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gwie

Yngwie

1963年6月30日,在瑞典的Stockholm,Lars Johann Yngwie Lannerback誕生了。這年的BEATLES剛在英國利物浦闖出一小點名聲來,整整20年之後,當這個長大後滿頭棕發的嬰兒踏上落杉磯機場的地面時,一段輝煌的音樂道路將正式鋪開。Yngwie的首張個人專輯,Rising Force(上升的力量)一舉成功,在美國專輯排行榜上取得了第60位的好成績,這對於一張以吉他為主,而且沒有在電台上進行任何商業宣傳的專輯是令人振奮的。Yngwie在ALCATRAZZ的表現應該說是很好的,由於樂隊其他成員都是相當有才華的樂手,所以Yngwie在其中並不顯得突出,多數時候他老老實實的做著自己的本分工作,只有在少數幾首歌,例如Kree Nakoorie,Jet to Jet和Hiroshima中,才有他令人驚訝的solo表現。

基本信息

簡介

早年

YngwieYngwie

Yngwie出生後不久,軍官出身的父親和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母親離婚了。這個單親家庭的成員里,Yngwie是最小的。他的母親Rigmor,姐姐Ann Louise和哥哥Bjorn都認為小時候的Yngwie(這個名字取自於他母親的一個舊情人)是個野孩子,很不服管教,“他所做的一切都有一種野性在裡面”。

YngwieYngwie

音樂,尤其是吉他,起先並沒有引起小Yngwie的注意。

早先他也試圖學過一些鋼琴和小號,但都有始無終,媽媽在他五歲生日時買給他的木吉他一直掛在牆上無人理會。一直到1970年9月18日那一天,情況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天Yngwie在電視上看到了關於吉他手Jimi Hendrix死訊的專題報導,他的心裡仿佛有了某種觸動。七歲的Yngwie驚訝地看到Hendrix如吸毒般陶醉地演奏,在音箱前用巨大的回授震撼著觀眾,最後將吉他付之一炬,這一切令讓年輕的Yngwie找到了自己的路。Jimi Hendrix去世的那天,就是吉他手Yngwie誕生的日子。

Yngwie 雜誌照Yngwie 雜誌照

Yngwie最初的吉他是一把老Mosrite琴,之後是一把便宜的Stratocaster。Yngwie通過練習DEEP PURPLE這類樂隊的歌曲來同時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吉他技巧,“深紫”的吉他手Ritchie Blackmore那種受古典音樂影響的演奏方式使他深受影響。而他姐姐對於古典音樂的喜好也給予Yngwie來自大師們的啟發:巴赫,維瓦爾第,貝多芬和莫扎特。就在Yngwie開始嘗試把這些古典音樂的結構和曲式融入自己的吉他演奏時,他那獨特風格的雛形產生了。他每天幾乎是一刻不休地勤奮練習,經常彈著彈著就一頭歪在吉他上睡著了。

10歲那年,Yngwie繼承了母親的姓氏,正式改名為Yngwie Malmsteen。這時的他由於過於專注於練琴,逃課成了家常便飯。而他在學校時候,則被看成是一個到處惹麻煩的傢伙,因為他經常與那些“專門乾傻事的傢伙”打架。唯一出色的是他感興趣的那兩門功課,英語和藝術。他的母親清楚地看到了兒子音樂上的天賦,所以非常開明的默許Yngwie逃課呆在家裡擺弄吉他和錄音機。就這樣,他的吉他演奏技法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如何在古典音樂的正常曲式和Hendrix那種即興演奏中找到一座聯繫的橋樑呢?19世紀俄小提琴家尼古拉·帕哥里尼似乎是一個答案。當Yngwie在電視上看到一位俄國小提琴手演奏帕哥里尼的名曲24 Caprices時,他開始明白如何把他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嫁接到舞台即興演奏的魅力之上了。

15歲的時候,當Yngwie把機車開到學校的主幹道上時,學校顯然已經不能再容忍這個張狂的傢伙了,他只能收拾東西回家了。Yngwie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琴行做修理工,他的木工技巧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也就是在這裡,他做成了第一個整體琴頸。這個琴頸的代價是一個17世紀的管風琴,他在琴頸上預留出音品的位置,然後把多餘的地方挖掉,這樣剩下的突起就成了品位。他把這東西裝到一把舊琴上試了試,效果令他如此滿意,以至於他把自己最心愛的吉他也拆了,換上了這個整體琴頸。Yngwie發現最後的效果應該說是比普通吉他稍微難彈一些,但對琴弦的控制能力卻得到了相當的提高。於是,整體琴頸成了日後Yngwie設備的標準配置。

Yngwie在當地組建了一些樂隊,這些樂隊的風格都是圍繞他的重型吉他展開的,這在當時處處糜爛著以ABBA為代表的流行音樂的瑞典,真是對聽眾的耳朵和耐心的巨大考驗。18歲的Yngwie由於在智商檢測中拿了高分而被軍隊徵召入伍,也許只有Yngwie才做得出來——他拿著槍衝到徵募處,叫嚷著與其參軍,不如去死的話。當徵募官弄清楚他並不是開玩笑之後,就把他放走了。Yngwie就這樣捍衛了彈吉他的權利。

Yngwie和幾個朋友曾經為瑞典的CBS分唱片公司錄製過三首小樣,但是沒有能夠得以發行。失望的Yngwie知道瑞典不是實現他音樂理想的地方,決定在國外進行發展,他開始往國外的唱片公司和樂隊郵寄小樣。其中一盤小樣幸運地落到了Shrapnel唱片公司的創始人,吉他星探Mike Varney手裡,他對這位瑞典年輕吉他手的印象出奇的好。於是他邀請Yngwie到落杉磯來參加Shrapnel公司的新樂隊STEELER,這就是Yngwie歷史的真正開端。

美國

以Ron Keel為核心的STEELER首張專輯是一張典型的重金屬專輯,其中Yngwie在Hot On Your Heels這首歌里留下了一段極其精彩的前奏solo。當這張專輯開始被樂迷看好時,Yngwie已經來到了ALCATRAZZ,一支由主唱Graham Bonnett組建的RAINBOW風格的樂隊。Yngwie在ALCATRAZZ的表現應該說是很好的,由於樂隊其他成員都是相當有才華的樂手,所以Yngwie在其中並不顯得突出,多數時候他老老實實的做著自己的本分工作,只有在少數幾首歌,例如Kree Nakoorie,Jet to Jet和Hiroshima中,才有他令人驚訝的solo表現。這對饑渴的Yngwie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全力發展個人道路了。在錄製了兩張專輯,No Parole From Rock'n'Roll和Live Sentence之後,Yngwie離開了ALCATRAZZ。

Yngwie專輯照Yngwie專輯照

Yngwie的首張個人專輯,Rising Force(上升的力量)一舉成功,在美國專輯排行榜上取得了第60位的好成績,這對於一張以吉他為主,而且沒有在電台上進行任何商業宣傳的專輯是令人振奮的。這張專輯甚至還為Yngwie贏得了格拉美最佳搖滾演奏獎的提名,接下來的一系列榮譽令人應接不暇:數本雜誌的讀者投票評選他為最有才華的新人,年度最佳搖滾吉他手,年度最佳搖滾專輯......不少音樂家和樂隊的首張專輯是其音樂生涯中最好的,Yngwie也是其中之一,雖然Yngwie的風格在這張專輯中的音樂還有待完善,但專輯中的那種激情和饑渴卻是以後的專輯所無法比擬的。這張現在被譽為Neo-Classical(新古典)搖滾聖經的專輯無疑是這類音樂中的第一張也是真正最好的一張專輯。

Yngwie新古典風格的續作在音樂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之後的兩張專輯Trilogy(三部曲)和Marching Out(推進)無論在歌詞或音樂上都顯得比Rising Force更為嫻熟。這時候,Yngwie獨特的吉他技法和作曲能力已經在搖滾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少樂手開始嘗試這種新古典風格。其中有不少Yngwie的模仿者和Yngwie第二,Yngwie第三等試圖照搬他的技法,而並不是從那種獨特的音樂理念上去把握新古典風格。由於缺乏Yngwie那種音樂上的悟性,這些克隆們聽上去總是有點滑稽和做作,這給新古典搖滾運動投下了消極的陰影。

不幸的事情發生在1987年6月22日,就在他24歲生日的前幾天,Yngwie駕駛的美洲虎撞到了樹上,他的頭撞到了方向盤上,把方向盤撞壞了,而他的頭顱內出血形成了一個壓迫右手神經的血塊。在昏迷了近一周之後,Yngwie醒轉了過來,發現拿撥片的那隻手完全失能。音樂道路是否就這樣結束了呢?懷著深深的憂慮,Yngwie開始了漫長的理療,理療過程中,Yngwie的右手神經逐漸開始恢復功能。就在他的傷勢完全康復後不久,又一個噩耗傳來,他生命中給他最大力量和啟發的那個人,母親Rigmor在瑞典死於癌症。最為可恨的是,Yngwie的一個經紀人在這時落井下石,捲走了Yngwie所有的財物,只給他留下了厚厚一疊的醫療帳單——這一切如果發生在普通人身上,恐怕是致命的打擊。而Yngwie卻沒有放棄,他很快把自己的精神從悲傷和痛苦中再次轉移到音樂上來,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自己。

Odyssey(奧德賽)是Yngwie復出後的第一張專輯,他本人對這張專輯並不很滿意,但卻為他帶來了更為廣泛的聽眾群和主流市場。一首單曲及其音樂電影Heaven Tonight成為Yngwie把風格轉向適於滾動播放的第一次嘗試,它也推動整張專輯在美國賣到了將近50萬張的成績。當然,這一切也要歸功於來自原RAINBOW樂隊的主唱Joe Lynn,在他的支持下,一次成功的Odyssey巡演讓Yngwie的聽眾範圍有了新的擴展,而不再限於那些狂熱的吉他愛好者了。1989年2月間,巡演在前蘇聯的土地上場場爆滿,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幾場尤為成功(Yngwie之後半年,才有BON JOVI等樂隊首次到蘇聯演出)。在列寧格勒演出的最後一場被錄製成現場錄像帶發行,取名為Trial By Fire - Live In Leningrad(火的考驗--列寧格勒現場)。

巡演之後,這支被人稱為Rising Force的樂隊終於解散了,樂隊成員各奔東西,Yngwie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合作夥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