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

安徽省安慶市

安慶,安徽省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中心位置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轄區總面積13590平方公里,轄7縣(市)3區;戶籍人口529.1萬人,常住人口461.2萬(2016年末)。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61年,改由省直轄。 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 黃梅戲鄉”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有著“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之稱,是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皖贛鄂三省交界處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軍事戰略要地。 著名景點有:天柱山、迎江寺、振風塔、菱湖公園等。 201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2017年安慶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5491元,同比名義增長率9.3%。

歷史沿革

歷史建制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 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 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 舒州為舊 安慶府”(治所今 潛山古 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 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 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 黃乾在舒州舊址(今 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 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並遷 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 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於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並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建國前後

1949年4月,安慶解放。並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 皖南行署區,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 石牌鎮)、 望江、 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 潛山(駐梅城鎮)、 桐城、 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樅陽縣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 懷寧(原駐石牌鎮 現駐高河鎮)、 望江、 宿松、太湖(駐晉熙鎮)、 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 銅陵、 貴池(駐 池州鎮)、 青陽(駐蓉城鎮)、 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為樅陽縣,駐樅陽鎮。

1958年撤銷銅陵縣,併入 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併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 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 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 桐城縣、 懷寧縣、 樅陽縣、 潛山縣、 太湖縣、 宿松縣、 望江縣、 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 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 宜秀區。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國函 [2015] 181號)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安慶市現管轄3市轄區、6縣、代管1縣級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安慶市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安慶新區東部新城皖江大道123號。

名稱 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行政代碼 

迎江區

207

33340802
大觀區20435340803
宜秀區410

32

340811

懷寧縣

127668.13340822

潛山縣

168657.21340824

太湖縣

203155.83340825

宿松縣

239480.28340826

望江縣

135760.47340827

岳西縣

239839.86340828

桐城市

157274.48340881

現任領導

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冰冰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魏曉明

市政協主席:章松

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戴欽公

副市長:花家紅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緯29°47’~31°17’、東經115”46’~117”44’。長江流經市境200餘公里。其四周為:隔江與江西省 九江、 湖口、 彭澤和安徽本省 池州市等地相望,;北、西綿亘大別山南脈,與安徽本省霍山和湖北省 英山、 蘄春、 黃梅等地峰壑相通;東北與安徽本省 銅陵市 樅陽縣、 合肥市 廬江、 六安市 舒城縣等相接。

地形地貌

安慶地區地貌大致分為中山、 低山、 丘陵、 台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於 岳西、 潛山、太湖、 宿松境內,均屬 大別山系。低山是區內分布最廣的一種山地類型,成因也十分複雜。分布於桐城——潛山——太湖深斷裂西北側的多為斷塊山;懷寧、宿松境內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為溶蝕低山,它們都屬大別山支脈。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間。一亞類起伏較大,相對高大於100米,脈絡清晰,延伸較遠,北東走向,可稱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前 桐城——潛山——太湖南北側,岳西縣天堂鎮西側;另一亞類起伏度小,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變,隨河谷流向而變,通常稱低丘陵。主要分布於太湖縣花涼亭水庫周圍,潛山縣野寨、古井、牌樓等鄉,桐城市童鋪、新安、姚榜三角地帶,懷寧縣七里湖和皖埠水庫鄰近地區。

區內台地海拔一般小於150米,相對高30~80米左右,分布於宿松、太湖、望江、懷寧等縣的沿湖地帶。平原分布於 長江沿岸及其支流 華陽河、 皖河、 堯渡河、 秋浦河、 青通河等下游地帶,以及 龍感湖、 大官湖、 黃湖、 泊湖、 武昌湖、 破罡湖、 菜子湖、等湖濱地區。

氣候條件

安慶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氣候特點,適宜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但由於地處中低緯度,冷暖氣團活動和交鋒頻繁,降水的年際年內變化大。加之地形複雜多樣,常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

水文狀況

安慶地區處於長江下游平原,支流甚為發育。北岸計有二郎河等12條支流,大多與湖泊相串通,從東南向流動,注入長江;南岸計有堯渡河至青通河等6條支流,呈南北流向,注入長江。此外, 龍泉河、鷹山河向南注入江西省 鄱陽湖和 太白湖。發源於岳西縣境的 淠河向北注入淮河, 杭埠河向東注入 巢湖。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在對1000多個礦(床)點、礦化點的普查和詳查中發現,境內礦種主要

有銅、鐵、金、銀、鉬、鉛、鋅、鈷、鎳、鈾、硫鐵礦、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重晶石、矽灰石、白雲石、紅柱石、磷、玻璃石英、石墨、瓷土、矽線石、金紅石、藍晶石、透輝石、透閃石、 蛇紋石、煙煤、無煙煤、石煤、泥炭、天然氣、礦泉水等。探明儲量的主要有銅礦、鐵礦、鉛鋅礦、 金礦、銀礦、鎢鉬礦、鈷礦、煤礦、石煤、 磷礦、硫礦。

安慶市有各類礦產資源70餘種,其中非金屬礦藏中肥料、建築材料、化工原料、美術工藝原料等種類儲量大,品種全,品質優,為全省之最。安慶市各地均有礦點分布,其中懷寧較多。懷寧金屬礦、非金屬礦、能源礦等均較豐富。

土地資源

安慶地貌豐富多樣,總體特徵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各類地形構成是:山區面積占35.69%,丘陵面積占33.1%,圩區面積占20.05%,江湖水面占10.58%,長江外灘占0.58%。土壤也呈多樣化,分屬6個土綱、12個土類、25個亞類、94個土屬、147個土種。

生物資源

林業用地5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8.5%, 活立木總蓄積量1244.37萬立方米。在山丘、灘涂和圩畈等多種地形中擁有各類喬灌木1048少;年日照時數大部地區正常略偏少。

人口概況

2015年末安慶市總人口數為5241000人,全市建成區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萬,全市本級共有5個鎮、7個鄉,1個農場,89個村(或社居委),1188個自然村莊,總人口共33.42萬,總計市區人口約140萬。少族民族有回族、滿族等。

201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28‰;死亡率為5.08‰;自然增長率6.20‰。201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529.1萬人。

經濟建設

安慶市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食品、機械及汽車零部件、商貿流通四大支柱產業,以及農業、文化旅遊、建材器械、醫藥、船舶、航空、電子商務等新興環保、高科技、服務產業。國務院批覆的國家級《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明確定位:安慶,是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產業組團之一、六大交通樞紐之一、現代化 歷史文化名城,打造帶動 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全國重要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2013年,安慶市以GDP1500億元躋身安徽省前三甲,跨越千億元,創歷史新高。

2018年4月28日,安慶市委常委會召開的擴大會議上透漏,2018年一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1.5億元,同比增長6.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9%;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財政收入83.5億元,同比增長1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1億元,同比增長16.6%;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同比增長9.9%;新增貸款70.44億元。

第一產業

安慶市內種植業可分為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兩大類,糧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糧作物如麥類、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油料、棉花、茶葉、蠶桑、麻類等。

安慶地區土地總面積為20420.3平方公里(折合3063.02萬畝),其中可利用生產用地為2239.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可利用土地4.08畝;非農用土地面積為823.5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7%。區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栽培農作物品種520多個,木本植物品種800多個,畜禽品種20多個,淡水魚類84種,還有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建國前,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大部分土地為地主階級占有,農民被剝削,受壓迫,進行帶有強制性的勞動。同時由於生產方式原始,耕作技術粗放,因而安慶地區的農業十分落後。 194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只有3.10億元(折新幣),糧食總產量僅54.3萬噸,平均畝產90.5公斤;油料總產1.76萬噸,平均畝產25.5公斤;棉花總產1660噸,平均畝產6公斤。廣大農民生活極為貧困,常年處於饑寒交迫之中。

建國後,進行土地改革和生產關係的調整,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9年來,安慶地區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1957年,糧棉油等種植業產量得到大幅度增長。這一階段,完成了土地改革,開展了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57年,全區糧食總產113.65萬噸,比1949年增長109.3%;棉花總產24.74萬擔,增長645.5%;油料總產47.9萬擔,增長35.5%。1958~1978年,農業生產處於長期徘徊局面。這一階段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片面強調生產關係變革,隨意改變基本核算單位,推行 平均主義,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多年徘徊不前。20年間,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農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確執行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從而出現了農林牧副漁各業持續增長、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商品率顯著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區糧食總產213.1萬噸,比1978年增長16.2%,比1949年增長292%;1987年棉花總產4.41萬噸,比1978年增長80%,比1949年增長230%;1987年油料總產8.64萬噸,比1978年增長116%,比1949年增長400%;1987年出欄肥豬146.35萬頭,比1978年增長40%,比1949年增長960%;198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為16.17億元,比1978年增長51%,比1949年增長420%;1987年全區農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長338%,淨增284.8元。另外,農民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改善,消費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農村在社會經濟技術和物質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礎,為今後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9年,安慶市建立市、縣兩級糧食儲備制度。實施水稻、棉花產業提升行動,糧食總產增長13.7%,棉花總產增長52.1%。畜牧漁業推廣生態、規模養殖,肉類和水產品總產量分別增長18.1%和18.9%。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40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12個。農村 土地流轉加速,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萬畝,集約化水平全省領先。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服務,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減少貧困人口54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1座,建成“ 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決71.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農村沼氣發展到9.18萬戶。新農村示範村鎮建設紮實推進,村莊規劃整治取得實效。實施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濕地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覆蓋率由34.5%提高到36%。

第二產業

早在東漢年間,境內已有採礦、 冶煉、 磚瓦、陶瓷、土紙和絲棉織品的生產。唐、 宋時期,貴池、宿松等地的冶銅、鐵、鉛業較發達。 李白《 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就是描繪貴池一帶冶煉工場的情景。南宋時,造紙業開始興盛,貴池的白麻紙在唐、宋兩代均為貢品。鑄錢場所則分布於貴池、懷寧和宿松,以江南永豐監和江北同安監(今銅陵市樅陽縣會宮鎮境內)最享聲譽。鐵、竹、木農具及生活用具製造的歷史也很久遠,潛山竹蓆和竹編在漢代就銷往國外。明、清時期,境內繅絲、紡織、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到民國初年,機織土布已年產數十萬米。

安慶工業起步於1861年,就囊括了中國近代工業中官辦、官督商辦和商辦3種典型形態。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湘軍首領 曾國藩在安慶南莊嶺一帶,創設 安慶內軍械所,雲集了諸如徐壽、華衡芳、李善蘭等中國一流的科學家,為中國最早的官辦“洋務”之一,開創了近代中國機械工業和造船工業。當年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是全國最早的近代機械工業,次年建造了我國第一台蒸氣汽機和第一台機動船。安徽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安慶在安徽最早創辦郵政局(1875)、電報局(1875)、電廠(1907)和自來水廠(1910)。光緒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機器採煤的池州煤礦,為官督商辦企業,共經營14年。其後,又相繼出現20多家礦業公司。光緒三十至三十四年,為安慶近代工業發展高潮時期,源長織布公司、萬新煉蠟公司等11家商辦工業陸續開辦。20世紀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戰爭以後,安慶工業曾出現短暫的高漲,但很快又復歸衰落。

安慶近代工業因政治、經濟環境動盪,資本投入重商重利、產業配置脫離本地資源優勢,以及近代工業的技術先進性未能充分顯現等緣故,故就整體而言,其消沉與興盛幾乎是相伴出現的。抗日戰爭以後的十幾年間,安慶民族工業趨於凋敗,經濟日漸衰落。1949年,工業總產值221.9萬元。

建國以後,國家對私營工業實行委託加工、計畫訂貨和統購包銷,對個體手工業採取組織聯營、聯產聯銷等辦法,促使了區內工業的復甦。到第一個五年計畫末的195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1.16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1倍。

1958年,區內工業管理體製作第一次大調整,興建了一批小化肥、小農機、小煤窯、小水泥、小鋼鐵等“五小”工業。由於“ 大躍進”時期的政策失誤,到“二五”計畫末期,工業總產值卻降至9173萬元。後經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又上升為1.34億元。

“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間,全區工業發展十分緩慢。起初3年,工業生產處於全面動亂與停頓狀態。直到1970年,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第二次大調整,重新強調發展地、縣兩級的“五小”工業,故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9億元,1975年上升到2.98億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區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工業企業實行整頓和技術改造,擴建和新建一批輕工企

業,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87年,全區工業企業(包括鄉辦)共有2060個,職工13.3萬人。當年實現利潤總額8876萬元,其中獨立核算的全民、 集體所有制和鄉鎮企業分別為4700萬元、2749萬元和1427萬元。

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55.1億元,增長21.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3.5%;集體企業6.4億元,增長16.1%;股份制企業292.9億元,增長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26.2億元,增長30.5%。重工業增加值267.6億元,增長16.7%;輕工業增加值187.4億元,增長28.4%。

安慶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726.3億元,增長40.9%;實現利稅165.9億元,增長22.4%,其中利潤80.4億元,增長31.8%。

第三產業

安慶地區商業歷史悠久。北宋時,舒州人“善商賈”。南宋後期,安慶為府、縣(懷寧)治所,城中“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為長江北岸商業重鎮。清初定為安徽省會,商業更為發達,除省、縣城外,一些重要集鎮也逐漸繁榮。如桐城縣樅陽鎮(今銅陵市樅陽縣樅陽鎮)為縣之首鎮,系6縣水口,“百貨攸集”;桐城縣青草塥,在豐水季節為 皖西、鄂東土特產的集散地;懷寧縣 石牌鎮為潛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賈雲集,貿易興旺”。

乾隆、嘉慶年間,徽州人在安慶一帶經商甚多,時稱“ 徽幫”或“ 徽商”。安慶城較大的 錢莊、 當鋪、綢緞莊、布店、紙坊、茶葉店、南貨店皆為徽商開設,他們資金雄厚,經營行業廣泛,掌握著金融及大批物資,操縱了市場。區內 桐城、 潛山、太湖、 宿松、 望江、 貴池、東流等縣,均有徽商開設的店鋪或與徽商有貿易往來。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簽訂,安慶成為對外 商埠。英、美、日、德等國商品源源不斷湧來,區內城鄉幾乎無貨不“洋”,國貨則遭排斥和淘汰。

民國初期,安慶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為安徽四大市場之一; 池州城內有錢莊、布店、日雜商店800多家;宿松縣城關有商店500多家;岳西縣衙前有商店60餘家;至德、東流共有商戶2100多家;懷寧石牌鎮有大小商店800多家。

抗日戰爭時,安慶及沿江集鎮為日軍侵占,隨即成立了“安慶物資統制委員會”,並開設“洋行”,用來控制經濟、壟斷市場。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老店復業,商業稍有復興。但不久內戰發生,通貨日益膨脹,貨幣貶值,商業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國38年(1949年)3月,全區有私營商戶14577戶,從業人員22908人,年營業額為5837萬元(折新人民幣)。

建國後,區內商業幾經曲折而逐步興旺起

來。1950年專區成立菸酒專賣管理處及百貨、土產、糧食、花紗4個專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在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商業網點,逐漸形成了國營商業體系。1956年完成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和小商販的合作化。1958年實行“ 大躍進”,國營商業和 供銷社合併,合作商店升為國營,商業網點減少,集貿市場被取消,使全區商業遭受嚴重挫折。1961年恢復供銷社系統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網點。1962年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開放了一部分集貿市場。到“文化大革命”時,因全面限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集貿市場再度關閉,商業戰線又遭破壞。

1978年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區內逐漸建立起以國營商業為主導的“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商品流通新體制。國營、新老集體、私營、個體、聯營各種類型商業都得到發展,促使了商品流通領域的興旺發達。到1987年底,全區商業批發站、公司、商店、貿易中心和新老集體、私營、個體等商業企業達6萬餘個,從業人員121691人(含鄉村3272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5862萬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4.1、5.3和26.6倍。

截至2009年,安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4.5億元增加到243億元,年均增長16.2%。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達748億元和372億元,淨增453億元和146億元。進出口總額由1.6億美元增加到5.2億美元,年均增長26.7%。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9億元,是前五年3.34倍。

教育事業

高等教育

安慶市內的高等院校已有5所,安慶市宜秀區大學城分布了 安慶師範大學、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慶技師學院等高層次學校,是安慶市政府健全教育資源、辦好高等教育、培養專業性人才的重要科技人才儲備基地。

安慶市區
院校名稱建校時間學校屬性學校類型主管部門辦學層次
安慶師範大學1897年公立本科綜合類安徽省教育廳本科(本-碩)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2003年公立專科理工類安徽省教育廳大專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1958年公立專科醫藥類安徽省教育廳大專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1958年公立專科藝術類安徽省教育廳大專
安慶廣播電視大學1979年高職文理類安慶市教育局大專
安慶海天專修學院1979年高職工科類安慶市教育局大專
安徽安慶技師學院2012年高職工科類安慶市教育局

大專

海軍安慶市職業技術學校1979年中專理工類海軍裝備部中專
地方轄區
桐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04年公立專科

文理類

安徽省教育廳大專

基礎教育

重點中學

安慶一中

安慶二中

安慶石化一中

楊橋高中

安慶七中

安慶十中

安慶九中

桐城中學

天城中學

桐城八中

懷寧中學

懷寧二中

懷寧新安中學

野寨中學

潛山中學

高河中學

太湖中學

望江中學

望江二中

岳西中學

宿松中學

程集中學

文化事業

安慶地區歷史悠久。安慶建府之時,正是國家處於社會大動盪、人口大流動之際。 中原文化的南移,吳、楚文化的交融,刺激著地域文化的發展。到了明清,境內的文學藝術逐步繁榮,並一度呈現出鼎盛局面。

方言文化

安慶市所轄各縣,從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區上看,它既是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又處於幾個大方言區的邊緣。西部的宿松,岳西和太湖這三縣跟湖北省的黃梅縣、英山縣接壤,與湖北省最具特色的“楚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地區南面的望江與宿松一部分,跟江西的彭澤縣隔江相望,而江南東至縣的大部分更處在江西省地域的環繞中,這一帶“贛語”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北面、東面和東南面的岳西、 潛山、桐城、貴池和安慶市,或毗連霍山、舒城或坐落沿江兩岸,這一大部分區域均處在江淮次方言的強大影響之下。因此,區內方言既含有“ 楚語”、“ 贛語”、“ 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徵,同時又摻雜各種方言而匯成地區獨有的地方色彩。

飲食文化

安慶的飲食屬於徽菜系,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如老雞湯泡沙米、劍毫鱔魚、石塘甲魚等。著名風味小吃有 江毛水餃、迎江寺素 鍋貼、韋家巷 湯圓、蔣大順 粉蒸肉、肖家橋 油酥餅等。安慶地區處於 大別山、 天柱山,除了飲食,安慶人更喜歡品茶,比如安慶比較有名的茶葉品牌 天柱劍豪等。

宗教文化

中華禪宗聖地:和中國內地其他地方一樣,安慶市主流的宗教派門有佛教、道教、 伊斯蘭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至唐宋年間,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中華禪宗開山鼻祖 二祖 慧可受 達摩心法隻身南下 司空山,開宗立派,三祖 僧璨完成了禪宗的理論體系。至今安慶境內仍留有二祖禪堂、 三祖寺和 迎江寺等諸多的佛教活動場所。宗教團體有安慶市佛教協會,安慶市伊斯蘭教協會,安慶市天主教愛國會,安慶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等。

戲曲文化

黃梅戲: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

美譽,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清乾隆年間,發源於皖鄂交界處的 採茶調傳至安慶地區,後與本地方言相結合,經 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與發揚,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黃梅戲。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其中《 天仙配》、《 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深受海內外廣大戲曲愛好者的喜愛。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徽劇的形成,融匯著西部的 秦腔和東南的 弋陽腔、 崑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四大徽班”相繼進京,使徽劇紮根京城,進而風靡全國,並最終演化成京劇。潛山人 程長庚,是促進這種演化的主要人物,人稱“京劇鼻祖”。

文學思想

桐城文派:散文的勃興,發端於明,昌盛於清。以 方苞、 戴名世、 劉大櫆、 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文派”,興盛了200多年。

小說:通俗小說大師 張恨水,創作出百部小說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領域。

報刊文化

安慶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報紙百種以上。辛亥革命時期,出現過 新文化運動“總司令” 陳獨秀主編的《 安徽俗話報》等十幾種民主報刊和《黎明周報》、《 新建設》等多種革命進步報刊。在他創辦的《 安徽俗話報》上,猛烈抨擊著舊思想、舊禮教、舊文學,大聲疾呼地倡導科學與民主,為境內新文化的興起,立下了功績。

書法文化

皖派:幾乎與徽班進京的同時,懷寧 鄧石如也步入京都。他以書法和篆刻的傑出成就。其作品被人推為“神品”、“千數百年無此作”,並獨辟了篆刻藝術中的“皖派”。

文化節

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形象。從開始舉辦第一屆到2015年為止,一共舉辦了七屆文化藝術節。黃梅戲藝術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安徽省五大節慶活動之一、全國文化節慶的知名品牌。

場館建設

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安慶市體育中心、安慶九牧體育館、 安慶市博物館、 安慶科技館、 陳獨秀紀念館、 再芬黃梅公館、 安慶市圖書館、 黃梅戲會館、安慶城市規劃展覽館、安慶市革命文物陳列館

電視

截至2012年,安慶地區建了9家市縣廣播電視台,完成了11家國有文藝院團、16家電影公司電影院的轉企改制,建成廣電大樓、報業大樓、安慶圖書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

交通事業

安慶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距上海568公里、南京323公里, 九江224公里, 黃石273公里、武漢357公里。安慶是長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具有便捷聯繫周邊、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安慶市現已初步形成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運輸方式齊全、廣泛聯繫周邊的綜合運輸網路,是安徽省以及 華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也是皖、鄂、贛三省交界地區重要的 交通樞紐城市。

公路交通

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圖)

望東大橋主跨成功合龍現場

望東長江公路大橋全線通車

滬渝高速(G50)、 濟廣高速(G35)、合安高速(G4212)、 岳武高速等高速公路幹線、105、206、318三條國道在市境交匯。

已建成通車的 安慶長江公路大橋

總投資約47.41億元,安徽省跨度最大的斜拉橋—— 望東長江大橋(公路)2016年8月10日上午,隨著主梁最後一條焊縫施工完成,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疊合梁斜拉橋——望東長江公路大橋順利實現合龍。2016年12月30日,經過廣大建設者4年的攻堅克難,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座公路大橋——望東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也標誌著全長2000多公里的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安徽省跨越長江,實現在安徽省境內全貫通。望東長江大橋全線通車了,昔日兩岸隔江望,今朝“天塹”變通途。

鐵路運輸

安慶火車站:始建於1995年,現為二等站。是華東地區安徽省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安慶市的重要骨幹鐵路樞紐站之一,是合九鐵路的支線,寧安高鐵的終點站,阜六景鐵路的樞紐站,合安城際鐵路的銜接站。是連線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都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鐵路樞紐副中心之一。
安慶長江鐵路大橋:全世界跨度最大的四線鐵路橋——安慶長江鐵路大橋已經於2015年12月6日正式通車。合九鐵路、安慶長江鐵路大橋,跨江寧安城際鐵路(南京-安慶)、合安城際鐵路(合肥-安慶)、阜陽——六安——安慶——景德鎮鐵路(待建)、隨州——麻城——安慶鐵路(待建)。

港口建設

安慶港:安慶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八百里皖江的源頭,臨江近海。安慶港是長江幹線上兼有沿海和內陸雙重優勢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也是安徽省境內長江北岸唯一深水良港,被稱為 “ 皖西南咽喉”。安慶港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渡百年港”和“八省通津”之美譽。早在南宋安慶建城前,便有盛唐灣古渡口。1902年安慶被闢為“通商口岸”。1986年安慶港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外貿口岸,1996年對外國籍船舶開放,2004年被國家公布為全國主要港口。安慶港現有三大港區,即安慶本港區、宿松港區、華陽港區,大小泊位220餘個,其中主要生產用泊位180多個,5000噸級泊位10個,貨櫃專用泊位3個,錨地4處。碼頭前沿最大起重能力40噸,港口年設計綜合通過能力3000萬噸。200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近3000萬噸,貨櫃吞吐量近萬箱。

航空運輸

安慶天柱山機場:位於安慶市大龍山,於1993年10月正式通航,機場等級為4C級,可供波音737及以下機型起降,是安慶市人民政府在軍用機場的基礎上投資興建的軍民兩用機場,是安徽省比較早的機場之一。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重慶、武漢、海口、西安、唐山、深圳等航線。

新的機場又在擴建之中,新機場選址在安慶宜秀區三橋鎮。

旅遊主要

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安慶市 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山是安徽之源,國家5A級旅遊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最早五嶽之 南嶽(古南嶽),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天柱山主景區面積82.46平方公里,分8個景區和3個外圍景點,有45峰、17嶺、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主要景點有 煉丹湖、 飛來峰、天柱峰、 薛家崗古文化遺址、 龍潭河、 三祖禪寺、 石牛古洞、 神秘谷、 大天門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10年獲“AAAAA”旅遊區稱號。

迎江寺

迎江寺:迎江寺位於安慶市區樅陽門外長江邊上,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邑紳 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古建築群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朝 光緒皇帝手書的”迎江寺”三個金字。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振風塔

振風塔:振風塔坐落於安慶市區的長江邊上,有”萬里長江第一塔”,“過了安慶不說塔”和“寶塔王”的美譽。“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隆慶二年,隆慶四年完工,歷史悠久。

市區老街

倒扒獅牌坊:倒扒獅步行街位於安慶市老城區內,因倒扒獅古牌坊而得名。倒扒獅古街長約二百餘米,寬約三餘米。兩邊商鋪林立,熱鬧非凡。其街區整體建築較好的保持了明清風格,是一條保留安慶古城傳統風貌的商業街。該街是研究安慶地方史和明清建築藝術的重要地方。是安慶市重點保護文物古街。

人民路步行街:橫貫老城區中心,長3203米,一塊板型,其中西段為商業繁華地段。當時是安慶唯一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2012年10月,處於人民路年久失修和人防考慮,安慶市政府將投資8億元對人民路進行改造,使”倒趴獅”等歷史文化街區與繁華鬧市更貼近。安慶人民路步行街分為人民路地上步行街和 人民路地下步行街。這裡聚集了特步、紅蜻蜓、李寧、紀念日、三福、蘇寧等知名品牌專賣店,是安慶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孝肅路街道:位於老城區中心,是安慶市歷史文化名街。東起宜城路口,和華中路口接連;西至北正街口,全長1445米。該路在民國初年由石家塘、程公祠、法院街、公安局街、黨部街、姚家口、法政街、拐角頭組成。

德寬路:為紀念 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石德寬而命名,是安慶市歷史文化名街。該路西南起 玉琳路街道,東北至 集賢路街道口,其中北正街口到集賢路口向東彎成東西向,全長1724米。

良路:安慶市歷史文化名街。南至江邊大觀樓,北至玉琳路,全長172米。民國25年(1936)以紀念烈士 程良而命名。

吳越街:安慶市歷史文化名街。南起人民路,北至宣家花園街,全長323米。以紀念清末吳越烈士命名。自人民路至孝肅路一段,清為按察使司署,民國初為安徽巡按使署所在地,民國15年(1926)毀於火災。拓寬慶雲街時,於街西口到安慶高等法院開闢此路碎石底,鋪瀝青,是安徽省修築的第一條柏油街道。孝肅路至宣花花園一段,民國初為安慶高等法院的在地,淪陷時期辟一土路。83年該段鋪瀝青,長118米。

菱湖風景區

菱湖風景區:位於安慶市區,居老城東北,總占地面積4.4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107平方公里、陸地2.389平方公里。菱湖風景區包含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皖江公園和安慶皖江廣場四大景區,共由五個湖泊組成,分別是菱湖、蓮湖、小菱湖、東湖、西湖,其中東湖和西湖並稱為大湖。2007年,”安徽省安慶市菱湖風景區綜合整治工程”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1年1月31日,經國家旅遊局評定,安慶菱湖風景區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安慶蓮湖公園:位於大湖風景區東南部,始建於1985年,因其內有一蓮湖而命名,是安慶市唯一開放型公園。
安慶動物園:於1956年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現址建園,開放至今已有56年的歷史。安慶市動物園圈養有野生動物50種300多頭(只),其中70%以上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年接待遊客十多萬人次。

巨石山滑雪場

巨石山滑雪場:位於安慶市北城,風光秀麗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巨石山,是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重點項目之一。巨石山滑雪場是安徽省首家戶外山地滑雪場,將於2014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將填補安徽省內無滑雪場的空白,成為華東地區冬季滑雪度假旅遊的首選目的地。

場館園區

陳獨秀紀念館:位於安慶市大觀區,建築面積1030平方米,採用具有徽派特點並糅合現代氣息的建築設計。陳獨秀紀念館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和珍貴的文物史料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陳獨秀的生平事跡,分為6個專題部分,共有實物100多件,圖片300多幅,採用編年體手法展現了陳獨秀一生的歷程。
安慶黃梅戲藝術中心:黃梅戲是安慶市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戲曲劇種,是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名揚海內外,已成為安慶市標誌性的文化形象。項目規劃占地面積628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212平方米,其中:劇場6500平方米,輔樓主要為由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教室、小劇場、排練及部分展示空間組成。建設黃梅戲藝術中心,使之成為集研究、創作、教學、排練演出、藝術製作等多功能,融文化、經濟為一體的綜合性黃梅戲藝術中心。
安慶永順植物園:地處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北依安慶市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東臨石塘湖景區,西靠安樅公路,距安慶市中心10公里,距安慶天柱山機場3公里。國家AAA級旅遊區、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植物園規劃面積2400畝,核心景區占地約300餘畝,擁有各種植物上千種,分為露地植物和溫室植物兩大展區。主要種有銀杏、杜英、紅楓、千年紅油桃等百十種名貴樹種。

美食特產

胡玉美蠶豆辣醬:中華百年老字號,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醬園採用川中辣醬風味,試製成“胡玉美蠶豆辣醬”,色澤泛紅,味香細膩,微辣而甜,風味獨特,一時名揚四海,遠銷國內外。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國際榮譽獎章,並先後在上海國際展覽會、西湖博覽會上,獲“國光”銀質獎章,被評為安徽省優質產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振風牌”胡玉美蠶豆辣醬為暢銷國內外的名牌食品。
墨子酥:中華百年老字號,安慶糕點名坊“麥隴香”的傳統特產。麥隴香墨子酥製作須經過九道工序,精心配料。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細白糖等。產品形同烏墨,油而不膩,香甜爽口,具有潤肺補腎利肝等功效,老少皆宜。曾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安徽省優質產品獎。
柏兆記:中華百年老字號,是清末柏紹卿創牌的專營清真名糕細點的老店,始建於1904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專業加工生產清真食品的企業。其創始人柏紹卿從一根扁擔開始,一爐餅、一壺漿、沐清風、踏明月,樸實誠毅。最終成就了百年品牌“柏兆記” 。“柏兆記”的中秋月餅是“柏兆記”拳頭產品,皮薄餡靚、口感滋潤柔軟、品味高尚、質量上乘。歷史成就品牌,今天的柏兆記成為安慶食品行業一顆靚麗的奇葩,為安慶的百姓購買高檔糕點、美食消遣提供了各種豐富的選擇。
天柱劍毫:特種綠茶,葉披白毫,形如寶劍,生長於安慶市潛山縣天柱山。早在唐代就享有“天柱茶甘香芳美”之美譽。色翠毫顯,味鮮爽醇濃,湯色碧亮,香氣若蘭,被全國名茶評比會評為全國“十大新名茶”之一,獲部優新產品稱號。
懷寧貢糕(石牌貢糕):是安慶市石牌地區漢族傳統糕類名特產品,相傳此糕在大明永樂年間曾做為貢品上貢給皇帝朱棣品嘗,因此得名為"貢糕"。至今已有500多年生產歷史。該產品潔白柔軟,香甜味美,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省內外享有盛名,暢銷全國各地。石牌貢糕生產廠家眾多,其中品質最為上乘的是石牌食品廠生產的頂雪貢糕,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貢糕”。頂雪貢糕是“安徽省旅遊指定產品”。
潛山舒席:產於安慶市潛山縣,古時潛山稱舒州,故得名“舒席”。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舒席以臘水竹為原料加工精心編織而成,色澤鮮潤,瑩沽柔滑,不腐不蝕,折卷不斷,攜帶方便,暢銷日本、巴西、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品種有床蓆、枕席、掛席、榻榻米等。舒席精品被中國科技博物館收藏。
雪木雕塑:是用去皮的向日葵桿為原料,以花鳥蟲魚、樓台亭閣為內容,經藝術家手工製作而成的立體畫工藝品。作品晶瑩剔透、富麗高雅、情趣天然,且抗老化、不變色,堪稱中華一絕。工藝美術家黃德義先生雪木雕塑作品,1991年榮獲黃山國際旅遊節名優工藝作品;1992年入選中華百絕博覽會工藝絕活;1994年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併入選中國美術館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名家作品展》。雪木雕塑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安慶市人民政府外事禮品。左圖展示的是安慶市的振風塔。

對外交流

截至2014年,安慶市與多個國家城市有友好往來關係,其中已與3個國外國家的3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係。國內與多個大城市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分別與上海市 徐匯區、江蘇省 揚州市、重慶市 渝北區、湖北省武漢市等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友好城市(市、州、區)所屬國家(省、州、市)結好日期
國際

茨木市

日本 大阪府

1985年10月

加拉巴薩斯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002年10月27日
屈塔西亞市土耳其2005年8月19日

國內

石景山區

中國北京市

1987年1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國湖北省

1992年11月

廈門市

中國 福建省

1996年5月

石河子市

中國新疆吾爾自治區

1996年

泉州市中國福建省 1999年3月 
紹興市中國浙江省2002年12月
泰安市中國山東省

2004年10月

安慶名人

政 界

何如申

張英

張廷玉

陳獨秀

趙朴初

王步文

劉奇葆

儲波

羅世謙

趙雯

蔣作君

方兆祥

江澤林

詹夏來

倪岳峰

陳櫻寧

李平

商 界

祝義才

王文銀

桂四海

唐義芳

梅家祥

潘功勝

閻焱

汪建中

秦升益

孫超

方履中

 

知識界

鄧稼先

葉篤正

方精雲

徐南平

陳鯨

何祚庥

吳杭生

楊石先

孫德和

陳俊愉

胡之璧

陳新民

汪德昭

汪德熙

湯中立

寧津生

海子 

文藝界

大喬

小喬

戴名世

李公麟

鄧石如

張恨水

嚴鳳英

程長庚

姚瑩

馬蘭

阿彬 陳詠 

余英時

韓再芬

夏菊花

方東樹

李小璐

胡一虎

慕容曉曉

伍美珍

田海蓉程小青

城市事件

2018年4月4日,安徽省環保廳制訂了《安徽省皖江固體廢物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督查工作方案》,組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專項整治督查工作。該廳成立4個督查組,各由一位廳領導帶隊,對安慶等5市組織開展固體廢物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督查。4月5日至8日為首次現場督查,清明期間全部進駐。

2018年4月12日至13日,第18次市長聯席會議在浙江省衢州市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吸納銅陵、安慶、池州、宣城等4城市加入長三角協調會的相關提案。至此,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單位達到34個。

201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2017年安慶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5491元,同比名義增長率9.3%。

榮譽記錄

2017年12月24日,安慶入選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5月,2018中國城市品牌評價排名試發布(地級市),安慶市以354.58城市品牌影響力指數排名第7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