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 2.0

是指E-learning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建立在web2.0的基礎之上,代表了E-learning的發展趨勢。

What is E-learning 2.0

Theoretically speaking , E-Learning 2.0 stands for the second phase of E-learning based on Web 2.0 and the emerging trends in Elearning.
Acutually, the connotative meangings of E-learning fall in key functions.
1. Students create content, collaborate with peers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blogs, wikis, threaded discussions, RSS and others to form a learning network with distributed content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2. It takes advantage of many sources of content aggregated together into learning experiences.
3. It utilizes various tools including online references, courseware, knowledge 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and search.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e-Learning is that publishers created, organized and structured the content into coursesand to be consumed by students. This out-of -date learning modle has been turned on its head. Content now is used rather than read. In most cases, it is reproduced by students instead of producer. When it comes to structure, i t is more likely to resemble a language or a conversation rather than a book or a manual.
Therefore, the e-learning application begins to look very much like a blogging tool. It represents one node in a web of content, connected to other nodes and content creation services used by other students.
Important trends in E-learning
1. Lower effort to compose e-Learning solutions based on web 2.0 technologies and tools
2. Demand in corporate settings for training that requires time and that engages learners in the process over a course of time
3. Recognition in e-Learn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blended learning
4. Student centered design
5. The theory of Connectivism
6. Free-Libre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Open Access
7. educational blogging and wiki

what is web 2.0?

Web 2.0 is a term often applied to a perceived ongoing transi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from a collection of websites to a full-fledged computing platform serving web applications to end users. ultimately Web 2.0 services are expected to replace desktop computing applications for many purposes.

Such technologies as are listed below serve as the emerging foundation for Web. 2.0:

·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 Wikis

· New and revised programming methods like AJAX and APIs

· Blogs and blogging

· Commentary and comments functionality

· Personalization and “My Profile” features

· Personal media such as podcasting and MP3 files

· Streaming media audio and video formats

· Reviews and user driven ratings

· Personalized Alerts

· Web Services

· Instant messaging and virtual reference including co-browsing

· Folksonomies, Tagging, and tag clouds

· Photos (e.g. Flickr, Picasa)

· 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 Open Access, Open Source, Open Content

· Socially driven content

· Social bookmarking (such as Delic.io.us)

上面的全文翻譯:

黑黑的石頭附上面這段話的試翻譯:

什麼是E-learning 2.0
 理論上講,E-learning 2.0是指E-learning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它建立在web2.0的基礎之上,代表了E-learning的發展趨勢。
 事實上,E-learning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其主要功能上。
 1.學習者生成教學內容,與學伴通過類似部落格、維客、論壇以及RSS訂閱等其它方式的方式進行協作,從而形成具有分散式的內容生成和任務分工的學習網路。
 2.它具有聚合了不同來源的內容以形成學習經驗的優點。
 3.它利用多種多樣的工具,如網路資料、課件、知識管理、協作、查尋等。
傳統的e-Learning模式中課程的發布者生成、組織以形成那些供學生消化吸收的課程教學內容。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現在倒了個兒:),教學內容現在不是用來讀的而是拿來用的。大多數情況下,教學內容是由學生再生成的而不是由課程的發布者來完成這項工作。教學內容體現在網路學習更像是一種語言交流或會話的形式而不是一本書或一些材料。
因此,e-Learning 的套用看起來越來越象部落格,它代表了內容網路中的一個節點,與其它節點相互聯繫,並與其它學伴使用的內容生成服務相關聯。

e-Learning 幾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1.利用WEB2.0技術和工具尋找e-Learning 解決辦法將不再是那么費勁。
 2.企業環境下的培訓越來越多,這些培訓多要求一定量的時間,以及在課程學習其間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投入。
 3.混合式學習的重要性在e-Learning 中日益獲得承認。
 4.設計越來越強調對學習者的考慮。
 5.聯結主義(關係主義)(教學設計、學習)理論
 6.自由軟體、開源軟體的廣泛使用
 7.教育部落格、維客的增加 

Web 2.0這個詞是經常用來指網際網路由一個個網站的匯集向功能日趨全面的計算機信息服務平台的轉變,從而能夠為終端用戶提供網路套用服務。最終這些Web 2.0提供的服務將有望能夠代替桌面計算機應用程式在許多用途中的使用。
下面列出被視為Web 2.0發展基礎的一些技術:

·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 Wikis

· New and revised programming methods like AJAX and APIs

· Blogs and blogging

· Commentary and comments functionality

· Personalization and “My Profile” features

· Personal media such as Podcasting and MP3 files

· Streaming media audio and video formats

· Reviews and user driven ratings

· Personalized Alerts

· Web Services

· Instant messaging and virtual reference including co-browsing

· Folksonomies, Tagging, and tag clouds

· Photos (e.g. Flickr, Picasa)

· 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 Open Access, Open Source, Open Content

· Socially driven content

· Social bookmarking (such as Delic.io.us)

eleaening 2.0的權威文獻中文翻譯

現在,e-learning正在與網際網路融為一體,正在日益顯著地轉變成一種新的型態:E-learning 2.0。

我們正在何處

當我們今天提到學習的內容時,我們可能想到的就是一個“學習對象”。學習對象一詞來自計算機傳輸系統(Computer-based Delivery,CBT),被描述成象樂高積木(Lego)或原子那樣,可以放到一起或者組織起來的內容小塊。各種標準系統嚴格而精確地定義了學習對象概念的形式,並提供了規範,規定了如何將這些內容小塊排序和組織為課程,如何將他們打包象書籍或培訓手冊一樣傳輸。

今天,e-learning主要以線上課程的形式出現。從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項目(OpenCourseware Project)”,到里斯的Connexions項目里的學習材料設計,以及在隨處可見的由學院和大學提供的各種學習內容里,課程都是組成的基本單位。

結果,今天占據主導地位的學習技術是一種組織和傳輸線上課程的系統--學習管理系統(LMS)。這種軟體在學習環境中已變得幾乎隨處可見, WebCT、Blackboard和Desire2Learn等公司已在數千所學校里安裝了他們的產品,正在被成千上萬的指導者和學生使用。學習管理系統 包含了學習內容,用標準化的方式來組織,一門課被分成模組和課程,輔以各種測驗測試和討論。今天,在很多系統中,還整合進了學校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

總的來說,目前在網路世界中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我們在e-learning出現之前所處的位置(注釋1)。傳統的遠程學習理論,如Michael G. Moore所描述的transactional distance理論,被搬到了線上世界裡。內容被按照這種傳統的模型組織起來,完全線上傳輸,或者與更多的傳統研究形式結合起來傳輸給了大量學生,在指導者的引導下,跟隨著一個預設了節奏的特定課程行進。


當我們接近新千年第一個十年的中間時刻時,網際網路的特性,就像很重要的人們對網際網路的使用,開始發生改變。這些變化波及了整個行業,不僅僅限於教育。實際上,教育已經在許多方式上滯後於趨勢的變化,並才剛剛開始醒過神來。

一個被大量研究者關注到的趨勢是網際網路用戶自身的變化。他們有時被稱作“數字居民”,有時被稱為“N-世代”,這些新的用戶正在用新的方式工作、學習和玩耍。

他們同時從多種來源快速吸收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片以及視頻資料。他們用“瞬間速度(twitch speed)”來行動,期待獲得即時的回覆和反饋。他們更願意隨機地“按需”接入媒介,希望與在他隔壁或者全世界的朋友們取得即時的聯繫。他們就象購買一本書或CD那樣,熱衷於創造他們自己的媒體,或是下載別人的媒體。

在一個叫作Cluetrain Manifesto(譯 註:即後來出版的暢銷書《市場就是談話》一書)的作品中,首次提及這個新世代正在如何改變市場。這個1999年首次發布在網上的作品,以宣告“市場就是談 話”為開端,接著重新定義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市場正在變得更聰明、更見多識廣、更有組織……網路化市場中的人們已意識到,他們從彼此身上獲得 的信息和支持,比從賣方身上獲得的要好得多”。Jay Cross寫了類似的文字,討論“擴展化的學習者(augmented learner)”和“鮮活組織(hyper-organization)”。

在學習中,這樣的趨勢有時以“學習者為中心”或“學生為中心”設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不僅僅是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或允許用戶改變文字的大小和背景的顏色,這是將學習本身的控制權交到學習者的手中。

“學生人群在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變化,和當今社會更顯著的消費者/客戶中心文化,創造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日益興盛的氛圍”。學習不僅意味著學習者更多的自治,也意味著對積極的學習行為更加重視,與之相伴的是創新、溝通和參與扮演核心角色,教師角色轉化,甚至是教師與學生整體上區別的消失。

在這個方向上走得更遠的是George Siemens的“連線主義(Connectivism)”。 Siemens寫道:“我們從創造連線中獲得能力……混沌是知識工作者面對的新現實……構成主義強調學習者通過意義創建類任務來獲得理解,與此不同,混沌則認為意義是現實存在的--學習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識別隱藏著的模式。意義創建和在特定的社區之間創建連線,都將是重要的活動。”Douglas Rushkoff Cyberia的讀者將認識到這樣一個類似的主題,即知識工作不再被看作是對事實的收集和匯聚,更象是在一個動態的環境中馭波而行。

障礙的消除,引發了今天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許多運動和問題。例如,檔案分享,它不但減少了今天的年輕人中突發的犯罪行為,更使得“信息就是某種分享物”的信念普遍深入了人心。這個信念表現在免費和開放源碼軟體、內容的創作共用許可,和學術作品與其他作品被開放獲取等事件上。內容的分享並不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事實上,將內容封閉起來,才被視為對社會發展趨勢的逆反(注釋9)。開放內容不僅被視作能夠愉快的擁有,更重要的是,將推動Siemens所描述那種學習網路的形成(注釋10)。

許許多多作者在呼喚“開放社會”的誕生。如,Tapscott寫到了“透明夾的心餅”和“裸露的公司”,Mougayar告訴我們“未來的組織是'開放公司’”。 在一份更加廣為人知的網路評論中,Rob Paterson問道,“取消體制化的中間人,推動建立直接的關係,難道不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重大的創意嗎?超級市場會永遠存在嗎?我們需要在工廠式的大 學裡學習嗎?我們的健康要依靠醫生嗎?新聞就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嗎?”(注釋11)

簡短而言,依存於網際網路的各種生活結構和組織正在被打破。中介者,如公共關係人員、記者和教授,將不再被需要。消費者正在與生產者直接對話,更加頻繁地要求和獲得關於責任和透明的新標準。通常他們只關注生產過程,但在很多場合,他們顛倒了整個過程。被動變成了主動。無私被包含了進來。新網際網路用戶可 能沒有去投票,那只是因為,當你掌握了自己的自由時,投票變得無關緊要。

Web2.0

最早的網路發生變化的標誌,是一個叫做LiveJournal網站的流行和一波非常明顯的對網站Friendster的興趣。這些後來被稱為“社會性網路站點”的網站,很快被Tribe、LinkedIn、Google's Orkut、Flickr和Yahoo 360這樣的服務趕上。通過與社會性網路分析專業人士,如Duncan J. Watts、Mark Buchanan們的對話,許多作者注意到這些線上網路中存在類似的模式(注釋12)。某些變化正在這裡發生。

正在發生的是網際網路的主體瞄上了通信網路,一種在物理世界裡現實存在的網路,規模如此之小。網路本身從“可讀網路”向“可讀/可寫網路”的轉變,正好吻合了Tim Berners-Lee's最初的構想。這個新的、進化中的網路開始被支持者們稱為Web2.0,不久,趨勢演變成了一場運動。

“步入Web2.0,這是一個網路的遠景,在其中信息被打破成為‘微內容’,分布到數十個領域之中。檔案的網路變成了數據的網路。我們不再只看到同樣的老的信息來源。現在我們正在看到一個新的工具組合,用新的有用的方式聚合和重新混合微內容”(注釋13)。

簡單的說,在發生的就是網路正在從一個媒介(信息在其中被傳送和消費)轉變為一個平台(在其中內容被創造、分享、重新混合、重新定義目標,或簡單的 被忽略)。人們用網路所作的,不在是讀書、收聽廣播或看你電視,人們可以相互交談,用的不僅僅是詞語,還包括圖片、視頻、多媒體和任何他們手邊可以獲得的 東西。這成為了看上去很象,運行實際上也很象樣的一個網路。

沒有哪裡比blog的世界更能清晰顯現這點了。在很短的幾年以內,blog從極少數的特殊網站,發展到被成千上萬人使用,他們獲得了Blogger和Wordpress等內容創建工具的支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這些blog通過一個叫做RSS的機制彼此連線,這是一個簡單的XML格式,允許blogger們將他們的內容傳送到被稱為“訂閱者”的讀者網路之中去。

但不僅僅是寫blog。創建一個線上的社區因為Plone和Drupal等工具而變得輕而易舉。Jimmy Wales和上千名他的朋友,使用叫做wiki的協同寫作工具,創造了一個開放的站點“維基百科(Wikipedia)”,與微軟的Encyclopedia Britannica封閉的製作過程完全相反。另外一些人,用免費的錄音工具Audacity開始錄製他們自己的談話和音樂,這個後來與RSS結合形成了“播客(podcasting)”,一種飛速發展的現象,改變著我們對廣播的看法。

對所有人而言,需要認識的重點是Web2.0的出現並不是一個技術革命,而是一個社會革命。“這就是我的看法:Web2.0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技術。它是關於通過開放套用與服務促進和鼓勵參與。開放,我指有著適當的API的技術開放,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社會性開放,賦予人們權力在新的或者已經存 在的環境中對內容加以使用”(注釋14)。

E-Learning 2.0

在e-learning的世界裡,最接近社會性網路的是“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CoP)”,1990年代由Etienne Wenger等人發起和推動。按照Wenger的看法,一個實踐社群擁有“一個分享的興趣領域”,在那裡“成員一起互動和學習”,“發展一個被分享的資源清單。”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線上學習中“社區”都是人造的,在學習管理系統的支持下製造著“討論”(注釋15)。這些社區典型地限制於一個給定的學習者群體,如大學班級,有固定的開始和結束點,儘管肯定比沒有要強,但很少接近Wenger的理論。

這並不是說沒有實踐社群在形成。有一些努力試圖發展出它們,如MuniMall項目,在地方自治政府部門中套用,又如PEGGasus,吸引了工程師和地球物理學家。評論家Erin Brewer提到,網際網路上象Yahoo!群組這樣的地方,已成為了社區學習活動的集中地。總體來說,發展的趨勢很緩慢,而且從傳統機制中得來的支持幾乎沒有。

幾年前,當教育者開始使用wiki和blog這樣的工具時,他們開始注意到一些不同的現象。突然,代之以和同學討論預先設定主題的是,學生們發現他們可以在世界範圍內一對一地就廣泛的主題進行交流。想像一下,當一個五年級學生就剛剛觀看的一次馬戲表演寫了一個評論,她就收到了其中一位表演者的回應,這將多么令人驚奇(注釋16)。在非常短的時間裡,blog在教育中被套用到廣泛的目的上,一個教育blogger的網路形成了,到今天,成千的老師正在鼓勵他們的學生去寫作blog。

blog與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內容很不相同,要更加的不正式。這是從個人的視角出發,發出的是個人的聲音。學生的blog貼子通常關注他們興趣範圍內的事情,而不是一個課程主題或者指定的項目。更重要的是,當學生們寫blog和相互閱讀時,形成了一個互動的網路,更象社會性網路,也更象Wenger的實踐社群。

不僅僅是寫blog。教育者也在播客上產生了興趣。他們中的一些已經開始製作播客,如在McMaster,工程學教授在此主持一個線上的展示(注釋17)。

“我們正在和‘下載的一代人’交談,”工程學系的副系主任Peter Smith說,“為什麼不象下載音樂一樣下載關於教育和職業方面的信息呢?這使得內容從網路上下載,讓學生們很便捷地與我們接觸到。”不僅如此,使用線上服務,如Odeo、Blogmatrix Sparks,甚至是簡單的成品軟體,學生們能夠創建他們自己的播客。

當線上學習超越媒介作用,變得更象一個平台時,會怎樣呢?當線上學習軟體超越一個學習被“傳送”的內容使用工具,變得更象一個學習被創造的內容產生 工,會怎樣呢?e-learning的模型作為一種出版者製作的內容類型,被組織和結構為課程的形式,由學生來消費和使用的型態,正在轉型。就內容而言- -內容更多被使用而不是被閱讀--更像在任何情況下由學生在創造而不是課程作者在製作。就結構而言,更像是在重構一門語言或是一次談話,而不是一本書或是 手冊。

所以,e-learning套用開始看上去象極了blog工具。它代表了一個網路上的節點,與其他節點以及別的學生使用的內容創造服務相聯繫。它變成了一個個人學習中心,而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或企業意義上的套用。在這個學習中心裡,內容被按照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重新使用以及混合。實際上這不是一 個單獨的套用,更象是一個多功能套用的集合--是一個環境而不是一個單獨的系統。

這看起來也更像是一個個人的門戶工具(注釋18)。就是指一個學生擁有的屬於自己的地方,用來創建和展示他們自己工作的場所。一些電子資料夾(e-portfolio)套用已經出現,如ELGG。IMS Global 收集了一些電子資料夾的服務(注釋19)。“資料夾提供機會證明一個人對檔案和信息源的收集、組織、闡釋和反應的能力。它也是一個持續進行職業發展的工具,一個鼓勵個人對其學習結果負責任並予以證明的工具”(注釋20)。

這種學習的方式意味著學習內容在一種非常不一樣的方式下被創造和分布。e-learning的內容不是被寫作、組織和打包起來,而是被聯合起來,更象一個blog或者播客的帖子。它被學生們用他們自己的個人RSS閱讀器或其他類似的工具聚合起來,被學生們腦子中各自獨立的思路重新混合和定位,完成品被傳遞成為其他學生閱讀和使用的新材料。

相比採用企業級學習管理系統,教育組織更加正式,希望採用一組相互聯繫的開放源碼工具組合。在這上面進行的工作進展已有些時日,採用E-Learning架構(E-Learning Framework)定義了一系列通用套用,最近,又在一個國際協作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服務於教育和研究的新的e架構(e-Framework)。由於在這些系統中內容傳輸仍然是一個基本功能,有一種認識依然在發展,那就是:學習正在變成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一個適合的聚集點將是平台,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套用。

未來,學習不僅僅發生於人為的設計,也來自於被使用的觀點將被廣泛接受。絕大多數e-learning理論家們已經在這樣思考,他們正在探索學習內容如何被用作學習活動的基本元素,而不只是被當作學習的內容來看待--無論這些內容是由專家製作還是被學生所創造。

在教育遊戲和仿真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工作成果。Seymour Papert、James Paul Gee、Clark Aldrich和Marc Prensky等理論家都思考到了遊戲的效能。

Papert寫道:“我發現孩子們從遊戲中學習到的最重要技能,就是那些幫助他們增強掌控自身學習感覺的技能。學習者掌控學習,這是對居於主導定位的課程設計理論的對立”(注釋21)。這一點,在學習者不但專注在玩中,而且參與到遊戲設計時最為明顯。在遊戲的世界裡,這個實踐被廣泛接受並受到鼓勵--modding遊戲允許玩家創造他們自己的遊戲(注釋22)。

遊戲強化學習發生在遊戲中,在那裡學生需要了解的東西存在於一個它立刻會被使用到的環境之中。正如Gee所介紹,“辭彙只有當它們能與經歷連線時才 會有意義”。如果我說“我打翻了咖啡,根據我要求的是一把掃帚還是一把地拖,這句話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你無法在時間的前面創造環境--它必然是經驗的一部 分。同樣的,科學文字對一個有經驗的科學家而言極具價值,但對一些沒有任何科學研究經歷的人而言,不具備任何意義“(注釋23)。

類似的動機出現在快速成長的移動學習領域(注釋24) --畢竟,如果學習發生的環境不重要,環境就不再有用,也就不必將學習移動起來。移動學習不但提供了新的機會去創造,並且提供了連線的機會。正如 Ellen Wagner和Bryan Alexander所說,移動學習”最大程度上定義了學習者、信息、個人計算機設備和世界之間新的關係“(注釋25)。

隨著這個趨勢的發展,我們發現我們進入了一個“隨時隨地計算”的世界。“虛擬現實將人們放到一個計算機創造的世界裡,隨時隨地的計算使計算機和人們一起在世界上生活”(注釋26)。“隨時隨地計算之父”Mark Weiser比較了未來用於寫作的計算機。“今天這項技術在工業化國家裡隨處可見。不但用於寫書、編雜誌和報紙等地方傳輸信息,而且用在接到標誌、公告板、商店的標誌甚至是塗鴉上”(注釋27)。

在學習世界裡,這意味著讓學習出現在你作的任何事情之中。Jay Cross用名詞“工作流學習(workflow)”來描繪這個概念。Sam Adkins寫道,工作流學習是“與從網路服務到各種複合型套用的企業套用的深度融合”,和“支持構成了現實中工作流的商務流程的任務及工作相融合”,受 到了“與人以及系統進行的環境化協作”的支持,是“通過模式化和模擬獲得的設計和修正”(注釋28)。

當然,沒有理由去想像這種形式的學習將會被限制在工作場所之中。學習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從日常家庭事務到藝術和文化。可以說,學習和生活最終將融和。挑戰將不再是如何去學習,而是如何通過學習去創造些什麼,如何通過學習去溝通和交流。


About the Author:
Stephen Downes是位於New Brunswick蒙克頓的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一名高級研究員,在信息技術學會的e-Learning研究組工作。Stephen是學習對象和元數據領 域領先的研究者,以及正在出現中的weblog在教育和內容聚合領域套用的領先研究者,他可能因每天一封的研究型郵件列表OLDaily而最為知名。他的工作還包括開發教育內容聚合系統,和設計學習資源的數字權利管理系統。Stephen是eLearn的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經常會在線上學習領域發表報告和講座,包括2004年10月在澳大利亞Perth,發表了著名的Buntine Oration演講。

原文連結:E-learning 2.0
原文作者:Stephen Downes
翻譯:Danny Yu
轉載自http://hi.baidu.com/%C6%AF%C1%F7%B5%C4%D0%C4/blog/item/5a06c6b4e48fcd728bd4b285.html

在e-learning 2.0 中應該還要發揮美味書籤和rss的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