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儉”李用清課士語錄》

《“天下儉”李用清課士語錄》

閻中堂說聖人在東海。我們如何能到達東海?只要是朝東一直走便有可能到東海。《中庸》講,不能完全做得到,先求近的做。《論語》能夠由切近處打比方,可以說是好辦法。都是這個道理。孟子說的是身邊小事,指的是遠大的目標,能夠守簡約的規則,但做起來卻很多。孔子告誡仲弓、子貢的“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也是這類話。知道這些就能修養自身。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晚清名臣一代廉吏
山西昔陽走出的清官
他因清廉儉樸、克己奉公,被稱為“天下儉”
他再次出任封疆大吏,政聲斐然,卻兩度遭貶
花甲之年辭官購田,執掌晉陽書院十年
他的弟子將其治學格言、批語整理成洋洋七萬言的修身養德箴言——《課士語錄》
書中收錄著名的《大荒記》,直陳光緒三年饑荒慘狀,讀來令人潸然落淚
在各方人士努力下,《“天下儉”李用清課士語錄》終於出版了。能為宣傳家鄉走出這樣一位清官做點事情,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囿於學識和水平,對課士語錄和菊圃文稿的挖掘、整理和翻譯工作,肯定存在諸多不妥、不確、不全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期待《“天下儉”李用清課士語錄》的出版,能夠為李用清學術思想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編者

內容簡介

李用清,字澄齋,號菊圃,山西平定州人,生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初三日。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七年(1868年)授翰林院編修,十年(1871年)補國史館纂修,鏇署總纂。光緒三年(1877年),山陝大旱,奉調山西襄辦賑荒,寫成著名的《大荒記》,具述饑荒慘狀。光緒五年(1879年),廣西邊防吃緊,廣西巡撫(不久升任兩廣總督)張樹聲奏請李用清襄辦,事畢,又委其署理廣東海防。因功績卓著,受到朝廷器重。光緒七年(1881年)授惠州知府。在任期間,地方大治。光緒八年(1882年),升貴西兵備道,九年(1883年)遷貴州布政使,十年(1884年)署理貴州巡撫。官黔時,政聲斐然。但因禁菸和肅貪,觸犯當地豪紳利益,遭劾。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奉旨署理陝西布政使,三年使陝西財力增長一倍。終因克己奉公,遭致嫉恨,再度貶職。遂引疾辭官歸田,在太原晉陽書院講學十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初二日,卒於書院。《清史稿》有傳。

作者簡介

仁貴,1955年10月生,山西省昔陽縣人,中共黨員。原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多年跟隨薄一波、柴澤民等老前輩,對黃河流域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曾主持黃河大型系列主題活動的工作。現任世界藝術家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任永福,1944年3月生,山西省昔陽縣人,中共黨員。副研究員,中國檔案學會會員。原昔陽縣檔案局局長、館長,昔陽縣第二至第五屆政協委員。本人酷愛書法,作品多次獲獎,被授予“世界華人功勳藝術家”稱號。
李保貴,1957年生,山西省昔陽縣人,中共黨員。新聞高級職稱,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山西大眾書畫社理事、山西省散文協會副秘書長。先後任人民代表報社辦公室主任、北京辦主任、總編助理、社委會成員、主任編輯;山西科技報《企業家周刊》主編、《中國社會調查》雜誌社執行主編、某大學客座教授等。

媒體評論

要知宰相賢否,但看天下安危。安朝廷在安百姓,安百姓在使之不飢不寒
——李用清
他如果生在康熙年間,必獲大用;且亦必如湯斌、于成龍之成為理學名臣,而在末世,不能不移疾以去。
——台灣作家高陽

目錄

李菊圃生平志事
李菊圃學術思想
撐柱中流
李用清研究的社會意義
李用清為何兩度遭貶
李用清與晉陽書院
課士語錄
第一章修身
第一節修身為本
第二節身心修養
第三節明倫最要
第四節進德修業
第五節反身求心
第二章教學
第六節為師之道
第七節教人之方
第三章為學
第八節為學要領
第九節止學為己
第十節修身立本
第十一節忠信博約
第四章讀書
第十二節存養省察
第十三節戒懼自警
第十四節書我合
第十五節痛癢相關
第十六節讀書之法
第五章為政
第十七節為政要領
第十八節治人頭緒
第十九節做官二要
第二十節教養以治
第二十一節求才於德
第六章體驗
第二十二節身體力行
第二十三節切己反求
第七章作文
第二十四節作文之道
……

精彩書摘

能夠修養自身,並以此來持家,家就可以整治好。用來治國,國家就可以治理好。用來安撫天下,那么天下也可以太平了。所以,學問就在身邊而不在遙遠,事情就在簡易而不在艱難。《弟子規》所說的:“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去做;如果自己也不願意做的,就應馬上停止”,便是這個道理。不要以為這些話淺近。今日為諸生言修己治人急務,莫如五倫。然又須知食喪祭之重。看孟子論王道,有興養立教次第便見。諸生宜細領之。
【譯文】
今天對同學們講自身修養與教誨他人最要緊的事,莫過於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種人倫道德,但還須知道飲食、喪葬、祭祀的重要。看孟子關於王道的論述,有興國、修養、生存、教育等順序便可明白,同學們應當細細領會。
吾斯之未能信,大端只在五倫。但看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便知聖人也是如此用功,所以得為聖人。吾人所以不能如聖人者,非不能責人也,但不知反身耳。聖人只是個反身。
【譯文】
我們這些人不夠誠實,大概只是在五倫修養不夠。僅看君子之道的四項,孔丘尚不能做到完好,便可知道聖人也在這方面下工夫,所以才能夠成為聖人。我們所以不能像聖人的原因,不是不能要求別人,只不過不懂得反過來要求自己罷了。聖人只不過是能夠反過來要求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