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麾”之誤

《“建麾”之誤》出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今人將出任地方州郡長官稱為“建麾”,大概是借用顏延年“一麾乃出守”的詩句而來的,這是一種誤用。

作品原文

今人守郡,謂之“建麾”,蓋用顏延年①詩“一麾乃出守”,此誤也。延年謂“一麾”者,乃指麾②之“麾”,如武王“右秉白旄以麾”③之“麾”,非旌麾④之“麾”也。延年《阮始平》詩⑤雲“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者,謂山濤⑥薦鹹為吏部郎,三上武帝⑦不用,後為荀勖⑧一擠,遂出始平,故有此句。延年被擯,以此自托耳。自 杜牧為《登樂遊原》⑨詩,雲“擬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⑩,始謬用“一麾”,自此遂為故事。

作品注釋

①顏延年:即 顏延之(384—456)。字延年,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至劉宋時文學家,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②指麾:意同“指揮”,“麾”、“揮”通用。

③武王: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語出《尚書·牧誓》。意謂右手持裝飾白色旄牛尾的大旗揮動著。

④旌麾:古時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稱“旌”,指揮作戰用的旗子稱“麾”。“旌”也多用作旗幟的統稱。

⑤《阮始平》詩:顏延之的組詩《五君詠》中的一篇。阮始平,即阮成。字仲容,尉氏(今屬河南)人。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因曾任始平太守,故稱阮始平。

⑥山濤(205—283):字巨源,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初仕曹魏,入晉為吏部尚書,官至司徒。

⑦武帝:晉武帝(236—290),西晉第一位皇帝。

⑧荀勖(?一289):字公曾,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晉初大臣,以佐命之功屢受封,官至中書監、尚書令。

⑨杜牧(803—8527):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詩人。《登樂遊原》:原詩題為《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⑩此二句引詩大意是:欲領一命出守外郡逍遙於江海上,而又在樂遊原上戀戀悵望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沈括以為杜氏所說“把一麾”是持一旌麾之意。

作品譯文

今人將出任地方州郡長官稱為“建麾”,大概是借用顏延年“一麾乃出守”的詩句而來的,這是一種誤用。延年所說的“一麾”是指麾(揮)的“麾”,如同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的“麾”,而不是旌麾的“麾”。延年《阮始平》詩的“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說的是山濤推薦阮鹹為吏部郎官,為此三次上奏武帝,武帝都不用,後來阮鹹為荀勖所排擠,一揮而斥之,遂出為始平太守,故延年有此詩句。延年也是被擯斥而為始安太守的,他作此詩也是用以寄託自己的情緒。自從杜牧作《登樂遊原》詩,而稱“擬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始誤用“一麾”一詞,從此守郡稱“建麾”遂成為典故。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像 沈括像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