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年

1331年

1331年,乾支:辛未,年號:元文宗至順二年。日本後醍醐天皇:元徳3年、元弘元年8月9日。朝鮮高麗:忠恵王元年,光厳天皇:元徳3年9月20日。

歷史紀事

年大事紀

(圖)元朝地圖元朝地圖

平定雲南叛亂;趙世延等主修《皇朝(元)經世大典》成書;廣西民抗爭漸止,海南黎民因建寺工役繁重,起而反抗;是年,真定武涉縣一日數震,月余乃止;江浙大水,壞田四十八萬八千餘頃。
朝廷事紀

03月11日 元廷決定建立16處廣教總管府,以掌之政,其中包括遼東山北道1處。
04月25日 元廷賑遼陽境內蒙古饑民14000餘戶。
05月05日 元廷發兩個月倉糧賑壽王脫里出,陽翟王帖木兒赤,西平王管不八,昌王八刺失里等7部之民居遼陽境者14500餘戶。
05月26日 元廷命遼陽行省發粟賑孛羅部內蒙古饑民。
06月27日 元廷賑昔寶赤驛(在今愛輝縣南霍爾莫津屯)鈔200錠。
12月11日 元文宗詔令:樞密院、宗正府遣官會同遼陽行省官,巡歷諸郡,毋令諸王所部擾民。

文化紀事

趙世延、虞集等纂《經世大典》

(圖)元文宗元文宗

天曆二年(1329)九月,元文宗翰林國史院官同奎章閣學士采輯本朝典故,仿照會要體例,編纂《皇朝經世大典》。至順元年(1330)正月,命趙世延趙世安領纂修事。二月,文宗因修《皇朝經世大典》久無成功,改由奎章閣學士院專領其事,命阿鄰帖木兒、忽都魯都兒迷失等將蒙古語所記典章譯為漢語,具體纂修由趙世延、虞集負責,右丞相燕鐵木兒依國史例充監修官。虞集推薦禮部尚書馬祖常、國子司業楊宗瑞、翰林修撰謝端、應奉蘇天爵、太常李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王士點等參與撰錄;四月,編纂工作正式開始。秋,趙世延以疾辭官休養,由虞集專領。次年(1331)五月,書成,凡八百八十卷,目錄十二卷,附公一卷,纂修通議一卷。《皇朝經世大典》共分十篇,君事四篇:帝號、帝訓、帝制、帝系,別置蒙古局負責修纂,臣事六篇;治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此書是《元史》的重要依據,現已不存。

施耐庵應試中榜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春,年已36歲的施耐庵,上京應試。天從人願,秋闈一舉告捷,耐庵得中辛未榜進士。發榜後,他在拜謝師友中結識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劉基(伯溫),兩人常在一起高談闊論,十分投契。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錢塘擔任縣尹。但是,只當了兩年,由於不願昧心事權貴,便憤然辭官而去。
曾參封贈

(圖)曾子曾子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封顏子為復聖公、曾子為宗聖公、子思子為述聖公、孟子為亞聖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党姓始祖

元至順二年(1331年),党姓始祖黨恕軒,由陝西朝邑縣逃荒至此,落腳開荒種田謀生。洪武年間,賈姓始祖賈伯通,從山西洪洞縣遷居韓城經商,第五代和党姓聯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定居党家村,成為党家村的第二大姓。党姓家族原以務農為生,而賈姓卻有經商的傳統,乾隆年間,賈姓創立了“合興發”商號,經營日用雜貨木材瓷器茶葉藥材等,在河南湖北交界地帶發了大財,成為巨商。在賈姓帶動下,党姓也加入了經商行列。道光鹹豐年間(1796-1861年)是党家村經營的黃金時期,號稱“日進白銀千兩”。党家村進入了持續百年的建房高潮期,全盛時,党家村建四合院數百座,還有泌陽堡和幾十座哨門、祠堂與廟宇。清末民初,戰亂不斷,應對有方的村人就不再經商,回歸故里,安然守護著祖輩的財富且耕且讀。隨後,党家村衰落,相當一部分的廳房、哨門以及戲台被拆毀。直到80年代中期後,在日本建築學會青木正夫先生的推動下,中日雙方組團對党家村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阻斷了拆毀舊房的進程,這些民居瑰寶才保存下來。近年來,党家村被命名為“歷史文化保護村”,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2001年6月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鄉人得以堅守故宅。迄今為止,党家村有320戶人家,1400餘人,建村已有670多年歷史。
鄂多立克卒於義大利烏丁

(圖)被捧為神的鄂多立克被捧為神的鄂多立克

鄂多立克(odoric,1265~1331),羅馬天主教聖方濟各會修士,他是繼馬可·波羅之後,到中國的著名旅行者。是義大利聖方濟各會會士,也是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與馬可·波羅、伊本·白圖塔尼哥羅·康梯齊名。他在中國旅行時曾到過福州泉州。1331年1月14日卒於義大利烏丁

世界上最早的專利

智慧財產權不是天賦、理所當然的,而是因為有利於國家利益才被授予的特權。比如專利,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君主賜給工商業者在某些商品壟斷經營的特權。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是1331年,英王愛德華三世授予佛蘭德的工藝師約翰·卡姆比(John Kempe)在縫紉與染織技術方面“獨專其利”,以避免外國製造作坊將英國的先進技術吸引走。

雜譚逸事

孔林

(圖)孔林孔林

孔林本稱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比曲阜

(圖)辛未辛未

城要大得多,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
北京香山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北京西郊香山東麓,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當時叫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監於經在寺後擴建生壙,作為死後葬身之地,並重修寺廟,始稱今名。但於經獲罪而死,並未葬於此。接著太監魏忠賢又步於經後塵,大興土木,也想死後占這塊風水寶地。但他也獲罪自縊,未能埋在這裡。到了清代,皇帝和皇妃們喜愛碧雲寺風景優美,常到這裡遊玩。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並增建了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該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6層院落,有天王殿、正殿、羅漢堂、普明覺妙殿等。普明覺妙殿因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停靈於此,後改名為孫中山紀念堂。寺內古樹蒼勁,泉水潺潺,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松柏參天,濃陰蔽日。是北京西郊遊覽勝地。

(圖)北京香山北京香山

臥佛寺重建
臥佛寺(十方普覺寺)位於海淀區香山壽安山南麓,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兜率寺。元延又七年(1320年)重建,命名壽安寺。元至順二年(1331年)繼續修建,寺成命名大昭孝寺,後又改名洪慶寺。明代宣德正統年間重修更名為壽安禪林,並賜大藏經一部。明代成化年間添建一座延壽舍利塔,清雍正年間拆毀。明崇禎年間改名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大加修葺,改名十方普覺寺。俗稱臥佛寺。所謂臥佛是指臥佛殿的銅臥佛。該佛始鑄於元至治元年(1321年),冶銅50萬斤,長5.3米,高1.6米,重54噸,實心。當時鑄佛役工萬餘人,歷時十年,費銀五百萬兩。其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黃琉璃瓦剪邊。門匾額“性月恆明”為慈禧太后手書;殿內高懸“得大自在”匾額為乾隆御筆。
元商船在朝國海面遇難

元至順二年(1331年),—艘裝滿各種瓷器的商船,在韓國海面突遇颶風,滔天的巨浪像山—般向這艘當時幾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商船砸來,儘管船上上百名水手拚死搏鬥,但是,自然界的殘酷是當時的人力所難以抵禦的。船終於沉沒了。它在海底靜靜地沉默600多年,1983-1987年終於被韓國海事部門發現,先後進行了8次打撈,共打撈出各種完好的瓷器17000件。
波爾多著名酒莊拉圖爾(Chateau Latour

(圖)國寶酒莊拉圖爾國寶酒莊拉圖爾

1331年的10月18日,卡斯蒂隆(Castillon)的領主龐斯(Pons)批准當時梅道克地區一個極為富有的家族,Gaucelme de Castillon,在聖蘭伯特(Saint-Lambert)建造堡壘。在15世紀中期,這裡建造了用於河口防禦的瞭望塔,被稱為“聖莫伯特塔”(Saint-Maubert Tower),位於距吉倫特河岸大約300米的地方,是一個至少有2層的方形瞭望塔。
拉圖爾酒莊正牌葡萄酒――Grand Vind de Chateau Latour與第二酒――Les Forts de Latour就分別是根據以前的“聖莫伯特塔”和當時堡壘的建築設計的。現在這個被稱為“聖莫伯特塔”的建築早已經不存在了,矗立在拉圖爾酒莊內的圓形白色石塔原來是一個鴿子房,建於1620至1630年之間。從此,這座白色石塔,Chateau Latour的標誌性建築,就在那裡目睹了300多年酒莊的滄桑變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