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6式130mm加農炮

M46式130mm加農炮

50 年代初由前蘇聯研製,印度引進後裝備隊屬炮兵,主要用於壓制有生力量,摧毀工程設施,也可用於反坦克作戰和與敵炮兵對抗。 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殺傷威力大;機械性能可靠,故障率較低;直射距離較遠,可進行直瞄反裝甲作戰;行軍戰鬥狀態轉換時間較長,越野機動能力有限,射死角較大等特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M46 式 130mm 加農炮

國別:前蘇聯

類別:火炮加農炮

型號:M46

基本數據:

口徑 130 毫米

初速 930 米/秒

最大射程 27150 米

最小射程 9800 米

射速 5 ~ 6 發/分鐘

炮身長 7600 毫米

榴彈

彈丸重 33.4 千克

炮藥重 4.63 千克

穿甲彈

彈丸重 33.6 千克

炸藥重 0.127 千克

彈藥基數 80 發

炮口制退器形式 單室多孔衝擊式

炮閂類型 橫楔式

高低射界 -2.5 °~ +45 °

方向射界 50 °

配用彈種 榴彈;穿甲彈

行軍狀態長 11730 毫米

行軍狀態寬 2450 毫米

行軍狀態高 2500 毫米

運動方式 牽引

運動速度 50 千米 / 小時

行軍戰鬥轉換時間 3 ~ 4 分鐘

行軍狀態全重 8450 千克

戰鬥狀態全重 7700 千克

炮班人數 9人

作戰運用

M46式130mm加農炮 M46式130mm加農炮

M46 式 130MM 加農炮在戰後局部戰爭中曾廣泛使用。

1984 年阿富汗戰爭期間,前蘇軍調用 130 加在內的火炮 , 轟擊游擊隊所在村莊和營地。蘇軍通常集中數個炮兵營,實施急促而猛烈的炮擊 , 使游擊隊領導人穆拉威·莎菲瓦拉赫死於 1985 年春季的炮襲中。此外,前蘇軍還利用其射程遠的特點 , 對游擊隊進行封鎖或開闢安全區。

1980 年 9 月至 1988 年 7 月的兩伊戰爭中,雙方均動用了該型炮實施炮戰,雙方曾使用大量火炮轟擊對方重要設施,給對方造成了重大損失。

1990 年海灣戰爭中,伊軍的 M46 火炮未發揮應有作用。

該炮於1954年正式裝備部隊。前蘇聯每個炮兵師編有72門M—46式130毫米加農炮。在1973年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曾廣泛使用。除原華約國家外,朝鮮、越南、印度、古巴、秘魯、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坦尚尼亞、索馬里、馬里、安哥拉、剛果、衣索比亞、幾內亞、蓋亞那、以色列、利比亞、莫三比克、奈及利亞、阿曼、蘇丹、葉門和薩伊等國家也裝備此炮。

識別特徵

①採用多室制退器,其兩側在方形區域內開有多個小孔。

②反後坐筒安裝位置靠後,位於防盾內側,身管上方。

③防盾較小,上方和左下有鋼架和炮身相連並固定。

④大架為箱形,並各有千斤頂。

世界著名加農炮

加農炮是指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可直瞄射擊,炮彈膛口速度高的火炮。常用於前敵部隊的攻堅戰中。嚴格上說,坦克炮也屬於加農炮。軍事上沒有“普通”炮的概念,加農炮和榴彈炮都屬於很“普通”的火炮的兩大不同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