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極”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即將揭開

北京2月25日電(記者謝登科)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25日在此間說,歷時5年的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即將揭開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

壽嘉華在全國地質大調查5年成果會議上說,從1999年起,來自全國24個省份的上千名地質工作者開始了向巍巍高原的最後衝刺,他們常年奮戰在雪域高原,取得了一批重大地質成果,全球性的板塊漂移、碰撞過程與機制、環境回響機制等重大項目已經破題。新發現數條具有重要意義的蛇綠岩帶以及超高壓變質帶,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格架。發現了一批重要古生物化石,重新厘定了青藏高原的地層系統,為研究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探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匯聚、碰撞過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基礎資料。

地質大調查還新發現了西藏洛扎、阿索、扎布耶茶卡等十餘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找礦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成礦帶,新發現礦點、礦化點150余處,為我國後備資源保障、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騰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另外,青藏高原隆升及第四系地質調查取得新突破。地質工作者確定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泛湖期,發現並研究了扎布耶查卡、塔若錯等大型湖泊的退縮、斷流演化規律,總結和研究了高原隆升所產生的氣候變遷和生態環境效應,為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惡劣,是我國僅存的中比例尺地質調查空白區。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人稱,調查現已完成青藏高原1:25萬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75萬平方公里,占擬調查面積的50%,預計2005年可實現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全面完成青藏高原1:100萬航空磁力測量,1:100萬航空重力測量也已完成70萬平方公里。青藏高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面開展及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豐富的基礎資料,不僅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布局提供了決策依據,也將為全球地質構造演化和環境、氣候研究做出重要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