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迎江禪寺

安慶市迎江禪寺

迎江寺,又稱護國永昌禪寺、敕建迎江禪寺,位於安徽安慶市沿江東路。禪宗佛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世傳始建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後經學者考據,應為明朝萬曆年間(1619年)[1] 為士紳阮自華所建,為護國永昌禪寺。至清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改名為敕建迎江禪寺。是禪宗所屬臨濟宗禪林,被譽稱為“中江第一剎”。該寺占地逾兩萬平方米,規模甚大。寺門為清光緒帝御書“迎江寺”匾,其中“寺”字無故缺點。山門兩側各置有重鐵錨,寓意城為船、塔為桅。大雄寶殿殿中高懸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御賜“善獅子吼”、“妙明園鏡”金匾。七級浮圖振風塔矗立寺中,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

簡介

據說在明朝以前,安慶不興舉子狀元,於是當時政府修建了振風塔來振興文風,自此以後安慶人傑地靈。振風塔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

..

安慶是王母娘娘游東海的大船,振風塔為桅桿,桅無篷帆,船才不會漂走,如有篷帆,船就可能漂走或沉沒。
傳說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小伙子被妖人所害,變成了一頭豬,一陣風颳到了迎江寺,寺里的僧人收留了它,並照顧它,把它安置在了菜園子裡,這個小伙子感激僧人,於是每天夜裡恢復人形幫寺里的人做事,到了白天又變回了豬。這個是老人們的傳說,不可信。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東門,瀕臨長江,全寺占地3萬餘平方米,創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一說建於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由邑紳阮自華在此募建,明光宗皇帝御書敕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又賜“善獅子吼”匾額。清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重修大殿和山門,至此迎江寺方成規模。以後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賜給迎江寺“妙明圓鏡”匾額,懸於藏經閣上。清末至民國初年,在無凡、竺庵二位老和尚先後主持下,寺廟聲譽倍增,並稱之為安徽省的首剎。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

寺內建築

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

..

二進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

三進毗盧殿,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

四進藏經樓,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內藏有稀有國寶《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金粉寫經,那莊重而秀美的趙體小楷書法,那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的菩薩度化圖,每一次都使我陶醉在一種藝術的高雅享受之中。中層是西方三聖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

..

振風塔矗立寺中,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衛。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塔門布局多變,遊人登上二層以後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勃然而悟,其樂無窮。每層檐角發戧,戧下系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

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剎。渾厚的塔身襯著造型優美的塔剎,巍然高聳,直入雲霄。振風塔不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慶市建築中的驕傲,“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現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迎江寺還有宜園(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結構崇宏輝煌,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迎江寺的素食文化有很久的歷史約有一百多年,精製各種素菜400餘種,風味獨持,遊人至此可一飽口福。

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

主持介紹

聖權大和尚:1956年5月生,江蘇揚州人,大專學歷。1980年出家於揚州大明寺。

..

1982年6月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曾擔任的職務有: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講師;福建閩侯雪峰崇聖禪寺西堂、教務長;汕頭市僧才培訓班教務長;潮州開元寺西堂;嶺東佛學院教務長;廣東尼眾佛學院副院長;廣東陸豐清雲山定光寺首座。現任:安慶迎江寺主持、安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安慶市政協委員、迎江區政協常委。

寺院名勝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順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
迎江寺

附屬建築慈雲閣清同治年間為紀念安徽巡撫英翰而建專祠,名“英翰祠”,後改名為慈雲閣。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安慶爆發了由熊成范傳甲領導的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又稱馬炮營起義。惜由於種種原因,此次新軍首義失敗。但是,熊成基、范傳甲所領導的安慶起義是當時震撼清廷,聞名全國的壯舉,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勳。民國初年,徵得迎江寺同意後安徽省政府決定,對慈雲閣進行維修,改設烈士祠。由烈威將軍、安徽省都督柏文蔚題額,安徽省省長許世英撰文,省長公署秘書潘祺書就,懷寧縣知事劉汝祥督修。民國八年(1919)年八月,國民政府內務部咨改烈士祠為熊范二烈士專祠。1949年初,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中,慈雲閣曾作為供應大軍的糧食和日用軍需品倉庫。1981年9月8日,安徽省政府下達143號檔案,將熊范二烈士專祠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迎江寺將專祠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士閣

又名方丈室,曾今是皖峰老和尚退居生活的地方,自從老和尚圓寂後變成了博物館,陳列這老和尚當年所用過的生活用品、圖片等。安慶市的佛教協會也設立在這裡。

廣祠殿

又名念佛堂,現在每天都有數百名居士在此清淨念佛。
藏經樓

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內藏有稀有國寶《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金粉寫經,那莊重而秀美的趙體小楷書法,那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的菩薩度化圖,每一次都使我陶醉在一種藝術的高雅享受之中。中層是西方三聖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
毗盧殿

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
振風塔

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是安慶名城的標誌性建築,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衛。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振風塔不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慶市建築中的驕傲,“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現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