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M1954式加農炮

蘇聯M1954式加農炮

蘇聯M1954式加農炮,也稱M46。它的身管長達52倍口徑,彈丸初速930米/秒,最大射程27-32千米,使用新的底排增程彈射程可達38千米,是50年代射程最遠的野戰火炮。配用有蘇式火炮的獨門彈藥——殺傷榴霰彈。這種彈藥沒有爆炸性彈頭,依靠在發射藥筒內裝填的大量箭形霰彈殺傷近距離集團衝鋒的步兵,在300米距離上甚至可以將薄裝甲的裝甲車,如M113和“布雷德利”打成篩網。

簡介

朝鮮人民軍岸防部隊裝備的M1954式130毫米加農炮朝鮮人民軍岸防部隊裝備的M1954式130毫米加農炮

M1954拖曳式130毫米野戰炮也稱M46,是一種手工裝填,拖曳式130毫米火炮,由蘇聯在1950年代研製。1954年它首次被西方目擊並被稱為M1954。其中國仿製版本被稱為59-1型加農炮

發展過程

50年代初由前蘇聯研製,印度引進後裝備隊屬炮兵,主要用於壓制有生力量,摧毀工程設施,也可用於反坦克作戰和與敵炮兵對抗。

性能特點

①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殺傷威力大。
②機械性能可靠,故障率較低。
③直射距離較遠,可進行直瞄反裝甲作戰。
④行軍戰鬥狀態轉換時間較長,越野機動能力有限,射死角較大。

基本數據

口徑130毫米
初速930米/秒
最大射程27150米
最小射程9800米
射速5~6發/分鐘
炮身長7600毫米
榴彈
彈丸重33.4千克
炮藥重4.63千克
穿甲彈
彈丸重33.6千克
炸藥重0.127千克
彈藥基數80發
炮口制退器形式單室多孔衝擊式
炮閂類型橫楔式
高低射界-2.5°~+45°
方向射界50°
配用彈種榴彈;穿甲彈
行軍狀態長11730毫米
行軍狀態寬2450毫米
行軍狀態高2500毫米
運動方式牽引
運動速度50千米/小時
行軍戰鬥轉換時間3~4分鐘
行軍狀態全重8450千克
戰鬥狀態全重7700千克
炮班人數9人

作戰運用

M46式130MM加農炮在戰後局部戰爭中曾廣泛使用。
1984年阿富汗戰爭期間,前蘇軍調用130加農炮在內的火炮,轟擊游擊隊所在村莊和營地。蘇軍通常集中數個炮兵營,實施急促而猛烈的炮擊,使游擊隊領導人穆拉威·莎菲瓦拉赫死於1985年春季的炮襲中。此外,前蘇軍還利用其射程遠的特點,對游擊隊進行封鎖或開闢安全區。
1980年9月至1988年7月的兩伊戰爭中,雙方均動用了該型炮實施炮戰,雙方曾使用大量火炮轟擊對方重要設施,給對方造成了重大損失。
1990年海灣戰爭中,伊軍的M46火炮未發揮應有作用。

識別特徵

①採用多室制退器,其兩側在方形區域內開有多個小孔。
②反後坐筒安裝位置靠後,位於防盾內側,身管上方。
③防盾較小,上方和左下有鋼架和炮身相連並固定。
④大架為箱形,並各有千斤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