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

美國第一個試驗性航天站。1973年5月14日發射,進入離地面 435公里的近圓軌道。同年還先後發射了 3艘“阿波羅”號飛船與“天空實驗室”對接。這 3艘飛船分別稱為“天空實驗室”2、3、4號。1979年 7月 11日“天空實驗室”進入大氣層燒毀。

正文

“天空實驗室”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在上升飛行過程中,高速氣流衝掉了軌道艙的防護罩和一個太陽電池翼(見彩圖),另一個太陽電池翼被防護罩碎片纏住而沒有打開,以致“天空實驗室”入軌後嚴重缺電,艙內溫度上升到50“天空實驗室”左右。1973年 5月25日,三名航天員乘“阿波羅”號飛船與“天空實驗室”對接。航天員用一頂遮陽傘伸出艙外,擋住陽光,使工作艙溫度下降。他們切去纏繞的防護罩碎片,使剩下的一個太陽電池翼展開發電,終於使“天空實驗室”開始工作,接納航天員。“天空實驗室”共接待三批航天員,每批三人,在航天站內分別工作和生活了28天、59天和84天。用58種儀器進行了 270多項天文、地理、遙感、宇宙生物學和航天醫學試驗研究。重要的項目有:用太陽望遠鏡觀測太陽並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用6種遙感儀器對地球進行了觀測,共拍攝4萬多張地面照片;用7種儀器研究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情況;用腳踏車功量計和下身負壓裝置等醫療器械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生理的影響;還進行了失重下的材料加工試驗。
“天空實驗室”“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天空實驗室”
“天空實驗室”由軌道艙、過渡艙、多用途對接艙、太陽望遠鏡和“阿波羅”號飛船 5個部分組成。全長36米,直徑6.7米,重82噸。
①軌道艙:它是“天空實驗室”的主體,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第三級箭體改裝而成,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工作區,下層為生活區。生活區又由隔板分成臥室、餐室、觀測室和盥洗室。軌道艙內充純氧,保持33千帕(1/3個大氣壓)和20°C左右的溫度。軌道艙外部兩側各有一個太陽電池翼,可產生3.7千瓦的電能。
②過渡艙:既是軌道艙通往空間的通道又是“天空實驗室”的控制中樞。這裡裝有供電控制、測試檢查、數據處理、生命保障和通信等設備。
③多用途對接艙:有兩個供“阿波羅”號飛船對接用的艙口,一個沿縱軸方向,一個在側面,可以同時停靠兩艘飛船。航天員通過對接艙進入軌道艙。對接艙還可作為實驗設備和膠捲盒等物品的儲藏室。
④太陽望遠鏡:用來觀測太陽活動和拍攝太陽的照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