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

“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 - “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十二五”時期(2011年至2015年),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公路交通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兩型”和“低碳”交通發展,促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為適應新的形勢要求,促進全國公路養護管理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服務於新農村建設,服務於民眾安全便捷出行,特制定本綱要。 

交通運輸部通知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的通知
公路局 交公路發〔2011〕50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畫單列市交通運輸廳(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
現將《“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各地可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規劃,並報部備案。
交通運輸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綱要

“十二五”時期(2011年至2015年),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公路交通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兩型”和“低碳”交通發展,促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為適應新的形勢要求,促進全國公路養護管理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服務於新農村建設,服務於民眾安全便捷出行,特制定本綱要。
一、突顯服務理念,“十一五”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1.公路養護管理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過去五年來,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服務理念,以“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為價值觀,在加快公路建設的同時,全面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工作。
——公路網總體水平明顯提高。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幹線公路網路基本形成,國省幹線公路等級逐步提升,農村公路行車條件不斷改善。截止2010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突破40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萬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44.7萬公里,國省幹線公路中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72%,國省幹線公路水泥、瀝青路面鋪裝率達到94.9 %,鄉鎮公路通達率達到99.9%,通暢率達到96.6%,建制村通達率達到99.2%,通暢率達到81.7%。“十一五”期間,全國公路優良路率平均每年增長1%。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高速公路優良路率達到99.2%,國道優良路率達到79%,省道優良路率達到75%。
——幹線公路養護管理更趨規範。“十一五”期間,各地進一步完善養護技術體系,修訂了《公路養護技術規範》等規範,頒布實施了《公路橋樑養護管理工作制度》,同時加大養護資金投入,積極實施公路養護工程和路網結構改造工程,實施了橋樑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專項行動。“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用於公路養護工程的資金約8011億元,完成路網改建工程 55萬公里、公路大修工程16.7萬公里、公路中修工程36.4萬公里。同時還完成危橋改造11296座/87萬延米,完成了國省幹線公路安保工程實施工作並累計整治安全隱患路段36萬處/12萬公里,處治公路災害路段10283公里。全國國省幹線公路的技術狀況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取得歷史性突破。200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各省市相繼出台了具體實施意見,明確了農村公路養護主體與責任,建立健全了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渠道和以縣為主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得到逐步加強。截止2010年底,全國農村公路列養里程已經占農村公路總里程的94.3%,其中18個省市實現“有路必養”的目標。
——公路網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十一五”期間,建立了覆蓋全國40萬公里公路的路況信息報送系統並有效運行;公路與氣象部門全面開展合作,共同加強公路氣象預測預報和惡劣氣象預警等工作;部分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建立了公路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並通過多種方式向社會發布公路路況以及公路交通氣象信息;建立了我國自有產權的電子不停車收費相關標準、規範和技術,進一步推廣實施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全國共27個省(區、市)實施了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組織開展了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區域ETC系統的套用示範工程。到“十一五”末,全國開通了2000多條ETC車道,ETC用戶達到150萬,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明顯提高。此外,修訂了《道路交通標誌和標線》和《公路交通標誌和標線設定規範》等技術規範,組織完成了國家高速公路網命名編號與標誌標牌更換工作。
——路網管理與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十一五”期間,有效應對處置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和玉樹地震、舟曲土石流災害、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交通保障,以及汛期防洪與冬季強降雪等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公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初步建立了部省應急會商機制,完善了應急信息報送等制度,探索建立高速公路跨區聯動協調等應急運行機制。經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武警水電、交通部隊納入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初步建立了專兼結合的公路應急搶險保通隊伍,定期組織開展警地聯合公路應急演練。此外,部印發《全國公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平台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各地啟動了部省兩級公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平台建設,現已實現部與17個省區市的公路視頻數據接入共享。
——公路法制和路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十一五”期間,先後出台了《公路保護條例》、《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公路橋樑養護管理工作制度》等法規規章以及地方性的公路管理方面的法規和技術規範,公路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體系進一步完善。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會同公安等部門持續開展集中治超工作,嚴重違法超載超限運輸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建成一批設定規範、標識統一的治超檢測站點,逐步推進治超信息系統聯網。加強路政管理,完善並執行公路執法評議考核制度、執法責任制度和執法公示監督制度,實現全國所有公路基本無“三亂”目標。
——燃油稅費改革平穩實施。2009年年初,國務院正式實施成品油價格與稅費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費稅稅率,取消了公路養路費等六項交通規費,基本完成了44萬多名改革涉及人員的安置工作。同時,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十一五”期間全國18個省區市取消了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撤銷收費站1892個。
總體上,《“十一五”公路養護管理事業發展綱要》確定的主要任務基本完成,目標基本實現,全國公路養護管理事業健康發展,養護管理的基礎性地位得到增強,公路服務水平得到改善,公路交通防災抗災和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提高,公路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升,充分發揮了公路基礎設施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服務性、先導性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便捷出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2.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快速發展的公路建設和日益高漲的公眾出行需求相比,我國公路養護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公路養護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公路里程的不斷增長、交通流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公眾需求的日益提高,公路養護管理任務越來越艱巨、資金需求越來越大。但是一些地方對公路養護的重要性認識依然不足,重建輕養、以建代養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公路養護投入不足。燃油稅費改革後,普通公路建設、養護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嚴重短缺。
——路網結構有待完善。高速公路網路尚未形成,斷頭路依然存在;一些主要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不足且可替代路線少,部分重要省際通道相鄰省區市的公路技術等級不匹配的問題突出,路網整體服務能力和通行保障水平不高,部分公路交通擁堵較為嚴重;少數普通國道幹線公路技術等級低、通行能力不足、服務水平低。
——公路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公路網尤其是普通公路的監控設施不夠完善,公路資料庫的動態更新機制和套用支撐體系尚未建立,路況信息採集和發布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公路服務信息量少且更新不及時,特別是普通公路信息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難以滿足公眾出行服務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高速公路服務區、收費站的服務功能與水平還有待提高。
——公路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普通公路特別是農村公路的安全防護設施不夠完善,部分公路安全設施標準偏低;重載貨車和船舶壓垮、撞毀橋樑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橋樑安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公路基礎設施的耐久性和抗災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公路應急物資儲備和保障能力依然不足,有效的公路跨區聯動協調機制尚未建立,公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平台體系尚未形成。
——公路養護管理的基礎支撐仍然薄弱。地方公路管理體制不適應公路網路化運行管理與應急處置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公路養護管理標準規範體系有待完善,公路養護技術力量薄弱,特別是高速公路養護施工技術和工藝難以滿足快速、安全、環保的要求。預防性養護技術體系和科學決策體系尚待完善。公路網運行監測與應急處置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部分公路安全技術難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
二、堅持科學發展,準確把握“十二五”公路養護管理髮展方向
3.公路養護管理面臨新的形勢與挑戰。從養護任務角度看, “十二五”期間將迎來周期性的公路養護高峰期,加之公路交通流量特別是重載交通量的持續快速增長,公路將面臨集中大修和改造的壓力,養護任務極為艱巨;從資金保障角度看,“十二五”期間公路養護資金不足的矛盾更為突出,特別是政府還貸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後,隨著普通公路融資難度加大,公路養護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而燃油稅費改革後,公路養護資金的撥付程式與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這將對公路養護資金的使用規模和養護管理模式產生一定影響。從服務需求和安全保障角度看,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和機動化社會的快速到來,公眾對公路交通出行服務的期望和要求不斷高漲,交通擁堵和安全問題日益被高度關注並逐步成為社會問題。加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惡劣天氣不斷增多,由此引發的重特大自然災害及突發性事件日益增加,交通運輸安全風險持續加大,這對公路交通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此外,我國已進入資源環境矛盾的凸顯期,公路養護管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的重要領域。發展綠色養護,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日益成為一項緊迫、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因此,“十二五”期間,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必須立足於“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適應新變化,滿足新需求,不斷提高路網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管理和維護好公路基礎設施網路,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4.公路養護管理急需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牢固樹立並繼續貫徹“更好地為公眾服務”的價值觀念,和“公路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也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努力轉變公路養護管理髮展方式,堅持“提升管理水平、推進科學養護、強化應急保障、確保優質服務”的方針,進一步夯實公路養護管理基礎,全面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切實提高公路基礎設施網路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公路交通網路“更安全、更暢通、更便捷、更高效、更經濟、更和諧”。
5.公路養護管理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十二五”公路養護與管理工作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以公眾出行需求為導向,強化公路綜合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始終把“更好地為公眾服務”作為養護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拓展服務內涵、豐富服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
——安全第一。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健全標準體系,強化安全監管,消除安全隱患。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強化運行機制,加快隊伍建設,提高公路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
——養護優先。強化公路養護管理的基礎性地位,建立穩定的養護資金渠道,加大養護投入,加強公路養護和保護,充分發揮現有公路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
——依法治路。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公路養護管理的法律地位,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推進依法履職、依法行政,加大公路保護力度。創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增強管理透明度。
——科技支撐。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完善技術體系,實現科學決策,推進公路養護管理的技術進步。強化環保意識,推行綠色養護,發展預防性養護、再生利用、安全監測等技術,提高養護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促進人、車、路、自然和諧發展。
——體制創新。本著“層級清晰、事權明確、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原則,深化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理順事權關係,建立適應燃油稅費改革需要和公路網管理特性的公路管理體制。
6.公路養護管理事業發展目標。
力爭到2015年,全國公路的技術狀況和網路結構明顯改善,路網的整體服務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路網的協調管理能力、通行保障能力、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公路養護和管理的標準規範體系初步形成,依法治路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初步形成高質量工程、高品質服務、高效率監管、高科技支撐、高素質隊伍的公路養護管理格局,逐步實現管理決策科學化、養護作業規範化、路網調度智慧型化、運營服務精細化、應急救援高效化、路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標,確保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總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安全便捷出行服務的需要。主要發展指標如下:
——國道中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0%以上,消除國省幹線公路中的斷頭路、等外路,同一省際通道相鄰省區市公路技術等級基本匹配;
——國省幹線公路水泥、瀝青路面鋪裝率達到95%以上,總體技術狀況MQI達到80以上;高速公路平均路面使用性能指數PQI大於90,國省幹線公路(高速公路除外)平均PQI大於80,且PQI值小於70的比重下降至12%以內;
——國道平均運行速度達到60公里/小時;
——國省幹線公路現有危橋改造率100%,當年新發現危橋處治率100%。基本完成縣鄉公路中橋及以上現有危橋改造任務。農村公路危橋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每年國省幹線公路實施大、中修工程(含預防性養護)的里程比重不少於17%;
——全國公路養護廢舊瀝青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40%,國省幹線公路廢舊瀝青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70%,高速公路廢舊瀝青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率達到90%;
——基本建立覆蓋國家高速公路和主要國省幹線公路的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平台體系,各省級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平台基本建成並與部級平台聯網互通。高速公路重點路段運行實時監測覆蓋率達100%,東中部地區普通國省幹線公路重要節點實時運行監測覆蓋率達60%;
——全國範圍內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的平均覆蓋率達到60%,建成ETC車道6000條以上,ETC用戶超過500萬個;
——現實一般災害情況下公路應急救援2小時內到達、公路應急搶通24小時內完成;
——建成具備24小時內預報、6小時內預警的國省幹線公路氣象監測網路和預報預警服務體系。
三、以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造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路網通行能力
7.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建設,提高主要通道的通行能力和全國高速公路的網路化程度。全面實施國、省幹線公路改造,提升幹線公路技術等級、服務能力和水平。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完善農村公路基礎設施,提高農村公路抗災能力和安全水平,滿足農民民眾的基本出行需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路網結構趨於合理、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城鄉銜接更加順暢的公路交通網路。
8.重點實施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一批國省幹線公路重點路段進行綜合改造,重點提高國省幹線公路中的二級及以上公路的比重,加快擁堵和交通瓶頸路段的升級改造,完善公路指路標誌以及交通標誌標線,增設必要的爬坡道、休息區、便民服務點、應急救援點、出行信息採集與發布設施以及標準化、規範化的治超檢測站點,加強路域環境綜合治理、綠化美化和公路文化等建設,著力提升國省幹線公路的技術等級、路況水平和服務能力。
9.繼續實施路網結構改造工程。以國省幹線公路、重要縣道、通客運班線、學生班車和旅遊公路為重點,繼續實施危橋改造工程和公路安保工程。加大國省幹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實施力度,基本完成國道、省道公路中抗災能力明顯不足路段的改造任務,力爭同一路段災害損毀重複發生率控制在5%以內。在自然災害頻發地區按每個縣擁有兩條抗災能力較高公路的標準推廣和實施“生命線”工程,提高公路網的抗災能力。
四、以完善養護管理制度和規範體系為基礎,進一步加大養護管理力度
10.加快完善公路養護管理制度和規範體系。研究制定公路養護作業單位市場準入、招投標、公路技術狀況監督、長大橋樑安全運營管理和監測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修訂公路養護工程管理辦法、養護定額和標準規範,規範路況檢測、養護施工作業流程,形成一套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機制、規範化管理標準及技術指南。
11.加大公路養護工程實施力度。結合國省幹線公路改造、文明樣板路創建和標準化美化工程(GBM)的實施,在全國組織開展以“暢、安、舒、美”為主題的公路養護示範工程創建活動。加大預防性養護力度,樹立全壽命周期養護成本理念,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預防性養護指導政策、技術標準,探索形成一系列預防性養護技術,列出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全面實施預防性養護。在保證公路日常養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公路養護工程資金投入,及時組織實施公路大、中修工程,保持公路設施良好的技術狀況,確保路網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12.重點加強橋隧養護管理工作。嚴格執行《公路橋樑養護管理工作制度》,全面落實橋隧養護的技術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強長大橋隧安全運營管理,強化健康監測和實時監控系統建設,逐步建立部、省兩級橋樑安全監管機制,部將對部分跨越大江大河及跨海通道等特大型橋樑、隧道進行重點監控,對結構狀況和養護運營進行抽檢。要以特大和大型橋樑、特殊結構橋樑、雙曲拱橋、系桿拱橋以及有一定使用年限的老舊橋樑為重點,加強養護、巡查、檢測和隱患排查等工作,並及時採取現場監管和交通管制等措施,確保橋樑安全。加大橋樑養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研究建立橋樑養護從業人員資格制度。
13.全面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機制,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分清事權,分級管理。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落實農村公路養護責任主體。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長期穩定可靠的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渠道,著力解決農村公路缺橋少涵、安全防護設施不足、危病橋數量多、抗災能力弱等突出問題,實現農村公路“有路必養”目標。
14.加強公路養護裝備與能力建設。推進公路養護大道班建設,逐步為公路養護施工及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專業養護機械裝備,以及專用的通勤車輛和安全防護設施等,不斷改善基層養護單位和人員的生產、生活條件,保障養護施工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提升基層養護單位和道班的專業化、機械化養護水平以及應急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15.提高養護施工安全保障水平。嚴格執行《公路養護安全作業規程》,加強對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養護施工作業的現場監管,督促養護施工企業按規定設定明顯的施工及安全警示標誌,切實做好養護施工路段交通組織管理工作,保障施工作業現場安全和車輛有序通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公路管理機構及運營單位要加大監督檢查和省際溝通協調工作力度,統籌安排省際間相鄰路段以及同一通道不同公路的養護施工計畫,避免集中進行養護作業施工造成交通堵塞。
五、以構建養護科學決策體系為依託,進一步提高養護科技水平
16.推進公路養護科學決策。大力推進公路養護信息化建設,完善部省兩級公路資料庫,建立數據動態更新機制。全面推廣路況快速檢測、分析、決策支持成套技術,促進路面、橋樑、隧道等養護管理系統的普及與集成套用。完善公路養護科學決策制度,研究建立以路況水平、服務水平和資金需求、投資效益評估結果等因素為依據的公路養護決策機制,初步實現在最佳時間對最需要實施養護的路段,採取最恰當的養護措施,提高公路養護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和養護資金使用效率。
17.積極推進綠色養護。研究推廣符合資源節約、節能減排的綠色養護技術。重點推廣瀝青路面再生和溫拌、水泥路面就地利用、廢舊輪胎橡膠利用等廢舊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技術和施工工藝,著力解決路面耐久性不足導致的早期損壞、車轍、反射裂縫等常見病害,在養護施工作業中降低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18.加強養護新技術的研發套用。大力開展養護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和套用,重點研發推廣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成套技術、公路和橋樑隱蔽工程檢測技術、全壽命周期養護設計、高速公路快速養護施工技術、應急處置技術等,高度重視灌縫、挖補、水泥路面日常養護等技術和材料、設備的研發套用,著力提高全國公路養護整體技術水平。
六、以完善路網運行監測體系為抓手,進一步提高路網服務水平
19.加快公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平台體系建設。基本建成部公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全面推進省級公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示範工程建設和部省平台聯網建設,形成信息互通、協同高效的公路網監測與應急處置平台體系,為路網運行監測、協調會商與指揮調度、公眾出行服務和應急處置提供支撐。
20.加強公路網運行監測體系建設。編印公路網運行監測和服務相關技術要求,結合公路建設與改造工程,重點加強高速公路和重要幹線公路運行監控設施建設,合理設定公路運行監控與信息發布設施,形成完善的公路網運行信息監測網路,基本實現部對國家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重要路段、長大橋隧、大型互通式立交橋以及區域交通狀態等的實時監控和信息發布。力爭到“十二五”末初步實現國家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網路的可視、可測、可控。
21.建立完善路網跨區聯動協調機制。結合全國路網平台體系建設,通過推進路警聯合辦公、跨區定期會商等機制,實現高速公路和重要幹線公路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協調管理。選擇條件成熟的路網區域,研究跨區域路網仿真決策和協調調度輔助支持系統。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加強對重要易堵路段進行現場監管和交通疏導,並採取措施實行綜合治理,避免出現大範圍嚴重堵車現象。
22.全力做好公路出行服務工作。制定並實施公路服務標準規範和等級評定等制度,完善公路休息區、便民服務點等設施,進一步強化和規範高速公路及其收費站和服務區的經營管理行為,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高速公路收費站和服務區24小時不間斷服務。建立基本覆蓋重要國省幹線公路的交通廣播網路及行業統一的出行信息服務平台,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出行信息服務,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服務要求。
23.全面開展公路氣象預報服務工作。深入推進各地交通與氣象部門的合作與會商,完善合作工作機制,促進兩個部門的工作信息平台的聯網共享,共同做好公路交通氣象預測與預警工作。推進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實現交通、氣象觀測站點和公路交通氣象信息的集成共享。
七、以強化安全應急能力建設為基礎,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水平
24.進一步完善公路交通預案體系。按照部修訂後的《公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完善地方公路交通應急預案,重點是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專項處置預案和針對重大橋樑、隧道等現場預案,著力提高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力爭到2015年,初步形成部、省、市、縣四級公路交通應急預案體系。
25.強化應急運行機制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預測預警、應急處置和信息發布等應急運行機制。加強高速公路應急管理的多部門、跨區域協作,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溝通與交流,建立預警信息快速通報與聯動回響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公路交通應急演練,建立公路應急管理培訓制度,進一步提高公路應急處置與保障能力。
26.建立公路應急搶險保通隊伍。在積極培育公路養護市場的同時,加快組建以地方公路管理機構現有力量為主體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路應急養護中心以及專業化的公路應急搶險保通隊伍。充分發揮武警交通部隊作為國家級公路應急搶險保通專業力量的優勢,按照有關規定承擔部分具有重要意義的國(邊)防公路的養護保通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與處置工作。逐步落實重要的公路橋樑和隧道由武警部隊守護。長大橋隧還應根據需要組建必要的專業化養護隊伍,提高其應急處置與養護保障能力。
27.推進公路交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根據國省幹線公路分布情況,按照“均衡分布、分片負責、有效銜接”的原則,重點建設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物資儲備中心,配備必要的公路搶通物資和大型交通專用搶險裝備、車輛及機械。充分利用公路養護施工企業的裝備設施資源,統籌規劃建設省級公路應急保障基地,基本建成包括地方公路交通部門和武警交通部隊的公路交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28.構建高速公路應急救助網路。以高速公路服務區為依託,以統一規範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務為重點,加快高速公路應急救援裝備、隊伍建設,會同公安、衛生、消防等相關部門,建立高速公路應急救援聯動機制,逐步構建集運力集結、資源補給、醫療救助、車輛維修等功能於一體的高速公路應急救援體系。督促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強化車輛救援服務工作,並根據需要在高速公路沿線統一布點和配置專業清障車輛和設備,依託路網管理與應急平台,建立健全高速公路車輛救援服務調度和指揮系統。
八、以完善收費公路政策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收費公路監管
29.完善收費公路發展政策。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逐步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進一步控制收費公路總規模和收費站點數量。結合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全面取消超期及不合理收費等現象,促進現有收費公路全面規範並符合《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規定。同時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收費公路發展政策,建立嚴格的收費公路監管機制,細化並完善收費公路“統貸統還”制度,積極探索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統籌發展的新機制,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收費公路體系和以普通公路為主體的非收費公路體系,建立更加合理的收費年限和通行費標準調整機制,推動收費公路政策的可持續發展。
30.強化並規範高速公路運營管理。研究制定高速公路服務規範,重點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對經營性高速公路的政府監管,督促其認真履行公路養護、提供良好服務和相關信息報送等義務。建立實施高速公路服務區服務質量評定製度,確保服務質量與水平。研究實施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減少交通擁堵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高速公路綜合服務水平和網路化監管與服務能力。
31.推進高速公路聯網電子不停車收費(ETC)。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等有關要求,通過政府引導、政策優惠、經濟補助等方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ETC系統,逐步擴大ETC車道的覆蓋率,培育並擴大ETC用戶規模,擴大客服網點覆蓋面,形成全國統一的ETC服務網點體系和分級管理的收費結算體系。力爭到2015年,全國基本實現省內高速公路聯網收費,收費公路非現金支付使用率達到40%。
32.繼續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確保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路暢通,落實所有收費公路對整車合法裝載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等優惠政策。依法加大檢查工作力度,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設備,提高檢測效率和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的通行效率,嚴厲打擊假冒行為。同時研究並積極爭取相關補償政策,確保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長期有序貫徹落實。
九、以貫徹落實公路保護條例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路政管理水平
33.進一步完善公路法規體系。全面貫徹落實《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儘快出台《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公路超限檢測站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推進《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工作。研究啟動《高速公路條例》立法工作。同時加大地方性公路法規的立法工作力度。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由國家和行業法律、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規章共同構成的相對完善的公路法規體系。
34.建立和完善治超長效機制。繼續堅持部門聯動和區域聯動,實行路面執法與源頭監管並重,繼續開展違法超限超載治理工作。深化落實治超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強化源頭治理力度,綜合利用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進一步建立健全治超工作長效機制,鞏固治超成果,防止反彈。基本完成治超監控網路建設,逐步推廣治超信息管理系統和高速公路不停車檢測系統,確保治超檢測站標識統一、設備完備、管理規範、信息共享。
35.加強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以貫徹《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為契機,有針對性地開展路政管理文明創建活動,強化路域環境治理,促進公路與周邊環境的和諧與適應。加大公路保護與宣傳力度,增強社會公眾的愛路護路意識。逐步推行網上辦理行政許可、跨省大件運輸聯合審批、首問負責制、高速公路救援、公路養護作業現場秩序維持和交通疏導等服務措施。逐步提高路政管理設施與裝備水平,創新路政管理手段,加快路政管理信息化進程,切實提高路政管理決策科學化水平。同時,推進路政管理與公路養護的有機銜接與工作融合,探索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和公路超限檢測站管理工作由公路管理機構統籌管理的模式。
36.加強公路路政隊伍規範化建設。依法實施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行政執法行為,加強對執法行為的監督檢查,建立公路執法考核監督機制。利用科技手段推行非現場執法,並實現罰繳分離。推進文明執法、規範執法,力爭在“十二五”期間路政案件查處率達到90%以上,杜絕公路“三亂”現象。統一規範執法人員外觀形象和基層站所標誌標識,最佳化服務環境。到2015年,基本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強、紀律嚴、作風硬、反應快的路政執法隊伍。
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37.體制保障方面。結合國家事業單位改革以及成品油價格與稅費改革,加快推進地方公路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建立“層級清晰、集中統一、事權明確、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地方公路管理體制,強化部對國道的監管和投資力度,推進國道、省道由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公路管理機構統籌管理的格局;本著“多元化投資、一元化管理”的原則和方向,理順高速公路管理體制,實現各省級轄區內高速公路的網路化運營、收費和管理模式,依法強化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本轄區高速公路的監管職責。堅持農村公路由縣、鄉人民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主體、資金、機構“三落實”。
38.資金保障方面。建立穩定的公路養護資金來源渠道。繼續貫徹落實成品油價格與稅費改革,出台符合行業發展特點的規範化的地方公路養護經費使用與管理辦法,全力保障公路日常養護和大中修工程的資金需求,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危橋改造、安保工程、災害防治工程等路網改造工程。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關於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政策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1〕22號)中“成品油消費稅替代原公路養路費的專項資金原則上全額用於普通公路的養護管理,不得用於收費公路建設;中央取消政府還貸二級收費路專項補助資金在債務償還完畢後,全額用於普通公路養護管理和建設”的有關政策。同時,加強資金監管,規範資金使用。
39.科技保障方面。進一步加大公路養護新技術的研發套用力度。根據我國實際,推動科技創新,通過開發、引進和消化吸收先進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方法,逐步提高科技進步對公路養護髮展的推動作用。充分套用信息技術,結合現有的路面、橋樑管理評價信息平台,科學分析公路及橋樑技術狀況,科學制定預防性養護計畫,為實現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進一步加強路網管理、收費公路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等業務系統的推廣和套用。研究部省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的關鍵技術和跨區域路網仿真決策支持系統,推廣路政巡查監控等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提升公路養護、管理與服務的技術水平。
40.人才保障方面。完善教育培訓機制,推進公路養護管理、路網運營管理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專業人才。嚴格職業資格認證,全面實施橋樑養護工程師制度,依託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重大科研項目與開展國際合作等方式,全面加強公路職工的教育與培訓,重點加快公路養護、運營管理、收費服務、監控、路況信息採集與報送等緊缺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支素質高、業務精、風氣正的路政執法隊伍和養護施工隊伍。全面開展公路行業文化建設工作,繼續塑造並展現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行業風貌,形成普遍認同的公路行業核心價值觀和行業文明,增強公路職工的行業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豪感,展現新的時代精神與行業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