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

《“核”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

《“核”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作者吳錦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核”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核”來不怕:正確應對核輻射

顧乃谷,研究員,1965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長期從事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研究工作,曾任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核事故醫學應急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核事故應急處置專家組成員,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分學會常務委員,上海市核學會副理事長,並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吳錦海,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二系放射化學專業,長期從事放射醫學和劑量防護研究工作,尤其在放射性核素的內污染分析、放射性內照射劑量快速估算與評價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多年來承擔衛生部、上海市科委的多項科研基金課題,並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負責制定了多項國家職業衛生標準。被聘為上海市防核生化恐怖攻擊專家組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放射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分學會委員。

目錄

主編簡介1
前言1
一、什麼是核能2
二、什麼是核電站4
三、什麼是核反應堆6
四、什麼是核泄漏事故8
五、什麼是氫氣爆炸9
六、氫氣爆炸與核爆炸的區別10
七、核泄漏擴散的途徑11
八、核泄漏事故的特點13
1、不確定性大13
2、社會恐慌性強13
3、處置工作長期、任務艱巨13
4、核泄漏與核爆炸的區別14
九、核事件的分級16
十、核事故中常見放射性核素的危害19
1、放射性碘19
2、放射性銫19
十一、人體受核輻射的主要途徑21
十二、射線照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23
十三、核泄漏事故時為什麼要進行環境監測25
1、早期應急監測25
2、中後期應急監測25
3、後期監測25
十四、常用輻射量和單位的意義27
1、放射性活度27
2、吸收劑量27
3、當量劑量27
4、有效劑量27
十五、核事故時的公眾防護措施29
核輻射時針對外照射可採用的主要防護措施29
1、減小在事故發生地的停留時間29
2、遠離事故發生地29
3、藉助防護掩體29
核輻射時針對內照射可採用的主要防護措施30
1、迅速進入建築物內30
2、儘可能減少吸入放射性物質30
3、控制攝入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31
4、體表防護31
5、服用穩定性碘31
十六、對防輻射有幫助的食物33
穀類、脂類及蛋白質33
富含維生素的食品33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33
十七、走出防輻射誤區35
1、服用碘片越多越好?35
2、提前服碘能預防輻射?35
3、碘鹽能夠代替碘片?35
4、乘飛機穿越輻射污染區域會遭遇輻射?35
5、輻射會傳染?35
6、孕婦用防輻射服防核輻射?36
十八、慘痛的歷史教訓——歷史上的核泄漏事故37
蘇聯車諾比核泄漏事件回顧37
美國三里島核泄露事件的回顧3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