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與政治文明

“三個代表”與政治文明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至關重要和極為緊迫的時代課題、從政治文明的高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設政治文明。本書對“三個代表”和政治文明進行了細緻的論述。

基本信息

作者:編輯、剪輯:劉小敏
ISBN:10位[7218041493]13位[9787218041490]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定價:¥28.00元

編輯推薦

江澤民同志2000年在廣東調研時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1年又提出“政治文明”的命題。“三個代表”與政治文明之間具有緊密的內在關係,“三個代表”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政治文明體現了“三個代表”的內在要求,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本書對這兩者的關係進行了細緻的論述。

目錄

上編至關重要和極為緊迫的時代課題
第一章命題的形成背景:時代的召喚
一、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
一個半世紀的風雨——兩個80年的比較——新的歷史方位
二、提出“政治文明”命題的時代背景
人類文明進步的潮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歷史性盛會
三、命題提出與發展的過程
在春意盎然的嶺南——深化和升華——在華光四射的北京
第二章命題的內在涵義:莊嚴的承諾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

書摘

政治是上層建築的主體,是由“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所決定的。在上層建築內部,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作為一個整體,都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思想雖然既反映經濟也反映政治,但它是通過政治來反映經濟的。因此,政治(包括政治觀點和政治制度),在上層建築中占主導地位。特別是政治權力,更是整個上層建築體系中的核心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
政治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是恩格斯說的。
《共產黨宣言》發表後30年,在反對杜林的“暴力論”,探討統治和奴役的關係怎樣產生時,恩格斯用原始社會的現象作為論據,論證了“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r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的觀點。這一觀點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不僅適應於無階級社會,也適應於階級社會。這一觀點長期為人們所忽視,但我們認為,只有把這一觀點融人政治的內涵,才能真正把政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勾勒出來,才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本義。
(二)就階級社會和無階級社會兩種不同社會的概念來看。在階級社會裡,政治主要表現為階級鬥爭,階級性是政治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在無階級社會裡,政治的主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管理社會,提高人類生活水平
階級鬥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馬克思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23頁。
主義經典作家關於階級鬥爭的論述是十分深刻的,大家普遍熟悉,這裡不展開論述。值得指出的是,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要注意防止片面性。在階級社會裡,政治主要表現為階級鬥爭,但並非一切政治活動都是階級鬥爭;即便是在階級社會,政治的階級性比起政治作為經濟的集中表現的屬性來,也應居於次要地位。這是因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的一些集團,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的本質還是經濟利益關係。
無階級社會裡有沒有政治?馬克思、恩格斯態度是明確的。馬克思在評價摩爾根所分析的原始社會的類型——易洛魁氏族世襲酋長的統治團體時,就曾明確指出,這種團體“在形式上雖然是一個寡頭政治,實際卜卻是古老類型的代議制民主政治”。恩格斯在評價聖西門關於“未來理想社會並不是沒有政治,而只是政治內容不同罷了,到那時政治就是關於生產的科學”的觀點時,也曾明確指出,這一觀點,表現了聖西門的“天才的遠大眼光”。毛澤東也曾指出,“過一萬年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