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

<<中原音韻>>

hspace=5 vSpace=5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第一部分是編制曲韻韻譜。

<<中原音韻>>> alt="<<中原音韻>>" hspace=5 src="http://a3.att.hudong.com/61/03/01000000000000119090397774461_s.jpg" align=right vSpace=5 border=0> 《中原音韻》 (1324年出版,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話的一部韻書。

成書背景

中原音韻繼承了《切韻》等韻書的傳統。因為隋朝元朝之間漢語語音發生了變化,必須對韻書進行修改,以符合當代實際的語音系統。
從13世紀中葉到14世紀末,北曲在此時迅速發展。散曲作家周德清對北曲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認為北曲的創作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不講究格律。他認為要使北曲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作出一定的規範,尤其語言的規範更為重要。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了一套北曲的創作方法和演唱規律,寫成了《中原音韻》。

體例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第一部分是編制曲韻韻譜。他把當時曲子裡常用作韻腳的5866個字按照當時使用的官話語音(他稱為「中原之音」)分成19個韻部,每個韻部再分為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等類,入聲則按照當時曲子裡行腔的念法歸入以上各類中,按照「每空是一音」的方式列出同音字組,稱為「小韻」,共1627個小韻,而不用反切注音。周德清對曲韻的歸納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為依據,他認為他們的作品「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同時也揚棄了他們用韻不規範的地方。
《中原音韻》後半部分稱作《正語作詞起例》,用各種實例來詳細說明韻譜的使用方法,以及北曲的創作規範等問題。

影響和評價

《中原音韻》對於當時以及以後的北曲創作起過很好的指導作用,而且以後的許多曲韻著作大多以它為樣板,在他的基礎上進行詮釋,或者沿襲它的體例進行改編。直到南曲興盛時這本著作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中原音韻》對於中國戲曲史以及漢語史的研究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