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是北島、李陀編著的歷史類作品,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2009年7月出版。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裡究竟發生了些甚麽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裡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里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七十年代七十年代

聽敵台的阿城、“偷書”的朱正琳,畫《西藏記憶》的陳丹青、創辦《今天》的北島,“太陽總隊”的張郎郎、地下讀書沙龍的徐浩淵,工人蔡翔、農民高默波和閻連科……
本書講述了三十個歷史夾縫中的青春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長大,雖然年齡上有些差異,但正是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逐漸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為人所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七十年代》通過一次集體性的大型歷史回顧,演繹他們的成長經驗,呈現當時的歷史環境,從而藉此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

作者簡介

作者:北島作者:北島
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現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並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餘種文字出版。
李陀李陀
李陀,1980年調到北京市作家協會做駐會作家。1982年前後停止小說寫作並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1986年至1989年任《北京文學》副主編。1989年赴美做訪問學者。1988年至1991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

目錄節選

李陀 序言
徐冰 愚昧作為一種養料
北島 斷章
徐浩淵 詩樣年華
陳丹青 幸虧年輕——回想七十年代
朱偉 下鄉第一年
高默波 起程——一個農村孩子關於七十年代的記憶
張郎郎 寧靜的地平線
阿城 聽敵台
王安憶 魏莊
朱正琳 讓思想衝破牢籠——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論
鮑昆 黎明前的躍動——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堅 我在“四五事件”前後
李零 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翟永明 青春無奈
柏樺 始於1979——比冰和鐵更刺人心腸的歡樂
李大興 明暗交錯的時光
韓少功 漫長的假期

文章節選

七十年代七十年代

這個對視的瞬間,可以說是那時兩類學畫青年——有機會獲得正統訓練的與在野畫家之間的默許。我既得意於自己成為美院的學生,在崇高的畫室里研習歐洲經典石膏,又羨慕那些《青春之歌》式的青年領袖。但我也相信,他們一定也會在革命之餘,找來石膏畫一畫,也曾試著獲得學院的機會。應該說這兩條路線(覺悟和愚昧)在當時都具有積極的內容。(徐冰愚昧作為一種養料 )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對我來說,度日如年。有一天我在山上一邊幹活兒一邊想,小時候讀歷史,讀來讀去都是大事記,大事中人,一生中因為某件大事,被記了下來。可是想想某人的一生,好像也就那么一件大事,那么,沒有大事的一天天,怎么過的呢?也是如此度日如年嗎?(阿城:聽敵台)

書評

當然是一本好書。雖然時間僅僅是過去了三十多年,還不到“彈指一揮間”的長度,不過如今已是“別來世事一番新”了,陳丹青、北島、阿城們筆下那個時代,離我們是那么遙遠。雖然如今“繁榮中的匱乏”與七十年代未必沒有相通的意蘊,但那一代青年的理想主義,今天讀起來已經是恍如隔世。或許,這樣一本厚重的集體記憶,能給今日的青年們帶來不一樣的啟迪和力量——佚名評論《七十年代》
回憶是不準確的,但率先動筆寫下回憶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你有權刻骨銘心。而心靈,只有在真理穩固的基礎上才會走向安逸。

小說分類導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