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年

262年 景元三年,景耀五年,永安五年。

簡介

公元262年 景元三年,景耀五年,永安五年。

歷史紀事

司馬昭姜維攻魏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肅慎遣使者至魏遼東郡,獻詩弩、若矢、貂皮等。蜀姜維攻魏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為鄧艾所敗。維因曾勸後主殺黃皓,不敢還成都,退往在中(在今甘肅盤曲以西、岷縣以南)。魏司馬昭以“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為藉口,殺名士岙康(223-)。康字叔夜,譙郡人,長於文學,有“非湯武而薄周孔”之議論。與阮籍、阮鹹、山濤、向秀、王戒、劉伶號“竹林七賢”。著作今存《岙中散集》。吳以濮陽興為丞相,興與左將軍 張布同任國政。

文化紀事

玄學產生玄學是一個真正的本體論哲學。在漢代基本上只有宇廟論、社會哲學和數術、神學,玄學本體論的出現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相比之下,宇廟論之前的道家本體論則幼稚得多,是一種半直觀、半藝術的哲學,而玄學儘管在發生期受到道家的很大影響,但在發展中演化出了獨特的概念體系和範式。到了“化”成為主導觀念的時候,玄學已不再是一種清談了,而成為一種真正的哲學。玄學的“化”和“自性”與魏晉崇尚自然、個體的精神是一致的。玄學與道家的本體論、孔子的大同世界相比,是更傾向於個體化,更傾向於現實的哲學。它的出世色彩其實是反社會、反文明的末世感。正始時代的何晏、王弼是玄學的創立者。他們將老、莊、易並列為三玄,並依傍儒學立宗。他們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無代替道,並在體用不二、本末不二的前提下論述了無。他們的重點在無,但注意在有中把握無,在生活哲學上他們的無為論和性情論、自然論都是在當時社會政治壓迫下的一個變態。他們論述了當時的熱門話題:言象意的關係,並用它來解釋周易,要求放棄言、象來達到意,因而這實質上提出了魏晉玄學的意(神韻的形上學範疇),在有無關係上,他們只是提出問題,其體系還有老子、漢代的特徵,未能把有無放到象意的層面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