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檔案”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檔案。

什麼是一號檔案?

“中央一號檔案”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檔案。但是現在“中央一號檔案”已經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08年又連續五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五個一號檔案”

"三農”問題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檔案”,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這五個“一號檔案”,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有名詞——“五個一號檔案”。

1982—1986:譜寫中國改革進程的五個輝煌篇章

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事業,發端於農村。研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不能不研究農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個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檔案”。

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是指從1982年到1986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的關於農村工作的五份檔案。這五個一號檔案,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指導中國農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對實現農村改革率先突破、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深深地印在億萬中國農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總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一步放寬了農村政策,肯定了“雙包”(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制。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檔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檔案從理論上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檔案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檔案,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檔案使農民吃了“長效定心丸”。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檔案,中心內容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取消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採取國家計畫契約收購的新政策。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1986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檔案。檔案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通過對家庭聯產承包的肯定,使億萬農民逐步從綿延數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中解放了出來,通過非農經營等方式,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實現了勞動力自身的進一步解放,開始參與到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偉大歷史進程,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在改革豐碑上的第一個“五個一號檔案”,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自此,農民收入穩定快速增長,增速快於城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幾千年溫飽不保的中國農民越過貧困,從溫飽向小康邁進。

據統計,1978年到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遞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長率為19.9%,為歷史最高。從1978年到1988年,糧食總產由4000億斤增加到8000億斤,創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蹟。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全國工業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4—2008:統籌城鄉進程中的五座新豐碑

然而,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不斷面臨新的難題。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農民收入連續7年增長不到4%,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糧食主產區和多數農戶收入持續徘徊甚至減收,農村各項社會事業也陷入低增長期。“有飯吃,缺錢花”,“吃飽了飯,看不起病,讀不起書”,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在一度縮小後又進一步擴大。

面對“三農”嚴峻形勢,黨中央審時度勢,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對城鄉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做出重大調整:黨的十六大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更多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強調。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地制定了加強“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連續出台5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分別以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共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掀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篇章,迎來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2004年2月8日,新世紀的第一個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六個涉農的一號檔案。自此,中央一號檔案重新鎖定“三農”問題。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要求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要求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提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公布,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09繼續關注“三農”

2009 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公布。《意見》指出,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充分估計困難,緊緊抓住機遇,果斷採取措施,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

《意見》共分5部分,約11000字。包括: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