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式衝鋒鎗

1979年式衝鋒鎗

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簡稱“79式衝鋒鎗”,是在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 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 54式衝鋒鎗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

概述

1979年式衝鋒鎗1979年式衝鋒鎗
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簡稱“79式衝鋒鎗”,是在1979年設計定型,1983年生產定型。從1981年試生產算起,截至1992年,79式衝鋒鎗生產總量近20萬支,最高生產年份是1988年和1991年,年產量均超過3萬支。一般槍械的研製周期為5-7年,主要研製人員為4~10人,而79式衝鋒鎗的研製時間長達15年之久,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多達幾十人。

研究過程

79式衝鋒鎗的研製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8月。起初,原軍械部屬下的一家研究所接受任務研製一種適合叢林地帶使用的衝鋒鎗,簡稱“叢林衝鋒鎗”。當時研製條件極端艱苦,沒有試驗室,也沒有必要的試製加工條件,而且技術人員又是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大中專生,缺乏工作經驗。因此初步方案樣槍是在一個民用機械加工廠進行試製的,裝配成槍後根本就沒打響。
1966年5月,“文革”開始,研製工作受到很大幹擾,無法正常進行,因此停止了“叢林衝鋒鎗”的研製。1967年根據要求恢復研究,而到1969年又再次下馬。期間科研人員頻繁調動,科研工作幾乎是處於無人管的狀態。
1970年3月,解放軍總參二部要求研製一種適合偵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種專業分隊以及公安人員使用的便於攜行的武器。此項目交由中國兵器工業第二○八研究所(簡稱“208所”)研製,在4月份重新組織人員繼續上馬研製“叢林衝鋒鎗”,此時改名為“7.62毫米輕型衝鋒鎗”,由劉質桐擔任項目組長。
1971年12月~1972年1月,新型衝鋒鎗的樣槍第一次在國家靶場試驗,當時出現的問題是卡殼、卡彈、主要零部件強度不夠。改進後在1974年第二次進國家靶場,但仍未順利通過試驗。到1975年9月,第三次進入靶場試驗,武器仍存在一些細節問題。之後,項目組在工廠試製了100支衝鋒鎗,先後到濟南、瀋陽、蘭州、昆明等地進行部隊試用,並分別進行高溫、泥沙使用試驗,得到部隊認可。
由於第三次國家靶場試驗仍遺留一些問題,在部隊試用後,1978年4~5月,新型衝鋒鎗第四次前往國家靶場進行補充設計定型試驗,這一次終於順利通過。1979年9月25日,這支衝鋒鎗被輕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正式命名為“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鎗”。
主設計師劉質桐在接受《輕兵器》的訪問時曾提到,在研製階段的79式衝鋒鎗曾經歷過兩次政變。
由於79式衝鋒鎗是為空降兵等特業分隊研製的,所以,研製中與空軍部隊有協作關係。1971年,空軍部隊曾向單位索要當時還被稱為“叢林衝鋒鎗”的設計圖紙和兩支樣槍,之後,將圖紙還回。當項目組拿回圖紙時,發現圖紙上帶有圓規孔,且圖紙被磨毛,顯然已被抄襲。事後得知,圖紙與樣槍到了林彪反黨集團手中。9月13日,林彪出逃時機毀人亡,事後在清查時發現上海藏有私造7.62毫米衝鋒鎗上百支,就是仿製“叢林衝鋒鎗”的。衝鋒鎗研製的項目組因此而受到牽連,幸好研究所保存了調取圖紙的全部手續,完全符合組織程式,才免於被審查。
另一次是在1976年。當年2月,國防工辦邀請有關人土召開會議,定下一個耐人琢磨的基調:上海方面以208所衝鋒鎗圖紙為基礎,對其進行改動並試製。後來我們才知道,上海方面試製出的衝鋒鎗實際上落入了王洪文反黨集團手中,粉碎“四人幫”後,這些槍交由208所。上海試製的衝鋒鎗,主要機構沿襲廠79式衝鋒鎗,但對機匣蓋進行了改動,增加了散熱孔,彈匣倉和拉機柄也做了改動,不過,這些改動不太適用,而且武器射擊精度也較差。
79式衝鋒鎗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這種機構具有工作可靠安全,運動平穩,閉鎖支撐面在發射時受力均勻等特點。槍機前端有左右對稱的閉鎖突筍,開閉鎖定型槽設在機心上,減小了自動機的高度和寬度,使活動件的質心接近彈膛軸線,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79式衝鋒鎗還設有緩衝機構,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用以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
槍彈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運動,一部分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氣室衝擊活塞,活塞撞擊槍機框使其獲得動量向後運動。槍機框走完自由行程,帶動機心完成開鎖後,繼續後坐,完成抽殼、壓倒擊錘、壓縮復進簧、拋殼、後坐到位。然後,在復進簧作用下,槍機框向前復進,完成推彈入膛、閉鎖、解脫到位保險,並復進到位,至此,完成自動機整個循環過程。
79式衝鋒鎗與54式衝鋒鎗一樣,採用51式7.62mm手槍彈,所不同的是,54式衝鋒鎗採用彎彈匣,79式衝鋒鎗則採用直彈匣。這是考慮到51式手槍彈錐度較小而採取的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彈匣與51式手槍彈非常相配,便於使用。79式衝鋒鎗採用剛性摺疊槍托,不論展開或摺疊,均能可靠地進行射擊。另外,槍托摺疊時,恰好被氣塞前卡銷卡住,便於固定。握把的彎形設計便於握持,且握把內裝有沖子、毛刷等附屬檔案。
在研製前期,開始論證時的主導思想是超過國內曾經裝備過的同等威力的仿蘇衝鋒鎗——54式衝鋒鎗。54式衝鋒鎗也是發射51式手槍彈,有效射程200m,但重量卻有3kg多。當時提出要搞1.8kg左右與54式同等威力的輕型衝鋒鎗,確實感到是在搞“大躍進”。既要減輕重量,又要保證武器堅固耐用、性能可靠,在設計中遇到不少難題,主要問題是:拉機柄易斷裂,抽殼鉤抽殼不利,以及易卡彈等。這些問題經過技術攻關後逐一得到了解決。
1.拉機柄斷裂問題:79式衝鋒鎗理論射速在1000發/分鐘左右,射速比較高。在高速震動、前後方撞擊條件下,拉機柄的質量縱向分布必須外(稍)小內(根)大,以便儘可能地減小其轉動慣量,這就是拉機柄設計得比較尖的主要原因。但這樣一來就使拉機柄強度減小,而且由於末端稍尖,在快速操槍不注意時可能帶來劃破衣服或手指的弊端。後來採取的措施是在模鍛時增加預型槽,沿著機柄方向開槽,並了拉機柄厚度,這樣就既可增加從而增加了其強度,也能減輕其重量。
2.卡殼問題:51式手槍彈所配用的槍械多為自由槍機式慣性閉鎖。專項試驗中發現,使用這類槍械時,彈殼在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自動退出膛外,在無拉殼鉤的情況下也能自動拋殼。所以51式手槍彈彈底緣厚度控制不嚴,有的較薄且有斜坡,在生產質量上對此無嚴格要求,這就造成了利用79式衝鋒鎗這一導氣式武器拉殼及拋殼的困難。由於拉殼鉤抱不緊彈殼,致使其在高加速度開鎖,後坐撞擊震動過程中,容易把彈殼震掉,產生卡殼故障;大量試驗證明,當遇到彈殼底緣質量不好的批次槍彈時,卡殼故障明顯偏高。於是解決卡殼這一通常為偶然的隨機故障問題便成了一個技術難題。
設計中除了儘量加大拉殼鉤簧力及力臂外,主要嚴格控制拉殼鉤對面距離和鏡面距離,甚至採用了“偏方”——使槍彈“偏火”,槍彈被抱緊後處於0.25~0.3mm的偏心和13°的傾斜,以保證尺寸在下偏差的槍彈,也能被抱緊。大量試驗證明,經過這樣“綜合治理”可以大大降低卡殼故障率。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抱得緊、拋有力、路線對”的經驗。所謂“路線對”,指的是拋殼路線要正確,彈殼撞機匣蓋的位置儘量靠彈殼尾部,以便更容易拋出槍外,不致於撞回槍內。
3.卡彈故障問題:手槍彈彈頭為圓柱形,導引性能不好,但如果不受具體結構的限制,採用高位、小升角、短行程的進彈路線,用槍機直接推彈人膛的方法,只要彈匣內部輸彈供彈設計得當,供彈及時性予以保障,一般卡彈故障出現得比較少。由於79式採用機頭前端迴轉閉鎖結構,機頭閉鎖齒迴轉占據了槍管尾端後面的一大部分空間,迫使彈匣位置向下、向後,槍彈人膛需要走過一段“爬坡”路程,進彈行程過長,在半路上容易被卡滯。而彈匣中第一發槍彈不抬頭,特別是不抬尾也容易造成卡彈。在設計中經過多次摸索、分析原因,採用了嚴格控制甚至有意加大托彈簧最上一、二圈後部間距的辦法,加大尾部托彈力,使卡彈故障大為減少。當然,彈殼抱彈口寬窄與長短,對供彈初始位置影響很大,須加嚴格控制。在使用中切忌摔打彈匣,使彈匣特別是口部變形。
4.連發精度問題:79式衝鋒鎗剛設計時,曾仿照捷克61式微型衝鋒鎗採用過粗鋼絲槍托,其結構和工藝都很簡單,但抵肩射擊時連發精度很差。槍托剛度特別是根部剛度加大是解決連發精度問題的關鍵,於是技術人員改用雙臂薄板式槍托,但連發精度也不理想。最後採用“Π”形鋼板中間沖孔的辦法,既解決了連發精度問題,又使槍托重量不算太重。
79式衝鋒鎗經長時間生產、裝備的實踐證明其性能可靠,但其所採用的自動原理和結構在同類輕型衝鋒鎗中少見,結構比較複雜,至今評說不一。從已裝備多年的用後反映及工廠驗收記錄中看出,79式衝鋒鎗的精度和可靠性比較令人滿意。由於定型試驗考核標準嚴於驗收標準,而在生產過程中工廠經過工藝改進,使生產質量穩定,因此故障率低於驗收指標所要求的0.25%。不過79式衝鋒鎗在投產初期的質量控制做得並不好,導致連續兩年沒有生產出合格產品,於是軍方提出要求研製新的7.62毫米輕型衝鋒鎗,並在4年後定型了85式輕型衝鋒鎗及微聲衝鋒鎗。而79式衝鋒鎗的生產也由於改進了生產工藝,嚴格控制生產質量,因此這兩種輕型衝鋒鎗都共同生產了十幾年,79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公安幹警和武警部隊,85式輕型衝鋒鎗主要裝備野戰部隊,85式微聲衝鋒鎗主要裝備偵察兵與特種部隊。
79式衝鋒鎗裝備部隊後,參與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有這樣一個戰例:在我境內有一哨所被越軍占領。我軍某偵察分隊3名偵察員奉命將其拔掉並抓一“舌頭”。3名偵察員配備79式衝鋒鎗和匕首執行任務。一天深夜,他們突然闖入哨所,一名偵察員將室內4名越敵擊斃,一名偵察員在室外作弧形掃射,擊斃4名越敵並打斷一名越敵的雙腿,另一名偵察員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斷腿的越敵,將其拖走,抓住了“舌頭”。他們用了40秒鐘完成任務,我方無一人傷亡。
另一個戰例中,我軍某偵察分隊奉命在我邊境某地潛伏,越敵特工隊同時也竄至該處埋伏,兩軍相距約20m,互相均未發現。經過三晝夜的潛伏,我軍奉命轉移,敵軍也得令撤走。幾乎在同一時刻,雙方都發現了對方。雙方指揮人員同時下令射擊,但我方的槍稍快一步,敵方頃刻全部斃命。我軍在戰後總結經驗時說:“此次遭遇戰的勝利,一是指揮員指揮果斷,二是79式衝鋒鎗平戰轉換性能好,出槍快,它起了決定勝負的主要作用。”
79式衝鋒鎗的性能可靠,由於採用閉膛待擊和導氣式自動原理,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輕巧,由於射速很快,短時間內就能用彈雨覆蓋目標區,是一種優秀的近戰武器。另外79式衝鋒鎗的扳機力很輕,據說有經驗的射手可以在連髮狀態下輕鬆地打出單發或2發的點射,據說有些巡警或特警隊員利用這個優點,把79式衝鋒鎗用作近距離的精確射擊武器。79式衝鋒鎗的缺點是彈匣容量只有20發,不利於持續火力。
槍托展開 740 mm
槍托摺疊 470 mm
槍管長 250 mm
全槍重 不帶彈匣 1.75 kg
帶空彈匣 1.9 kg
帶實彈匣 2.1 kg
發射方式 單發、連發
彈匣容量 20 rds
槍口初速 515 m/s
槍口動能 725 J
理論射速 1000 RPM
戰鬥射速 單發 40 RPM
連發 70~100 RPM
有效射程 200 m
隨著近年來各地治安機構紛紛成立特警部隊,現在79式衝鋒鎗正成為國內特警的主要武器,並出現了許多改裝套件使其更加適應這個新的角色。剛開始時,這些所謂的改裝僅僅是在槍管上掛裝SUER-FIRE戰術燈和雷射指示器,後來開始出現用MP5護木改裝的戰術燈護木,現在還出現了採用M1913皮卡汀尼導軌的護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