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0年

1570年

1570年,1570年代。傳統紀年:年號:永祿13年,4月23日(陽曆1570年5月27日)戰亂等災異而改元。(馬年)這年是平年。全年365天。

(圖)1570年馬年郵票

世紀:16世紀
年代:1570年代
年份:1570年
傳統紀年: 年號:永祿13年4月23日(陽曆1570年5月27日)戰亂等災異而改元。(年)這年是平年。全年365天。

出生

(圖)蓋伊·福克斯蓋伊·福克斯

丹蒂·E:義大利科學家、工程師。1536年4月生於佩魯賈,1586年10月19日卒於阿拉特里。丹蒂以繪製地圖著稱。他與建築師D·豐塔納合作,建造了羅馬的大尖方碑。約1570年,他利用擺動式風力計測量風力,這是最早的風力測量儀器。

威廉·揚斯:性別:男;出生年月:1570年-?,荷蘭航海家,是第一個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並與那裡的土著人接觸的歐洲人。1605年,他乘“迪尤夫肯號”船從阿姆斯特丹出發,前往太平洋的紐幾內亞。船名“迪尤夫肯”一詞是“小鴿子”的意思。

但沿紐幾內亞南海岸行駛後,揚斯不是迷了路,就是因風浪偏離了航向。不管是什麼原因,他向南行駛,於1606年3月抵達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的大“缺口”。他到了一個岬角,該地現以他的船名命名為“迪尤夫肯角”。這塊土地是一片沙漠,看上去並不令人感興趣,但揚斯決定派一隊人登入。他們受到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攻擊。上岸的荷蘭人中有幾人被殺,其餘人幾退。於是,揚斯向北返航。

威廉·揚斯從來也不知道,自己已成為踏上澳大利亞大陸的第一位歐洲人。他到死都認為自己登上的只是紐幾內亞的另外一部分。後來,荷蘭的探險家們給澳大利亞起了第一個歐洲名字——新荷蘭。

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 )(1570年4月13日—1606年1月31日),天主教陰謀組織的成員,該陰謀組織企圖實施火藥陰謀。該陰謀組織計畫刺殺詹姆士一世和英格蘭議會上下兩院的所有成員。為了完成刺殺,他們將在1605年議會開會期間炸掉上議院。蓋伊·福克斯主要負責後一階段計畫的執行。但是,在未完成任務時被發現。 蓋伊·福克斯在後來的審判中被處死。

羽柴秀勝:(1570年-1576年11月4日)是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他是豐臣秀吉在擔任長濱城主時和側室・南殿所生下的長子,幼名叫做石松丸。

或許是因為他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給了豐臣秀吉很大的哀痛,導致後來秀吉連續把三個養子都取名為秀勝吧。

周大謨:字荊川,明朝貴州黎平府人。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舉人,歷任國博歷部司務員外郎、郎中,雲南布政左參議。以清介聞名遐邇。是黎平人中第一位出任布政使的人。

逝世

(圖)1570年福州

三條夫人:(1521年-1570年8月29日),日本戰國大名武田信玄正室,本名不詳。出身清華家之一的轉法輪三條家,父親為三條公賴,姊姊嫁給細川晴元,妹妹則嫁給本願寺顯如。

她與信玄之間生有長子武田義信、長女黃梅院、次子海野信親、三子武田信之、次女見性院,與信玄之間感情和諧。然而其父於1551年在大內家滯留時,遇上陶晴賢謀反,被他斬殺。而夫人自己本身也有諸多不幸的事情:次子信親生下來便是個盲人,三子信之則早夭,長子義信在1567年時因有謀反之嫌而死;至於長女黃梅院,在1568年時遭到其夫北條氏政休棄,回到甲斐以後出家,但第二年便憂鬱而死。三條夫人在遭受種種打擊後,身心憂鬱,終於在1570年病逝。

林坣:(1491~1570年)字茂貞,號雲山,侯官縣洪塘瓦埕鄉(今福州郊區建新鎮瓦埕村)人,明弘治四年(1491年)生。嘉靖五年(1526年)成進士,授浙江淳安縣尹。他在淳安縣建清溪橋,創南山書院,以德治縣,頗有政績。嘉靖十一年(1532年)轉知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正逢乾旱,為百姓徒步祈雨,以志心誠,後果大雨滂沱,百姓雀躍,建“喜雨亭”以為紀念。林坣在隨州僅3個月,回鄉奔太孺人喪,服闋補知太倉州(今屬江蘇省),清獄、積穀、新學宮,建桂花亭,太倉為之一新。當時獄中關一大盜,密以千金行賄;又有一個爭嗣案,當事人家資巨萬,情願一半入官,惟求一嗣。林坣秉公執法說:“放走大盜,率亂本支,我怎能教人以偷?”皆置之於法。民稱他為“神君”。不久改知萬州(在海南島)。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升南京刑部員外郎,不久轉正郎。嘉靖三十年出補雲南臨安府(今建水縣)知府。時苗兵擾亂,林坣毅然以靖亂自居,軌章程,籌糧餉,提兵數千人出郊次為聲援,郡邑賴以不驚。

林坣在臨安府僅幾年,因病辭官歸里,獨治一室,散列圖書古玩,喜吟詠。他待人以誠,處族戚尤為和厚。有人要侵占其資產,他說:“物有常主耶?”有人要盜埋其墳山,他說:“文王澤及枯骨,吾愛一杯之土耶?”不予計較,有古君子之風。刑部員外郎鄭元韶稱讚他“生可祀於國,死可祀於鄉”。隆慶四年(1570年)病逝,年79歲。

古蹟

(圖)1570年振風塔

振風塔:在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是長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過了安慶不看塔”之譽。

樓閣式磚石結構,高7層,分168階盤鏇而上。每層八角,名懸銅鈴,風起叮噹作響;名層塔門多變化,遊人往往迷入難出。內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塊,外有石欄環衛。登塔眺望,巍巍龍山,浩浩長江,全市景色,一覽無遺。“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藝技巧,具有明顯時代特色,極為壯觀,是中國長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 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馬科:哥倫比亞太平洋岸最南港市。位於納里尼奧省圖馬科灣南端小島上,東南距帕斯托180公里。人口5.2萬(1981)。始建於1570年。

承德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地處京、津、遼、蒙四省市交匯點。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臥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裡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 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158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異,巧奪天工,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另外還有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在金山嶺長城內外,有司馬台堡、龍玉峪堡、煉軍五營等烽火台和營地。登上金山頂的望京樓,可見京城。

十六世紀的典型垂飾:制於1570年,以一顆異形珍珠當成軀幹,周圍用鑽石和紅寶石鑲嵌在黃金底座中。

大事記

北方七年戰爭:1563~1570年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同瑞典進行的長達七年之久的戰爭。

(圖)北方七年戰爭 北方七年戰爭

16世紀中葉瑞典在瓦薩王朝統治下,逐漸變為北歐的新興強國,力圖對外擴張控制整個波羅的海。為此,瑞典將昔日的宗主國丹麥視為最大的障礙和對手。1560年國王古斯塔夫一世·瓦薩(1523~1560在位)去世,其子埃里克十四世(1560~1568在位)繼位,他使用“三頂王冠”作盾徽,以表示瑞典有權要求統治已不復存在的斯堪的納維亞聯盟(見卡爾馬聯盟),並成為丹麥、挪威的宗主國。瑞典和西班牙結盟,兩國就征服和瓜分丹麥問題達成了秘密協定。丹麥在伯爵之戰結束後的復興時期實力有了恢復,力圖奪回在波羅的海霸主地位和恢復昔日的斯堪的納維亞聯盟,並覬覦瑞典控制的波羅的海東部和通向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因而,丹麥聯合了在這一地區有重大貿易利益的漢薩同盟盟主呂貝克和與瑞典有領土爭執的波蘭向瑞典發動進攻。

戰爭一開始丹麥及其盟國就對瑞典進行海上封鎖,並於1563年攻克瑞典要塞埃耳夫斯堡,切斷了瑞典通往北海的出路。但是,瑞典新建的艦隊在1565年打破了丹麥的封鎖,奪得了制海權。陸戰方面丹麥曾向斯德哥爾摩進軍。1568年瑞典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埃里克十四世被推翻。但是丹麥未能利用有利時機取得決定性勝利。經過兩年多艱苦的談判,雙方締結了《什切青和約》。瑞典向丹麥付出巨額賠償贖回埃耳夫斯堡,它向北海擴展和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的企圖也受到遏制。戰爭雖以丹麥取得優勢而結束,但它已沒有能力恢復其在波羅的海霸權。

姊川之戰:1570年6月,織田信長為報被淺井和朝倉前後夾擊之仇,率領本部和德川盟軍進攻淺井長政。於是,織田德川聯軍與淺井朝倉聯軍在姊川遭遇,隔河布陣。

織田軍以坂井政尚,池田恆興,羽柴秀吉,柴田勝家,森可成,佐久間信盛的六隊前鋒沿姊川布陣。織田信長統領本陣,另有左軍稻葉一鐵,右軍氏家卜全,安藤守就,丹羽長秀。可以說動用了織田家的全部主力部隊。德川家康領德川軍在織田軍的左方布陣,由酒井忠次,石川數正兩大家老輔助。

姊川對岸,淺井長政以猛將磯野員昌為前鋒,自為中軍與織田軍對陣。朝倉軍由朝倉景健,朝倉景紀率領本部兵馬與德川軍對抗。

這一戰是側面引軍突入作戰的典範。

開戰伊始,淺井軍前鋒磯野員昌對織田軍猛烈攻擊,織田軍前鋒一到四隊都被擊潰。形勢危急之際,稻葉一鐵從面後趕上對淺井軍本陣的右側面發動突擊,延緩了淺井軍主力進攻的速度。解救了織田軍前鋒的危機。次後由於淺井軍不敵織田軍,敗退。

同時,德川軍神原康政也迂迴到朝倉軍的右側面發動急襲。在德川軍的勇猛攻擊下,朝倉軍也敗退了。姊川一戰,淺井,朝倉兩家大敗,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織田信長對抗。最後,淺井,朝倉兩家依次被織田信長所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