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的成長》

《一個男人的成長》

《一個男人的成長》是超級暢銷書《一個女人的成長》男人篇,作者參照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加上她的學習,觀察,體會和了解;以輕鬆自在女人的身份寫來,提供一種獨特的女性視角,希望能喚出輕鬆自在的現代男人,讓男人和女人在這個世界裡和諧相處,攜手前行。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2008年最暢銷女性心靈讀物:《一個女人的成長》男人篇。華人心靈暢銷作家薇薇夫人帶你深入品讀“男人”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參照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加上她的學習、觀察、體會和了解,以輕鬆自在女人的身份來寫男人的成長,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女性視角,希望能喚出輕鬆自在的現代男人,讓男人和女人在這個世界裡和諧相處,攜手前行。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58折搶購>>·獨唱團(韓寒主編,絕版熱賣)>>

內容簡介

寫了幾十年專欄,儘管接觸到女性議題比較多,但薇薇夫人也觀察到:當代社會裡,男性在備受重視與栽培的背後,責任和壓力同時也是妨礙成長的框架,很多男性一輩子活在環境的束縛之中,缺乏獨立思考的智慧,也無法發揮自我能力,這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薇薇夫人認為男人的成長問題一點也不比“女人的成長”簡單。作者謙稱,自己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只是個認真的生活者:認真學習,認真觀察,認真體會,從接觸過的、看到過的男性中去了解男性。

作者簡介

薇薇夫人,本名樂茞軍,曾任《聯合報》專欄作家、華視“今天”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世界日報》家庭版主編、《國語日報》文化中心主任、副社長、社長。為《聯合報》專欄執筆二十六年,對情感、家庭問題見解獨到,使她成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作家之一;長期投身兒童教育工作,所主編的多種兒童及青少年讀物,開拓了兒童文學的新氣象。
薇薇夫人文筆雋永,經常以平穩而中庸的筆法表達對女性問題的看法,而不刻意強調某些觀念。著有《一個女人的成長《一個女人的成熟》《情感與人生》《情感的對話》《一個男人的成長》《從中年出發》《有情世界》《美麗新世界:樂在退休》等書。其中《一個女人的成長》首次出版後,曾連續6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上,僅在台灣一地重印次數就達60次以上,是華人世界影響深遠的女性心靈成長經典讀物之一。

媒體評論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男人?
——鮑勃?迪倫美國著名搖滾詩人
人的問題很大成分上是兩性問題。上一代的男人和女人製造下一代的男人和女人,問題的延伸或消除是兩性共同的事,不能孤立也不能絕對的劃清界限。不成熟的男人或女人製造問題,成熟的則可以化解問題。若要兩性和諧相處,男人和女人都需要有成熟的心理。
——薇薇夫人本書作者

目錄

寫在前面
第一篇 龍的傳人
天之驕子
1 吾兒!吾兒!
2 名字與性別情結
3 玩具世界無男女
4 男兒性格與溺愛
教育
1 長不大的嬌兒
2 學習照顧別人
3 闖禍搗亂我最行
4 幼稚園:群我第一課
背起小書包
1 團體生活的第一步
2 崇拜父親
3 愛戀母親
4 害羞不是娘兒們的專利
5 要電動也要運動
6 性教育要及早
第二篇 轉大人
暴風雨期
1 成人雛形世界
2 朋友第一
3 異性和性
4 動手又動腦
5 胡樁子與青春
6 愛面子
成人先修班
1 異性純友誼
2 策劃未來有優勢
3 戀愛天大事
4 猜不透女兒心
男孩變男人
1 由你玩四年?
2 成熟的轉變
3 傷情難免
4 相愛容易分手難
5 沉著與堅定
第三篇 立業·成家
事業·志業
1 商業英雄
2 傳統與志趣
3 職場:全新的人際關係
4 女上司·女同事
5 工作狂
6 行行都有狀元郎
情字這條路
1 黃金單身漢
2 婚姻生活
3 同居
4 哥兒們
5 紅粉知己
6 同性戀
第四篇 人夫·人父·人子
妻與夫
1 乖丈夫
2 沉默的丈夫
3 外遇的丈夫
4 暴力的丈夫
5 大男人丈夫
6 夫妻是最好的朋友
下一代與上一代
1 不一樣的父親
2 父與子
3 父與女
4 單親
5 父親與成年兒子
6 雙親的奉養
第五篇 黃金歲月
頂峰之後
1 哀樂中年
2 轉業·創業
3 空巢期
4 更年期症候群
5 陰陽反轉
從心所欲
1 越老越可愛
2 不甩小病痛
3 老來伴
4 舊友·新朋
5 人生退休才開始
結語
·查看全部>>

前言

寫在前面 薇薇夫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世上的男女越看是越有趣,因為這兩性為人類居住的地球製造了無數的情境,使得這顆小小的星球熱鬧非凡。但是當焦點只對準男性時,也讓我有深沉的嘆息,因為地球上的戰爭自古以來大都是男性引發的,把焦點放大,我們看見男性在地球上一般是霸氣的:大政治家、大藝術家、大企業家、大思想家,甚至大惡棍都是男性,所以很早以前我就有興趣探討他們。
在《聯合報》寫了幾十年專欄,儘管接觸到女性議題比較多,但男性的也不少,而很多女性問題實際上和男性有密切的關係。也難怪,因為世上沒有第三性了,同性戀也好,變性人也罷,仍然不脫男女兩性。
其實,很多時候我是羨慕男性的。羨慕他們獨自行動時比較沒有安全顧慮,社會對他們的行為規範比較松,他們一般而言體力比較強。我常回味自己爬牆上樹、捏泥巴、打架和男孩一起玩的童年生活,感謝父親給我的不羈、開朗的人生經驗。當然另一方面,成長以後,尤其是寫了多年專欄以後,我深知男性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常常是超過女人的。
責任和壓力於是就造成了男性成長的框架,有些男性一輩子在這框架之下活著,缺乏獨立思考的智慧,也沒有發揮自我的能力;而有些男性雖然也有責任和壓力,卻不是限制的框架,反而是成長和成熟的助力。和女性一樣,唯有成熟的心理和性格才能活得好(藝術家除外),周圍的人也才能活得好。
成熟當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是經由身心成長逐步“修煉”而來的。男人的成長和女人的成長不同,除了生理構造有別以外,從出生時父母對他的期待就不同,以後他身處的環境、人際關係往往也不同,但成熟卻是男女成長後最需要的結果。
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我是個認真的生活者:認真學習、認真觀察、認真體會,從接觸過的男性、看到的男性中去了解男性。《一個男人的成長》這本書中,有些是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加上我的學習、觀察、體會和了解,相信對需要的人會有幫助。
在大多數人衣食無缺的今天,身體的成長應無大阻礙,但要活得心理比較沒問題卻不容易,只要看看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因心理障礙而引發的現象就知道了。在書中我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例子,都是真實的人生。成功有原因,失敗也其來有自,觀察別人、檢查自己,在成長中修煉,才能讓自己不斷的成熟。
曾聽一位財經專家說:“有人很會賺錢但不會生活,所以他們的快樂都是表象的。”這就是不成熟的人。在很多男人拚命追求要成為富豪、女人拚命要嫁給富豪的現代社會裡,只有成熟的人會獨立思考,知道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活得真正好。
身體的成長會停止,心理的成長卻永不止步。
謝謝我的老東家遠流,讓這本書和《一個女人的成長》成雙成對,象徵了男女兩性的和諧相處。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吾兒!吾兒!
從胚胎開始,就如女性已受歧視一樣,男性已備受寵愛與期待。人們用種種方法來猜測母親腹中胎兒的性別,從古老的迷信到現代科技,測出是女,認命吧(也曾發生駭人聽聞的墮掉);測出是男,歡之喜之。就連女權運動推行多年的西方,仍有某些夫婦期待頭胎是兒子。而在電影裡看見某酋長或國王高舉初生男嬰向天歡呼:“Myson!”充滿得意與驕傲,真是豪氣沖天。同樣是一個生命的來臨,弄璋或弄瓦帶給某些父母截然不同的情緒,人類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然而“男女生而不同”似乎在這個地球上仍處處可見。
在台灣,我們對傳宗接代的看法是在兩極上,有的夫婦是結婚不要生孩子,有些夫婦求神拜佛,求秘方求科技盼望一舉得男。縱然是知識分子家庭,“母以子貴”並不落伍。第一胎生個兒子就“放心”了,以後管他生不生,或生什麼都沒關係。有些母親在提到“我兒子”時,語氣都高昂些。至於“非生一個兒子不可”而生了七八個女兒的家庭雖然已經不見,但某些家庭的老大如是女兒,則老二或老三多少是在“盼望得男卻無奈得女”的情況下出生的。“重男”的現象值得“國民健康局”考慮修訂優生保健法,限制進行胎兒的性別篩檢,來平衡新生嬰兒的性別。
這樣“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強勢性別角色,未出生就已經是先聲奪人了。不過這強勢在人類進化之初並沒形成,是生活方式及需要一點一滴歷經千千萬萬年累積而成的。如果初民不靠體力獵食,如果女性不懷孕生孩子,如果組成家庭以後女性不全挑家務擔子,男性就不一定能成為一個部落、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強勢性別,因為人類曾有過母系社會。
也正由於性別角色是生活方式及需要累積而成的,所以附加的是男性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壓力和期待。一位受過高等教育,自己又是女主管的母親曾說:“幸好我沒有兒子,要不我會更累更緊張地做媽媽,因為我一定對兒子的期盼更高,要求更嚴。不管怎么說,男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努力拚斗,而女人則可進可退,我當然會從小要兒子出人頭地。”
如果做個調查,相信會有很多父母和這位母親有同樣的觀念吧!至少在目前的人類社會中,這還是個事實。於是這個生下來給他玩玉的小子,就比生下來玩瓦的丫頭,無辜地背負了大量的壓力和期待。某些女權主義者若一味地責怪“男權”和“父權”都是男人搞出來的,倒也不十分公平呢!
《女權主義》(台北遠流出版)這本書里有一段描寫很有趣:曾有幾位早期探險家觀察狩獵部落,發現北美印第安人有個部落女人權力之大,足以令人感到驚訝,甚至覺得不快。女人有權割讓民族的土地、撮合婚事或聯姻、締結盟約、隨心所欲地任命酋長和司庫、或撤銷他們的職務。至於丈夫,他們的地位相當於父權社會裡的女人……從出生到死亡,沒有一刻不受制於某一個女人……由於帳篷及帳篷里的東西全都屬於女人所有,因此如果她與丈夫不和,可以把丈夫趕出帳篷外。
從這一點看出“男女生而不同”,實在是人為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生理構造另當別論)。男性被塑造成強勢,背負壓力也是人為的。母權社會裡的男人和父權社會裡的女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都是人類偏差觀念下的產生。如果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盼望兩性經由了解和互助,使得雙方都能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中成長。因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性別本質上是絕對平等的。
所以孕育了一個男性胚胎的父母,請不要把人為的刻板角色框框套在他身上吧!
名字與性別情結
女人有個“像男人”的名字似乎越來越多了,女人大多甘之如飴,而且多少還會對那為她取名的長輩或相關人有男女平等觀念而高興。但男人有個女,性化的名字,就可能從此一生困擾和尷尬不斷,除非他以後心智成熟到不但坦然接受,還能用幽默的態度來處理。
有位教授某次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主席提名邀請他發言時說:“現在請某某某女士……”待一看站出來的是位男士時連忙道歉:“對不起,我看名字時以為是位女士。”他從容地說:“不必道歉,做女人沒什麼不好呀!”如果錯把女士說成是先生時,想必大多數人是不會且認為不必道歉的,可見知識分子也不能全然用“一致”的態度看待男女兩性。
父母要求兒子的名字除了筆畫吉利以外,多少也把對兒子的期望涵蓋在內,俊啦,勇啦,豪啦,偉呀,或是可以興天下,或是可以震寰宇,要不然也宏大博遠,再不然多金多財,總之是志向遠大的男兒。有位父親在替兒女命名時說:“男兒志在四方,女兒的名字只要能表現出潔淨婉約就行了。”可見很多父母對兒女的愛雖是一樣濃重的,但對兒女的期望就是不同,從取名字可見一斑。
當然從名字就能分辨出性別也是一種方便,連西方也一樣,約翰是男,瑪麗是女,清清楚楚。但中國字一經組合成詞,就有特別明顯的意義,即使是單字也一樣;比如秀、芳、美等等似乎就是屬於陰性的,甚至一個字只要加上草字頭就是女性的,男孩如有個花花草草的名字,從小就會被同伴取笑、戲謔。
名字和性別的情結對男孩的困擾實在還是源自傳統的“男尊女卑”,“女中丈夫”也許少有男人敢愛,但其中沒有鄙視的成分,而“娘娘腔”就很慘了。男孩之所以有個女性化的名字,我聽說過是由於那名字筆畫大吉大利,更奇怪的一種說法是男孩取女孩名字比較容易養大。就像以前越嬌貴的男孩越要取個低賤的小狗子什麼的,或拜個討飯婆做乾媽,才能長命百歲。
每個人出生後第一個名字,當然是長輩或父母決定的。自己不喜歡日後可以改掉,也有女性覺得名字太陰柔而改成較陽剛氣的。女性的名字沒有性別的困擾,只有自己喜不喜歡,“名字像男生”沒有人會取笑。但是要讓有女性化名字的男性不尷尬困擾,我覺得不在於“絕對不替男孩取像女孩的名字”,而在於大家應都像那位教授說的“不必道歉,做女人沒什麼不好”。
要寄檔案信件給不認識的人時,用個“君”字既尊重又不必分辨性別,男女通用。開會時與會人有頭銜可以稱呼,也不會有困擾。不過曾聽一位女教授說,在學校里常常男性被稱為教授或先生,女教授卻被稱為女士或小姐,仿佛女教授不配被稱為教授似的,讓她不平也不解。
一旦大家有了“做女人沒什麼不好”的共識以後,相對的也會減輕對男性的要求和壓力。父母可以不必在替兒子取名字時,就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寄望放在名字里。因為強人、英雄都已隨時代的改變而逝去,絕大多數的男性未來都是要和女性共同努力,創造自己的家也好,為身處的社會國家貢獻也好,都不單純是男性的責任。我覺得應該是“兩性平等時代來臨”,實在不喜歡強調“女性時代來臨”,在真正兩性平等互助互敬互愛的時代里,名字不過是小事一樁。
玩具世界無男女
玩具是人類幼年時模仿及學習生活的工具。既然人們把男女劃分開來,於是玩具也就有了不同的性別。父母很自然的給女兒買洋娃娃、小鍋小灶,給兒子買刀槍汽車。在這種涇渭分明的模仿及學習之下,他們似乎就一定要成為“男是男,女是女”了。
但是成長以後的社會卻與他們的玩具世界不盡相同,由於很多職業不靠體力,男女兩性工作的界線已經越來越交融模糊了。女性有扛槍弄劍、駕駛或修理汽車的,有些航空公司已有了女性機長,以色列和美國女兵不讓鬚眉;而國際知名的服裝設計大師男多於女,大餐館的大廚幾乎都是男性。
那為什麼我們還一定要男孩玩“男玩具”、女孩玩“女玩具”呢?國外已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觀察發現,讓男孩子玩洋娃娃,他們長大後會成為更懂得愛、更懂得照顧孩子的好父親。事實上,一些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玩具,像娃娃、扮家家酒的道具等,可以讓孩子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互助合作。有的父母擔心兒子玩這些“女玩具”會變成娘娘腔,甚至同性戀,其實同性戀的形成到今天專家的研究雖然尚未有定論,但絕不是男孩玩娃娃就成了同性戀那么單純。
而柔軟的布偶也是很多小男孩的最愛,人類需要愛與被愛,從小需要肌膚相親,擁抱撫摸的感情,這是不分男女的。就像那些可以啟發智力的玩具一樣是不分男女的。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