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戉王州句”銅劍

注音

“戉王州句”銅劍 yuè wáng zhōu jù tóng jiàn

基本信息

戰國 (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7湖南益陽赫山廟42號墓出土
通長56,寬4.5厘米

詳細信息

劍是一種短兵器,佩帶於身上,既表示自己的身份,也可以防身。此劍首缺,實莖,莖上兩箍已失,“凹”字形格尖鋒, 臘部滿飾暗斑菱形紋,劍格正面兩側各鑄“戉王州句”,另一面鑄“自乍用劍”。共十六字,單線陽文,鳥篆體。此類字型,以古代的吳越地區比較多見。戉王州句,即越王朱勾,是不壽的兒子,勾踐的曾孫,《史記•索隱》《紀年》雲“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又云:“於粵子朱勾, 三十四年滅滕,三十五年滅郯(tán),三十七年朱勾卒”。《水經•沂水注》引《竹書紀年》云:“晉烈公四年,越子朱勾滅郯(tán),以郯子鴣(gū )歸”。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即公元前448年公元前412年。戉王州句銅劍目前已發現十件,此劍與其他劍的字形略有差別。此劍在益陽地區出土,可能是楚人的戰利品。

關鍵字

古代兵器。屬於“短兵”,可手持或佩帶。山“身”和“莖”兩部分構成。劍身中線突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劍莖即劍把,有圓形、扁形兩種。莖端稱“首”,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已見最早之劍是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的商代鈴首劍。陝西西安灃西張家坡出土了西周初期的劍。春秋時劍漸多,河南洛陽中州路和三門峽上村嶺墓葬都有出土;至戰國與秦漢最為盛行。短劍亦稱“匕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