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家戶”名字的由來

民國年間,納家戶又興盛起來,仍稱納家戶。

納家戶,原名納家閘,因村東有漢延渠大水閘而得名,又稱納閘橋。明嘉靖初年,納家戶開始興旺。明嘉靖三年(1524年)建納家戶清真寺。原名清真大寺,後人因其寺坐落於納家戶而稱之為納家戶清真寺。明代末期,納家戶已形成規模,築有城池,四周有護城河、角樓等,城東有馬四寨,城西有王瞳莊,莊內有通往納家戶的秘密地道。明代設衛所、千戶、百戶,管轄堡寨,納家戶隸屬楊和堡,寧夏縣楊和堡的納家戶還稱納家閘。清同治年間,清兵鎮壓馬化龍領導的回民起義,清兵圍攻納家閘、王瞳莊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城毀寨燒人亡。王瞳莊為解救回族難民、供應糧草,立下了汗馬功勞。左宗棠及金順、張曜將軍,秉承同治帝對回民實行大遷趕政策,此地僅剩幾戶人家,人稱納家戶。民國年間,納家戶又興盛起來,仍稱納家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