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坎昆世界氣候大會

2010坎昆世界氣候大會

當地時間11月2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墨西哥坎昆開幕。會議將持續12天。在開幕式上,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將致辭。在會議舉辦地——月宮酒店周圍,墨西哥方面出動了警察和軍隊,以及三艘軍艦,以保證會議安全。

概述

會議logo會議logo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六次締約方會議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南部城市坎昆舉行。此次會議是繼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國際社會推進“巴厘路線圖”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呼籲各國應本著妥協折中和互相尊重的精神協調合作。他強調說:“坎昆會議必須取得進展。”

在經歷上次哥本哈根的混亂和爭吵之後,這次坎昆會議被廣泛寄予厚望,希望掃清哥本哈根會議的陰霾,各國重新建立信任。

重要日程安排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坎昆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坎昆會議

11月29日:會議開幕
準備成果提交締約國會議
11月30日:技術轉讓與開發
特彆氣候變化基金評估
討論資金和技術支持
二氧化碳的獲取與封存
技術的發展與轉讓
12月1日:清潔發展機制相關事宜
適應基金及審查
12月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從創新到市場改革
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活動-適應基金

看點

醞釀已久的坎昆全球氣候變化大會進入最後一天倒計時,超過190個國家的上萬名與會代表、媒體記者、專家學者和非政府組織環保人士正在從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個世界聞名的海濱度假城市。在啟程前往坎昆親歷報導此次盛會之際,本報記者根據連日來與墨西哥學術界、政府官員、生態專家的廣泛接觸及新近同中國代表團的交流,綜合權威觀點認為此次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具有以下4大看點:

中國持工業節能減排靚麗成績單出席坎昆氣候大會中國持工業節能減排靚麗成績單出席坎昆氣候大會

恢覆信心成頭等要務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雖然各界期待極高,但是取得的有限成果卻令國際社會普遍倍感失望。大會除了場內激烈爭吵、代表憤然離席等“花絮”令人印象深刻以外,並沒有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檔案,使全球關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保問題的人們普遍產生了嚴重的悲觀情緒。
墨西哥主辦方官員表示,此次坎昆峰會不追求代表團的官員級別層次,而是本著求真務實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重建各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信心。正如墨西哥外交部長埃斯皮諾薩所言,哥本哈根峰會的教訓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期待在一次會議中解決所有氣候變化問題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與其因不停爭吵喪失信心,不如從易到難分步驟解決相關問題,恢復各方信心,這是東道主墨西哥主辦此次大會的最主要目的和根本初衷”。
和諧共識取代外交爭吵
在此次坎昆峰會中,墨西哥將全力維護和諧的氛圍,為各方提供一個平等交流與真誠協商的環境。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大會中和諧共識將是唯一的鏇律。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研究員安娜·塞西莉亞告訴記者,坎昆會議是繼2009年哥本哈根峰會後國際社會推進落實巴厘島路線圖談判的又一次重要會議,但東道主墨西哥在全力爭取會議取得成果性突破的同時,也對此次大會的結果做出了可觀正確的估計。根據墨西哥政府事先與中、美、歐及拉美開發中國家的多次私下溝通,認為在此次大會中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性協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於在坎昆出台一份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檔案不予期待,但是根據各方匯總的情況顯示,在此次會議中就技術、資金、適應、減緩、森林等已取得較多共識、分歧較小的問題達成平衡的一攬子協定的可能性極大。套用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對於此次大會的展望是,“謹慎期待”。
資金問題將成最大亮點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首腦峰會結束時承諾提供300億美元幫助開發中國家減輕氣候變化影響。作為“綠色基金”項目計畫的發起國和主要倡導國,墨西哥在氣候變化資金落實問題上的長期努力有目共睹。墨西哥自然資源及環境部氣候變化政策總幹事瑪塔認為,氣候變化資金的落實相比於技術轉讓更具有可操作性,墨西哥經與多方溝通後有理由相信,資金問題將成為此次大會的最大亮點。墨西哥某氣候談判代表稱,墨西哥將選擇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作為突破口,力爭在大會中就資金來源、出資方式、受益國分配等多方面一一落實,而已開發國家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中長期資金援助也將會取得一定實質性進展。
拯救森林凝聚更多共識
雖然眾所周知各國在短期內無法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達成共識,但是對於遏制亂砍濫伐和保護森林資源方面都具有先天性的共識。墨西哥學者認為,在各方普遍期待的情況下,在坎昆達成一份遏制森林砍伐的全球協定,推動發達富裕國家資助開發中國家保護森林,防止過度砍伐和林木退化,間接控制溫室氣體減排,同樣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各方立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和第6次《京都議定書》成員國大會將於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召開。此次會議將是自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後,國際社會推進落實巴厘路線圖談判的又一重要國際會議,旨在推進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雙軌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各方氣候談判立場如下:

美國

自布希政府後期,美國積極爭取國際氣候談判主導權,以期按照其意志設計“減排路線圖”,並將哥本哈根進程視為恢復國際氣候談判主導地位的良機。
然而,美國國內氣候與能源政策辯論分歧嚴重、進展緩慢。一年來,提交參議院討論的10餘部綜合性與專門性法案無一成功。其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形勢低迷、醫保法案優先推動、民意支持基礎削弱及利益集團爭奪加劇等。在剛剛結束的中期選舉中,共和黨在眾議院實現翻盤,在參議院奪回若干席位。國會力量對比的最新態勢使得美國綜合性氣候與能源立法前景更趨黯淡。未能獲得國會的法律授權,行政機構根本無法藉以形成強有力的聯邦氣候政策。美國聯邦氣候政策的缺失與不確定性成為當前國際氣候合作進程的重大障礙。
在減排目標上,美國尚未作出新的具體承諾。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歐巴馬政府參照眾議院先期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僅提出至2020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17%。事實上,這一目標僅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約4%。在資金與技術援助問題上,美國一方面表示尊重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高調承諾,另一方面卻在資金來源、管理及分配機制等問題上糾纏不休,未見實質行動。在未來國際氣候合作方面,美國反對延續京都機制,力圖脫離聯合國框架,將談判引入“單軌”,要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承擔量化減排指標,並以此作為避談自身責任的理由。在減緩行動透明度問題上,有意混淆已開發國家在此問題上的義務,在今年波恩、天津會議等談判場合要求將開發中國家的自主行動等也納入國際核查範圍,並以此作為自己作減排承諾的先決條件。

歐盟

歐盟對當前自身談判地位的弱化及哥本哈根會議成果不滿,意圖贏回在未來國際氣候合作機制構建中的主導權。首先,雖然有所搖擺,但是歐盟仍傾向於支持國際社會就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之後的減排達成協定,制定約束性指標。再者,在減排目標上,英、法、德等力圖推動歐盟的減排目標從此前承諾的20%提高到30%。但是,須以其他談判主體的“可比性”行動作為前提。並將其未來減排行動的可能性與“三可”和透明度問題掛鈎。第三,在落實資金援助方面,歐盟表示願意履行承諾,向開發中國家提供快速啟動資金,並承擔總額的約1/3。還表示將資金承諾納入各成員國預算。目前,落實情況也並不樂觀。第四,為擴大其影響力,歐盟將工作重點轉向對氣候變化影響減緩和適應能力最差的地區。比如,與孟加拉等舉行“全球氣候變化亞洲區域會議”,承諾向孟加拉、馬來西亞及高棉等提供資金援助。

基礎四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

作為“77國集團+中國”的組成部分,“基礎四國”已經成為當前談判中維護髮展中國家權益的中堅力量。目前,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已經建立其穩定的磋商和協調機制,在一系列核心問題上持相同或近似立場。
首先,四國堅持談判需要繼續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對於在G8+5、G20、世界重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會議等國際場合就氣候變化議題交換看法並不反對,但是這些討論僅僅是對談判進程起到補充作用,而不是以此替代聯合國框架。再者,堅持雙軌並行的談判機制?“附屬檔案一國家未來承諾特設工作組”繼續討論並確定附屬檔案一國家2012年後的減排承諾問題;“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就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長期合作行動的內容及方式提出方案?四國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等國際法律檔案構成國際氣候談判的法律基礎,根據其精神所設計的雙軌機制最具合法性,理應得到各締約方的尊重與支持,儘快為已開發國家確定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目標?第三,四國等廣大開發中國家堅決支持繼續以“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作為國際氣候談判及合作的基礎性原則。已開發國家不僅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且負有幫助開發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義務。在今年的談判中,發達工業化國家屢屢試圖拋棄這一原則。第四,在減緩行動透明度問題上,四國堅持,已開發國家的減排行動須接受“三可”要求(即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MRV)。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已開發國家履行承諾的情況以及開發中國家得到上述支持的減緩行動適用於“三可”。而對開發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進行的自主行動,絕不能接受所謂“三可”要求,也不接受其他諸如“同行評議”等任何其他形式的核查。第五,儘速落實已開發國家允諾的快速啟動資金,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已開發國家許諾在三年內(2010-2012)給予開發中國家每年1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四國呼籲,已開發國家在資金募集來源、數量分擔、分配方式、管理機制等諸多方面儘早採取切實行動。

中小開發中國家集團

由於地理環境、發展水平等存在較大差異,廣大開發中國家在參與國際氣候談判時還可以細分為其他若干集團,如非洲及最不已開發國家、小島國聯盟及美洲玻利瓦爾聯盟。
①非洲及最不已開發國家:在共同願景方面,非洲及最不已開發國家贊同哥本哈根會議上達成的溫升不超過2℃,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不超過450ppm的目標,主張在此前提下,儘早就2012年之後的減排達成近期和中期安排。在資金與技術轉讓方面,強調其經濟與社會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極端脆弱性,呼籲對非洲及最不已開發國家給予特別關注,尤其是希望快速啟動資金能夠儘早落實,足額到位,以增強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小島國聯盟:在共同願景方面,小島國聯盟強調氣候變化對其生存的嚴重威脅,要求國際社會採取更嚴格的減排措施,並提出溫升不超過1.5℃,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不超過350ppm的目標。在資金援助問題上,小島國強調已開發國家的歷史責任,認為已開發國家援助力度不足,要求其提供的援助資金須達到其GDP的1.5%,並呼籲儘速落實快速啟動資金、建立穩定、有效籌資模式,建議通過實施行業減排等籌措資金。在減排責任分擔的問題上,小島國聯盟呼籲儘快加快談判進程,排放量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大國應以某種形式承擔量化減排指標。
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系由位於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等八國組成。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因其激進立場表現搶眼,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其主張包括:在共同願景方面,該聯盟主張全球溫升不超過工業革命前1℃,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控制在300ppm以內。在中期減排行動方面,支持談判在雙規機制下進行,要求已開發國家承擔歷史責任並率先減排,到2017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50%,且不能通過碳交易模式實施減排。在談判在減排在資金援助問題上,該聯盟要求已開發國家以其GDP的6%作為公共資金來源,無條件援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未來國際氣候制度構建方面,提出設立每年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公投,倡議設立國際氣候法庭,監督《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執行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