜話如金去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參加了一個醫學座談會,到場的都是名醫。其中有位醫生談到他的一個同事,有一天晚上背痛,跑回自己醫院急診,才到就不疼了,請當班的同事檢查一下,認為沒什麼大問題,就回家了,沒想到第二天正吃早餐呢,突然胸口劇痛,因為心血管剝離,送到醫院,已經回天乏術了。說到這兒,那位已經做大學副校長的醫生突然當著幾百位在場聽眾的面,哭了。他哭急診室的醫生第一次沒能細細檢查,更責怪那死去的醫生,明明自己是專家,為什麼還那么輕忽,甚至自己說自己應該只是扭傷、神經痛,使得給他檢查的醫師這么一聽,也就沒往嚴重的地方去想。我有不少醫界的朋友,所以對醫生挺了解。我發現醫生雖然會給病人診治,卻常常忽略自己。偏偏因為他們是專家,當他自己認為自己沒事的時候,別的醫生也容易放鬆戒備,心想你自己都不覺得怎么樣,誰比你更知道自己,應該就沒事吧!譬如我有個醫生朋友,有嚴重的糖尿病,有一陣子他打球的體力很差,我偷偷問他太太有沒有發現,他太太說不清楚病情,又說她丈夫是醫生,自己會照顧自己。還有一回,我問個醫生朋友,除了建議過了五十歲的病人做直腸鏡檢查(如果發現息肉,立刻割除化驗,就算是良性,三年之後也要再做直腸鏡檢查),自己有沒有也按時檢查?你猜我那醫生朋友怎么答?他說他六十歲了,從來沒做過,檢查出來怎么辦?你千萬別覺得不可思議,要知道人都有個毛病,就是怕身體檢查發現問題,有的人因此不查,連該做的定期驗血都不做。就算有了病徵,去看醫生,還可能有個潛在的心理,認為自己沒病,也可以說他不願面對自己的病,而且這心理可能包括醫生在內。說到這兒,進入了說話技巧的主題,也就是“少說廢話”。千萬別在應該聽別人說話或專心做事的時候,在旁邊囉囉唆唆。要知道,當你囉唆的時候,很可能影響別人的判斷,失去聽別人意見的機會,或造成對方的錯誤,結果損失的是自己。就繼續前面醫生的話題,談談看病吧!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明明去找醫生看病,卻從一開始就自己在扮演醫生嗎?讓我說個故事:老王剛旅行回來,從在美國時,就覺得胸口常疼,而且愈來愈嚴重,不得不去就醫。按說他只要告訴醫生他從什麼時候開始疼、哪裡不舒服、胸口怎么疼就成了,那老王卻可能一見醫生,先自己下判斷:“醫生!我最近左邊胸口老疼,不過是老毛病了。每次提重東西,尤其旅行提很重的行李之後,就會疼!我這次八成也是因為到美國旅行一路行李提上提下造成的。您給我開點止痛藥就成!”那醫生心想這是老毛病了,再聽一聽、敲一敲,搞不好,醫生一邊聽,那老王還一個勁兒地吹牛,說美國怎么好玩,迪士尼怎么精彩呢!結果明明應該做心電圖,甚至戴二十四小時監測儀,到頭來全沒做,只給老王開點止痛和肌肉鬆弛的藥,就讓老王回家了。老王當然也很高興,因為醫生證實了他只是因為提太重的東西,拉傷了肌肉,根本就是老毛病。豈知,老王才進家門,突然一捂胸口,倒地不起,心臟病發,死了!請問,是誰害了老王?是他自己啊!誰讓他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影響了醫生的判斷。我在上一章里,提到職員不應該以自己的主觀影響老闆,因為你不是老闆,老闆作正確的判斷,需要的是客觀的資料。今天則強調一點,就是有些東西你可以說,但不必先說。譬如你要裝修房子,找來設計師。既然他是專家,你應該先聽他怎么說,而不是自己先講:我覺得這個門可以改到那邊,這裡加個屏風,床頭上面像旅館一樣,加幾盞石英燈,地上用拋光的石英磚……請問,你這一說,設計師還能發揮他的創意嗎?你怎不想想,因為他是專家,能提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好點子,比你原先的構想好得多呢?如果再碰上個圖省事的設計師,你怎么說,他怎么辦,辦得不好,反正是你的意思,你也不好不接。到頭來,請問,是他做設計師,還是你做設計師?如果都由你做了,連材料都自己想好了,你又何必付那么多設計費?不必說的時候先說,是人們的通病,你可能知道當人數鈔票的時候,千萬別去打擾,卻可能在銀行職員給你填表格,或醫生給你開藥單的時候,一個勁兒地跟他說話,如果金額弄錯了、賬號寫錯了、藥開錯了,你要怪誰?所以無論看病、裝修、上銀行、找律師,都要懂得有些話得先憋著。不是不說,而是等該說的時候才說。第三章閉嘴吸金去年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說相聲比賽,到場的全是高手,其中有一對是海外來的,內容比較特殊,口音也不同,雖然講得非常好,可惜大概不太抓得住現場觀眾的口味,一路說來,沒怎么引起笑聲。不過平心而論,他們說得真不壞,我也就津津有味地欣賞。沒想到,突然間,其中逗哏的那位突然停住了,好像忘了詞,然後對大家說了聲抱歉,表示說不下去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