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荊蠻非我鄉》

《七哀詩·荊蠻非我鄉》是漢末三國著名詩人王粲所做的五言詩之一。

作品信息

【名稱】《七哀詩·荊蠻非我鄉
【年代】漢末三國
【作者】王粲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七哀詩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①?
方舟溯大江②,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③,岩阿增重陰④。
狐狸馳赴穴⑤,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⑥。
絲桐感人情⑦,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⑧,憂思壯難任⑨。

作品注釋

滯淫:停留、淹留。其《登樓賦》有云:“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與此開頭二句意同。 
②方舟:二舟相併,這裡即指泛舟、行舟。溯(sù訴):逆流而上。 
③餘映:餘輝。 
④岩阿:山之曲處。重陰:深暗的樣子。《文選》六臣注張銑解釋這兩句說:“謂日將沒,山脊之上猶映餘光,而岩阿本陰,今復日暮,是增為重陰。” 
⑤赴穴:歸老巢。暗用“狐死首丘”之義,反比飄泊在外的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屈原《哀郢》:“鳥飛還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裡是化用其句。 
⑥攝衣:整衣。 
⑦絲桐:指琴,因為琴是由桐木與絲弦構成的。 
⑧羈旅:寄居異地為客。無終極:無盡頭,無歸期。 
⑨壯:盛,甚。難任:難以忍受。《登樓賦》有“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與此最末二句意同。意思是說,漂泊在外的日子沒有盡頭,沉重的憂傷令人難以忍受。

作品鑑賞

這是《七哀詩》的第二首。詩人抒寫自己久客荊州思鄉懷歸的感情。內容和詩人著名的《登樓賦》相似,大約同是公元208年在荊州時的作品。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意思是:荊州不是我的故鄉,我為什麼老留在這裡呢?詩歌一開始,就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與《登樓賦》中所說的“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相同。王粲思鄉,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劉表的重視。劉表才能庸劣,不能識別和重用人才,王粲有才能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機會,思想上感到十分苦悶。懷才不遇使他更加思念故鄉,而思鄉之情卻充滿了懷才不遇的憂愁。
“方舟泝(即“溯”字)大江,日暮愁我心。”方舟,把兩隻船並起來叫“方舟”。傍晚,詩人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江上日暮,煙靄蒼茫,水波浩渺,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思鄉之愁,何況王粲久患懷鄉之痼疾。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此種詩境頗為相似。
“山岡有餘映”八句,寫眼前景色。詩人放眼看去,只見太陽將要落山,山岡上猶有餘光,群山的曲隩之處,本來背陰,此時現在又增加了一層日暮的陰影。狐狸奔赴自己的洞穴,飛鳥盤鏇在棲息的舊林上。流逝的水波激起清脆的響聲,猴猿靠近江岸發出陣陣悲吟。疾風吹拂著詩人的裳袖,夜間的露水沾濕了詩人的衣襟。“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化用《楚辭·哀郢》中“鳥飛還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二句的意思,比喻飄泊在外的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是顯而易見的。至於詩中所描寫的“山岡”“岩阿”“流波”“猴猿”“迅風”“白露”,似乎只是眼前即景,雖然描寫生動,但別無其他含義。陳祚明說:“‘山岡’數句,極寫非我鄉。”(《采菽堂古詩選》卷七)這是提醒讀者:詩人所極力鋪寫的自然景色,原來是他鄉之景。面對他鄉之景,觸景生情,對一個羈旅在外的人來說,自然會憶及故鄉,容易勾起鄉愁。因此,這種寫景實際上仍是抒發鄉愁。元人劉履認為這首詩用的是“賦而比”的手法,他說:“其言‘日暮餘映’以喻漢祚之微延。‘岩阿增陰’以比僭亂之益盛。當此之時,或奔趨以附勢,或戀闕而徘徊,亦猶狐狸各馳赴穴,而飛鳥尚翔故林也。又況波響猿吟,風淒露冷,其氣象蕭索如此,因念久客羈棲,何有終極,則憂思至此,愈不可禁矣。”(《選詩補註》卷二)清人何焯也說:“‘山岡有餘映’,餘映之在山,比天子之微弱,流離播遷,光曜不能及遠也。”(《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這是以自然景色比附當時的政治形勢,似乎有些牽強附會,但亦可備一說。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詩人夜不能寐,起而彈琴,借琴聲排泄心中的愁悶。這裡,讀者很容易想起阮籍。阮籍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第一首開頭就寫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同樣是夜不能寐,起而彈琴,借琴聲排泄心中的愁悶,而他們表達的感情是不同的。阮籍借琴聲抒發他政治上的苦悶造成的“憂思獨傷心”的感情,而王粲則借琴聲表達他的鄉愁,當然這種鄉愁中含蘊著懷才不遇的感情。古人喜愛以琴聲表心聲,這是因為琴可以“抒心志之郁滯”(傅毅《琴賦》),可以“發泄幽情”(嵇康《琴賦》)。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意思是:客居他鄉的日子,沒有盡頭。何日方能返回故鄉呢?懷鄉的憂愁實在令人難以承受。《登樓賦》云:“情眷眷而懷歸兮,熟憂思之可任!”與此意思相同。從表面看來,這裡所寫的只是難以忍受的鄉愁。其實不然。吳淇說:“凡古人作詩,詩中景事雖多,只主一意。此首章全注‘復棄中國去’一句,二章全注‘羈旅無終極’一句,總哀己之不辰也。”(《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哀己之不辰”,可謂一語破的。
方伯海說:“按前篇是來荊州,見人骨肉相棄而哀。此篇是去荊州,因日暮景物蕭條而哀,皆是亂離景象。”(於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五引)道出王粲兩首《七哀詩》的不同內容和共同特點。
建安詩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劉勰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文心雕龍·時序》)這裡指出建安詩歌的特色是“梗概而多氣”,即慷慨激昂,富於氣勢。他又說,曹植、王粲等人“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龍·明詩》),意思是說他們慷慨激昂地盡情抒發意氣,灑脫不拘地施展才能。劉勰所說的“梗概”或“慷慨”,包含對動亂社會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和自己希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是建安詩歌的共同特色。王粲的《七哀》詩正是表現了這種特色。由於王粲詩歌的高度成就,他被劉勰評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對此,王粲是當之無愧的。

作者簡介

王粲 (177~217)漢魏間文學家。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先依劉表,未被重用。後為曹操幕僚,備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賜爵關內侯,在興革制度、謀劃軍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曹操征吳,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聞名天下,在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與曹植並稱為“曹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他為“七子之冠冕”,著有詩、賦、論等60篇。多篇作品收入《文選》。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成《王侍中文集》流傳後世。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