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蛋”派

山藥蛋派是中國現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簡介

山藥蛋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代表作家是趙樹理,主要成員包括西戎、李束為、馬烽、胡正、孫謙,人稱“西李馬胡孫”。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三里灣》等。這一流派的作品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口語化的寫作特點,追求生活的真實,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問題。文學史上認為現實主義是“山藥蛋派”的本質特徵和靈魂。代表作有《三里灣》、《登記》、《鍛鍊鍛鍊》、《飼養員趙大叔》、《三年早知道》、《賴大嫂》、《宋老大進城》等。

成員

趙樹理
(1906———1970)山西沁水人。從小喜愛民間文學和地方戲曲。1944年任華北新華書店編輯。1949年後,在北京任《說說唱唱》《曲藝》主編,並任中國文聯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1957年後回山西長期深入農村生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另寫有評書、鼓詞、劇本等。
我們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固然可愛,但糧棉油料產地的農村也是可愛的。假如要問二者相較哪方面更可愛,我以為這和問荷花與菊花哪個更可愛一樣———不同類的事物不能作比較。一個寫作者不應該是興趣主義者,可是一個寫作者總得對自己熟悉民眾生活的根據地永遠保持著飽滿的興趣。———趙樹理
馬烽
1922年生於山西省孝義縣居義村。代表作有《呂梁英雄傳》《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與西戎合作)《村仇》《一架彈花機》《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中國大眾文藝研究會會長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馬烽來北京工作多年。馬烽於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去世。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參加抗日戰爭以後,不論在戰鬥部隊還是黨政機關,仍然是在農村活動。後來又多年從事農村工作。從土地改革到合作化運動,我都參加了。可以說和農村接下了不解之緣,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我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我熟悉他們,熱愛他們。為他們的憂而憂,為他們的樂而樂。我甘心情願為他們服務。我寫作,心目中的讀者對象就是中國農民及農村幹部。至於其他讀者喜歡不喜歡讀,我不管。只要我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樂意看、樂意聽,我就滿足了。———馬烽
孫謙
1920年生。作家。山西文水人。抗戰初期參加青年抗日決死隊。1940年入延安魯藝學習。曾任一二○師戰鬥劇社、東北電影製片廠編劇。1949年後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山西文聯副主席、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傷疤的故事》《南山的燈》,電影文學劇本《陝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時候》《咱們的退伍兵《黃土坡的婆姨們》(合作)等。1996年病逝於太原。
我們說的深入,決不是說,住在一個村里,打聽一些風俗習慣,觀察一下衣著樣式、婦女的頭髮樣式,不是這樣。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不是膚淺,便是“隔岸觀火”的東西。我們說的深入,是要把自己當作農民中間的一員,為災害擔心,為好天氣高興,為集體經濟付出自己能負的一切———有了這些,農民才肯和我們交朋友,才肯把我們當作自己人。———孫謙
胡正
作家。1924年生於山西省靈石縣。1938年參加革命,歷任晉西南呂梁劇社社員,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學員,《晉綏日報》副刊編輯,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等。1953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汾水長流》,中篇小說集《幾度元宵》,短篇小說集《摘南瓜》《七月古廟會》,散文報告文學集《七月的彩虹》等。
“我寫的小說,都是受到生活的啟示後創作的。如《汾水長流》即是我參加了一年多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後寫出來的。”
“寫農村題材小說,自然要熟悉農村生活,熟悉農民,熟悉農村幹部。同時還需了解農村政策,了解現行政策,過去的政策,並且還應當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想到以後的發展。因為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和幹部,不能不受政策的影響,人物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與政策有關連。寫農村題材小說也就必然要考慮農村政策問題。”———胡正
李束為
(1918———1995)山東東平人。1942年畢業於延安魯藝戲劇系。曾任山西省文聯主席。著有《春秋圖》《租佃之間》《土地和他的主人》《攔羊娃》《呂梁小夜曲》《撈河炭》等。
民眾生活,對於文藝創作之重要,猶如勞動對象和勞動的關係,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在有了生活經驗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必然發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現象。———李束為
西戎
作家。1922年生。山西省蒲縣人。1944年畢業於延安魯藝和部隊藝術學校。曾任山西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山西分會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與馬烽合作),短篇小說集《宋老大進城》,電影文學劇本《撲不滅的火焰》等。西戎於2001年1月6日逝世。
我從不以為自己有什麼天賦之才,之所以能寫點東西,我早已多次說過,這都是生活的賜予。打個不太確切的比喻,搞創作猶如做買賣,採購回來什麼貨,才敢吆喝賣什麼,買空賣空搞“皮包公司”是我最鄙視的。我自己寫東西,常常是先到生活中去,有了對生活的積累,感受,才敢動筆去寫。———西戎《文學路上五十春》

評價

他們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實於農村充滿尖銳複雜矛盾的現實生活,忠實於自己的真情實感,注意寫出人物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他們筆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樸素、厚實、真實可信的。成功塑造了許多落後人物或“中間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飽、趙滿囤、賴大嫂等血肉豐滿的形象。山藥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善於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言樸素、凝鍊,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在粉碎“四人幫”之前,山藥蛋派多次受到左傾思潮的衝擊,未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粉碎“四人幫”之後,山西又有一批青年作家自覺地為保持和發展這一流派而努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