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上海的奉賢區,其名是“崇奉賢人”之意。 上海有個地名叫“十六鋪”,也是一個碼頭的名字。

“上海”的沿革與別稱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遠古時期,這裡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一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裡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裡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裡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定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裡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鹹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裡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稱上海浦,一條稱下海浦。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設上海縣。1927年改為上海特別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直轄市。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
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裡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裡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誌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誌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
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誌》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

上海縣區名稱的來歷

上海市轄縣區名稱大都有一番來歷,有的還有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上海的崇明縣,五代時為崇明鎮,元朝時升為崇明州,明初改州為縣,一直沿用至今。崇明縣之名源於崇明島。而崇明島曾被人稱作“祟明島”,這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成了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此時,當地的民眾見此島屹立在洶湧澎湃的江水海潮中,氣勢壯觀,天水相際,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此名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後來建鎮、州、縣時都使用了此名。
上海的奉賢區,其名是“崇奉賢人”之意。此名源於孔子的弟子子游。子游名言偃,吳(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中惟一的南方人,人稱“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奉賢講過學,後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後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
金山區源名于海中大小金山,明朝以前,這裡稱小官鎮。明朝時為防倭寇騷擾,開始在這裡築建衛城,因衛城與海中的大小金山相對,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裡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金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寶山區,得名於一座人造山。唐朝時,在這裡堆土築成一山。這裡人們認為,這是得神靈相助而起的山,對其十分崇敬,到了明朝,又在此山上修建了航海標誌,對航海貿易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們認為這些好處都源於此山,故稱其為“寶山”。清朝雍正年間在此設縣,便用了“寶山”之名。
青浦區,古稱青龍鎮,因境內有青龍江而得名。三國時,因東吳孫權曾在這裡的河流上大建青龍戰艦,建立軍事要塞,而使河流得名青龍江,後在此建鎮時,便取名“青龍鎮”,青龍鎮到唐朝時,已建成一處重要貿易港口。有一幅畫描繪了當時繁華的貿易情景。明朝在此置縣時,取意於青龍鎮,定名為“青浦”。
此外,像松江區、南匯區、嘉定區等區的名稱都有其來歷。松江區是因境內有淞江而得名。南匯區因東臨東海,地勢如犁狀突出海口,海水至此作一折鏇,由南端匯入大海,故而得名“南匯”。嘉定區,則是用南宋寧宗皇帝年號命的名。

徐家匯與徐光啟

徐家匯本是上海市區西南的一個地名,後發展成為市區名。這個名稱源於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他博學多識,研究領域寬廣,成就突出,尤其在天文、農學方面。他曾譯著過許多西方有關天文、曆法、數學、水利等方面的書籍,對人口機率也很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機率的科學家。他首次用人口機率提出“每三十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這一理論要比風行一時的馬爾薩斯“每二十五年人口增長一倍”的規律早近二百年。徐光啟的農學著作《農政全書》,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徐光啟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雖居高官,卻兩袖清風。1633年,徐光啟病逝於北京,後歸葬上海,其子孫都在其墓地周圍聚居,並逐漸繁衍開來。因這裡原是肇嘉浜、蒲匯塘、法華涇三水的匯合處,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所以就取名叫“徐家匯”了。後來,這地方逐漸繁華起來,並以“徐家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商業區。

“十六鋪”“陸家浜”的由來

上海有許多地名很有趣,名字里都有故事。人們從地名的故事裡,可知道它的來歷、變化和發展。
上海有個地名叫“十六鋪”,也是一個碼頭的名字。說起這個地名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的上海已經繁榮起來,黃浦江邊經常停泊著許多商船。其中一段常常停靠著從寧波來的運送木炭的船隻。當時,碼頭上沒有旅館,寧波客商只好在馬路兩邊屋檐下的臨時攤鋪過夜。當地的一位居民看到這一情況後,認為在這裡開一個簡易的旅店,肯定受歡迎能賺錢。於是,他便在碼頭邊搭了一間草房,裡面排了兩張床鋪,供客商休息過夜,這一做法果然受到寧波客商的歡迎,他們爭先恐後地來這裡住宿過夜,其他人看到這位居民的生意興隆,也先後在碼頭邊搭屋鋪床開客棧。不久,這裡就發展到了16張床鋪。
後來,上海的大流氓得知這一情況後,前來敲詐勒索,結果沒撈到多少油水。於是他便令手下的斧頭幫前去鬧事,鬧得店主們無法營業,只好關門停業,最後連房屋也拆了。
但曾給人帶來方便的“十六鋪”卻被人們記住了。只要一提這個地方,人們馬上與“十六鋪”聯繫起來。時間久了“十六鋪“便成了這裡的地名。
上海陸家浜路名字的來歷也很有趣。它本是江蘇崑山的一個小集鎮的名字。
相傳,當年南宋抗金將領韓世忠在黃天盪大敗金兀朮後,一路追擊來到江蘇崑山的陸家浜。人們聽說抗金英雄來到了他們家裡,無不扶老攜幼出來歡迎。其中有一個吹鼓手更是拿出看家本領,吹奏起歡快的曲子歡迎宋軍將領。韓世忠聽了他精彩的吹奏,不由地誇讚說:“陸家浜的吹鼓手吹得真好聽!”從此,陸家浜的吹鼓手出了名。方圓百里之內的人們,凡有喜慶之事,總要請他們去吹奏。
上海日漸繁華後,來陸家浜請吹鼓手的越來越多,而且都以能請到陸家浜的吹鼓手為榮。後來,陸家浜的一些吹鼓手認為這是一個賺錢的途徑,便來到上海租房定居下來,專門從事吹奏工作。其他地方的一些吹鼓手看到在上海有錢可賺,便也冒充陸家浜的人前來上海,與陸家浜的吹鼓手混居在一條街上。從此,這條街道被叫做“陸家浜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